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被 Shanghai了嗎?愛樂之城背後語言如此之精彩

2016 年底到 2017 年初, 好萊塢大片《樂來越愛你》(La La Land, 中國譯「愛樂之城」) 席捲全球, 叫好又叫座, 不僅大小獎項囊括無數, 票房更是高得驚人。

《樂來越愛你》爆紅, 片方選擇在 2017 年西洋情人節當天在中國大陸上映, 那時我適逢休假一年寄居上海, 在復旦大學訪問客座, 和太太也興沖沖地趕早前去觀賞。 我們充滿期待, 不過不曉得是文化差異還是自己的鑒賞力不夠, 看完電影后卻有點失落, 覺得電影一般, 懷疑評論界對這部電影是不是過譽了。 除了主題音樂好聽, 電影結束前的情節有點出人意表、比較感人催淚之外,

作為一名普通的電影觀眾, 我並不覺得《樂來越愛你》有什麼特別讓人驚豔之處。

我不是專業影評, 以上評論純屬個人觀感。 我是個英語語言工作者, 反而覺得這部歌舞片 (musical)的片名充滿巧思, 讓我讚歎不已。

LA LA Land 片名的涵義

《樂來越愛你》的英文片名 La La Land, 似乎有四重含意。

第一, LA 是洛杉磯 (Los Angeles) 的簡稱 (或可譯為「洛」), 把 La「洛」這個簡稱重複一次, 後面再加個代表「地」的 Land, 構成了 La La Land「洛洛地」, 這個新造的 La La Land 是個英文詞彙, 就是洛杉磯的暱稱。 電影的場景設定在洛杉磯, 片名道出了劇情的發生地 。

第二, 洛杉磯最負盛名的當屬好萊塢 (Hollywood), 此乃 美國電影產業 的代名詞, 因此 La La Land 也有「好萊塢」之意。 女主角艾瑪∙史東 (Emma Stone) 不斷地四處試鏡, 爭取成為好萊塢影星的機會, 這層寓意也隱含在片名裡。

第三, la-la也是「啦啦啦地唱歌」之意 , 是個模仿啦啦啦哼唱的擬聲詞 (onomatopoeia)。 電影是部歌舞片, 本來就有許多男女主角唱歌的段落, 片名也透露了這個電影類型 (film genre) 的資訊。

第四, 一個人啦啦啦地唱歌, 經常會唱到出神、忘我, 完全沈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所以 小寫的 la-la land也有「出神」、「走神」、「幻想」、「幻境」之意。 電影裡的男女主角經常走神, 一陣恍惚就進入到幻想的夢境中, 《愛樂之城》的英文片名 La La Land, 更是充分預告了這個由現實頓入幻境的情節。

這四重的含意, 在電影裡都完全體現出來了, 不得不讓人佩服片名的巧思。

「我被上海了!」是什麼意思?

另外, 男主角在電影裡講了兩次小寫的「上海」(shanghai, 有「強迫」之意), 看過電影的讀者不曉得注意到了沒有?

男主角雷恩∙葛斯林 (Ryan Gosling) 說:”It’s not my fault! I got shanghaied!” (不是我的錯!我是被迫的!)。 男主角片中的妹妹羅絲瑪麗∙德威特 (Rosemarie DeWitt) 說:”You didn't get shanghaied! You got ripped off!”(你不是被迫的, 你被騙了!)。

名詞怎麼變動詞了?「上海」怎麼變成「強迫」了? 地名就是地名, 詞類轉換, 一般只轉作形容詞, 修飾其後的名詞, 詞義引伸, 多半轉指具有該地特色的人、事、物。 地名轉作動詞極其罕見, 在中國地名中應屬孤例, 「上海」作為英文的動詞, 意為「強迫」, 更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事實上,英文的「上海」轉作動詞,此用法由來已久,只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熟悉。借著電影的熱潮,這個動詞的上海走進了大家的認知世界,然而作為普通英語詞彙的動詞 shanghai,究竟與這座城市有何關聯?

