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好聲音”唱不下去的啟示沒有原創力,就沒有話語權

2017-11-14 07:23 | 浙江新聞用戶端 記者 莊小蕾

紛紛擾擾的《中國好聲音》版權之爭, 又出現了尷尬的一幕。

11月13日早上, 唐德影視發公告稱, 已收到好聲音版權方荷蘭Talpa發來的關於終止協議的函件,

並要求唐德繼續支付剩餘的4125萬美元的授權費用。

此時距唐德與Talpa正式就第5~8季《The Voice of…》簽署模式授權合約已近兩年, “唐德版好聲音”遲遲未見啟動。

這個消息一出, 唐德影視股價應聲下跌, 逼近跌停。 唐德隨後做出聲明:《中國好聲音》的授權不可能因為Talpa公司單方面通知就終止, 公司將繼續推進《中國好聲音》項目, 該行為不會對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造成任何影響。 但在很多人看來, 這不過是在安慰股民。

隨著引進模式熱潮中的代表“The Voice of”如今無處落腳, 光憑舶來品身份就能吃得開的綜藝局面已經不再。 更多人看到的是, 缺乏原創力, 就缺乏話語權。

Talpa在給唐德的函件中表明, 已於2017年10月24日發出違約通知,

要求唐德在10個工作日內, 向其提供第二期款項尾款375萬美元的支付證明及第三期款項1500萬美元的書面付款計畫。 鑒於10個工作日內並未收到唐德的回復, Talpa決定書面通知唐德終止協議, 並要求唐德繼續支付剩餘的4125萬美元的授權費用。

事實上, 燦星、唐德、Talpa這三方的“好聲音版權之爭”, 已經打了有快2年。

觀眾熟悉的《中國好聲音》當初引進自荷蘭Talpa公司的《The Voice of…》正版版權。 製作公司燦星和荷蘭Talpa公司簽了四年四季的合約。

2016年年初, Talpa公司在香港提出訴訟, 禁止燦星製作及播放《中國好聲音》第五季節目。 隨後唐德宣佈以6000萬美元, 折合人民幣大約四億的價格把接下來四年的版權買到手, 並高調宣佈進軍綜藝市場, 並計畫於2016年推出“唐德好聲音”。

但隨後有法律界人士披露, 唐德與Talpa所簽協議中, 明確約定唐德只是模式代理, 無義務製作第5至8季節目。 有業內人士猜測, 唐德只是按照資本運作的方法來操盤“The Voice of”模式, 即以高額資金買入然後尋求更高價碼賣出。 事實上, 唐德的確在拿到授權之後幾次三番接觸燦星, 商談模式轉售, 但終究未果。

當然, 燦星也不捨得放棄手裡的金字招牌, 在沒有正版授權的情況下, 轉為原創研發。 但也有聲音表示, 這所謂的“原創”也只是換湯不換藥。

此次Talpa公司發出協議終止函, 可以看作是對唐德兩年無作為的回應。 但終止授權後仍然追討4125萬美元的授權費用, 也暴露了海外版權方的真正意圖。

其實, 模式的真正價值, 必須依賴本土電視製作團隊的創意和創作才能得到體現。

例如《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好歌曲》等節目, 靠精良的製作和對題材、市場的把握能力, 口碑收視雙豐收。

在國際通行慣例中, 合理的模式費大約300萬人民幣左右。 但隨著前幾年引進模式的井噴式發展, 模式費在中國水漲船高, 甚至出現了天價泡沫。

《人民日報》評論曾寫道:“引進海外綜藝模式不可怕, 但在這個過程中, 激發自己的文化想像力, 培養將想像力‘變現’的專業隊伍, 才是正確的拿來主義。 ”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 必須要戳穿天價模式的泡沫:“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製作能力, 花了高價買來的模式也只能竹籃打水一場空。 將來的電視市場是屬於具有原創能力的優秀製作團隊的。

模式決定論已走下神壇, 無論平臺還是廣告商都普遍意識到, 只有好的製作團隊才能最大化地開發出模式本身的價值;而對從業者而言, 原創才是根本出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