Shanghai 跟 shanghai 不一樣

我手機安裝了《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第 2 版的 APP,打開 APP,鍵入小寫的 shanghai,在清單上首先看到了大寫的 Shanghai,詞條精簡介紹了上海的地理、人口與歷史,重點提到了 1842 年的開埠、二戰前的租界、以及 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宛如微型百科。

清單上的下一條是小寫的 shanghai,點選之後,畫面切換到作為普通詞彙的動詞。幾個意思依「先核心義、後引伸義」的順序排列:先是歷史上的 「強迫 (某人 )當水手」,後是當代口語的 「強迫」或「誘騙」。在這個「強迫」、「誘騙」的義項底下有條例句,”Brady shanghaied her into his Jaguar and roared off.” (布萊迪把她騙入「美洲豹」車後疾駛而去),情節似曾相識,不免讓人聯想到今年 6 月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國的被綁架案。

令人費解的是,上海怎麼背了黑鍋,扯上了強迫人去幹水手的這個勾當?詞典 APP 的詞源點到為止,只說這個小寫的 shanghai「源自上海」(from Shanghai),然而真相究竟為何?

小寫的 shanghai 源自美國英語

坊間不乏這方面的趣聞軼事,內容曲折故事精彩,上網一搜,版本紛呈,我們看得霧煞煞。哪個是真實的歷史?哪個是加油添醋的民間傳說?

英語的詞源研究向來做得全面深入,小寫的 shanghai 是個英語單詞,英語世界權威的《巴恩哈特詞源詞典》(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對此有錄。該詞典博征群說,去蕪存菁,抽絲剝繭,反復論證,最後總結濃縮成一段文字,成為詞典的詞條。

真相或許是:小寫的 shanghai源自美國英語,於 1854首度見諸文獻,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迄今逾 150年。至於上海緣何得有此義?詞典推測,原因極可能是彼時美國前往上海淘金的遠洋輪船嚴重缺工,船東只好不擇手段,綁架年輕的男子上船當水手,以填補所需之人力,久而久之,作為跨洋西行主要目的地的上海,就成了「綁人幹水手」的同義詞。語義引伸,漸漸地,「綁人幹水手」也擴大解釋為「綁架」、「脅迫」,甚至轉指「誘騙」。

《巴恩哈特詞源詞典》關於小寫 shanghai (強迫、誘騙) 與大寫 Shanghai (上海) 之間關係的見解,也得到了許多大型權威英語詞典的共鳴,因此除非有撼動性的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妨將此視為當前學界的共識。

如此看來,英文的動詞 shanghai 之所以會有這些負面的意思,實乃 源自當時美國船東的蠻橫惡習,萬里之遙的上海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上海這座城市則展現出她的包容與大度,不跟英文一般見識。

各式各樣的 shanghai 用法

有趣的是,大寫的 Shanghai 不僅是「上海」這個地名,還可作為英文的普通名詞,指的是原產上海浦東的「三黃雞」,據傳是上海開埠後由洋人引介到西方去的。英文另有一個小寫的普通名詞 shanghai (彈弓),此乃澳洲與紐西蘭用語,不過本質上與上海這座城市無關,或源自蘇格蘭的方言詞彙 shangan(一端分叉的木棍),再受 Shanghai (上海) 拼字的影響訛轉而成。此二者最早均出現在 19 世紀中葉,多本大型權威的英語詞典都有收錄。

170 多年前五口通商,上海開埠。作為地名拼音的 Shanghai,也因上海獨特的地位與影響力,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就對英文詞彙有了些許的貢獻。風水輪流轉,當時到上海,美國船東需要迫人就範,而現在到上海,當事人多是心甘情願,甚至爭先恐後,意欲抓住中國崛起的契機,搭上這班中國夢的順風車。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事實上,英文的「上海」轉作動詞,此用法由來已久,只不過大多數人並不熟悉。借著電影的熱潮,這個動詞的上海走進了大家的認知世界,然而作為普通英語詞彙的動詞 shanghai,究竟與這座城市有何關聯?

Shanghai 跟 shanghai 不一樣

我手機安裝了《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第 2 版的 APP,打開 APP,鍵入小寫的 shanghai,在清單上首先看到了大寫的 Shanghai,詞條精簡介紹了上海的地理、人口與歷史,重點提到了 1842 年的開埠、二戰前的租界、以及 1921 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宛如微型百科。

清單上的下一條是小寫的 shanghai,點選之後,畫面切換到作為普通詞彙的動詞。幾個意思依「先核心義、後引伸義」的順序排列:先是歷史上的 「強迫 (某人 )當水手」,後是當代口語的 「強迫」或「誘騙」。在這個「強迫」、「誘騙」的義項底下有條例句,”Brady shanghaied her into his Jaguar and roared off.” (布萊迪把她騙入「美洲豹」車後疾駛而去),情節似曾相識,不免讓人聯想到今年 6 月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在美國的被綁架案。

令人費解的是,上海怎麼背了黑鍋,扯上了強迫人去幹水手的這個勾當?詞典 APP 的詞源點到為止,只說這個小寫的 shanghai「源自上海」(from Shanghai),然而真相究竟為何?

小寫的 shanghai 源自美國英語

坊間不乏這方面的趣聞軼事,內容曲折故事精彩,上網一搜,版本紛呈,我們看得霧煞煞。哪個是真實的歷史?哪個是加油添醋的民間傳說?

英語的詞源研究向來做得全面深入,小寫的 shanghai 是個英語單詞,英語世界權威的《巴恩哈特詞源詞典》(Barnhart Dictionary of Etymology) 對此有錄。該詞典博征群說,去蕪存菁,抽絲剝繭,反復論證,最後總結濃縮成一段文字,成為詞典的詞條。

真相或許是:小寫的 shanghai源自美國英語,於 1854首度見諸文獻,有文字可考的歷史迄今逾 150年。至於上海緣何得有此義?詞典推測,原因極可能是彼時美國前往上海淘金的遠洋輪船嚴重缺工,船東只好不擇手段,綁架年輕的男子上船當水手,以填補所需之人力,久而久之,作為跨洋西行主要目的地的上海,就成了「綁人幹水手」的同義詞。語義引伸,漸漸地,「綁人幹水手」也擴大解釋為「綁架」、「脅迫」,甚至轉指「誘騙」。

《巴恩哈特詞源詞典》關於小寫 shanghai (強迫、誘騙) 與大寫 Shanghai (上海) 之間關係的見解,也得到了許多大型權威英語詞典的共鳴,因此除非有撼動性的新證據出現,否則不妨將此視為當前學界的共識。

如此看來,英文的動詞 shanghai 之所以會有這些負面的意思,實乃 源自當時美國船東的蠻橫惡習,萬里之遙的上海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 而上海這座城市則展現出她的包容與大度,不跟英文一般見識。

各式各樣的 shanghai 用法

有趣的是,大寫的 Shanghai 不僅是「上海」這個地名,還可作為英文的普通名詞,指的是原產上海浦東的「三黃雞」,據傳是上海開埠後由洋人引介到西方去的。英文另有一個小寫的普通名詞 shanghai (彈弓),此乃澳洲與紐西蘭用語,不過本質上與上海這座城市無關,或源自蘇格蘭的方言詞彙 shangan(一端分叉的木棍),再受 Shanghai (上海) 拼字的影響訛轉而成。此二者最早均出現在 19 世紀中葉,多本大型權威的英語詞典都有收錄。

170 多年前五口通商,上海開埠。作為地名拼音的 Shanghai,也因上海獨特的地位與影響力,從 19 世紀中葉開始,就對英文詞彙有了些許的貢獻。風水輪流轉,當時到上海,美國船東需要迫人就範,而現在到上海,當事人多是心甘情願,甚至爭先恐後,意欲抓住中國崛起的契機,搭上這班中國夢的順風車。

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