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的今天」宋朝第一任皇帝趙匡胤逝世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 中國宋朝第一任皇帝(960—976年在位)

臥榻之旁, 豈能任他人酣睡——宋太祖論必須統一天下;我為百姓守財耳……

以一人治天下, 不以天下奉一人——宋太祖論節儉;不得殺士大夫, 及上書言事人……

子孫有渝此誓者, 天必殛之——“太祖誓碑”上的勸戒

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上, 宋朝是向封建社會後期邁進的轉折時代, 表現在中央集權加強, 皇權加強, 世俗地主取代門閥士族成為統治階層的中堅, 社會風氣和文化觀念趨向保守等。 而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個人作用也促進了這些變化的發生。

趙匡胤出身於武將世家, 於西元前927年出生于洛陽夾馬營中, 從小也喜愛習武。 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亂世, 他的背景和特長對於他攀上權力巔峰幫助很大。 22歲那年, 據說受到一名高僧的指點, 他投奔到郭威的軍中, 並受到郭威養子柴榮的賞識。 951年, 郭威廢掉後漢皇帝,

建立後周, 三年後, 柴榮繼位為後周世宗。 柴榮繼位後即發動了關鍵的高平之戰, 趙匡胤以宿衛的身份救護柴榮, 立下大功。 此後, 趙匡胤又在攻南唐等戰役中立功, 官拜殿前都指揮使, 成為柴榮的心腹大將。 959年, 趙匡胤在柴榮臨終前被任命為殿前都點檢, 實際掌握了軍權。

960年正月, 趙匡胤奉命領兵抵禦遼國的入侵, 當隊伍行進到陳橋驛時, 趙匡胤據說是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嘩變的士兵擁立為皇帝, 史稱“陳橋兵變”, 由此開始了趙宋320年的統治。 同年, 趙匡胤迅速將打著為後周復仇旗號的節度使李筠和李重進的起兵鎮壓了下去, 坐穩了江山。

坐上皇帝寶座之後, 趙匡胤面對兩個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結束自唐末以來形成的分裂局面, 統一全國和消除武將暴動政變的隱患, 維持政治的穩定。 在他16年的統治期間, 解決這兩個問題始終是他全部政策的核心。

趙匡胤根據對客觀形勢的分析, 採納了趙普的按“先南後北”順序來統一全國的建議。 963年, 以“借道伐虢”的計策,

一舉滅亡了荊南和湖南兩個割據政權, 964年派大將王全斌等分水陸兩路西進, 僅用66天便滅掉富庶的後蜀, 971年滅南漢, 975年派大將曹彬等, 用浮橋渡江攻滅了南唐。 至趙匡胤去世之時, 僅剩下南方的吳越和北方的北漢在苟延殘喘, 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統一實際已成定局。

961年, 趙匡胤以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手段和平地解除了石守信等大將的兵權。 但這僅是軍事改革的開始。 趙匡胤將軍權分成三個部分, 禁軍將領只有統兵權, 而軍隊調動權則由樞密院掌握, 後勤供應由“三司”負責, 而皇帝則居中調度, 成為唯一一個掌握全部軍權的人。 通過軍事改革消除了軍事政變的隱患, 趙匡胤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通過軍事政變奪權的開國之君。

同時, 為防止地方軍事割據, 趙匡胤將天下重兵、精兵集中到首都附近佈防, 而只給地方留下弱兵。 並逐步將各地的地方長官由武將換成文官, 同時派通判到各州制約知州, 所有政令必須由通判和知州共同簽署才能生效。

收軍權的同時,趙匡胤派轉運使到各州管理財政,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必要的經費支出外,全部由轉運使收歸中央。這樣,又收回了財權。

在政權方面,趙匡胤採用了“四權分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禦史台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書省首長)的權力和禮儀待遇。並縮短官員任期,實行職位和職權分離等,以防止官員在某一職位上培植個人勢力。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制度,使試卷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發達,文人地位較高,與趙匡胤的首倡不無關係。

趙匡胤在位期間未明立繼承人,但他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自己的兒子則沒有給予任何權力,傳位於趙光義的意向已十分明顯。976年,趙光義在“斧光燭影”的疑雲中登上帝位。趙光義是趙匡胤事業的良好繼承者,統一了除幽雲十六州之外的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繼續鞏固了中央集權,使北宋政權通過了發展的“瓶頸”。

趙匡胤的偉大之處除了結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體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外,還在於他生長於殘酷血腥的五代亂世,卻開創了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在於他成長於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文人文化蓬勃發展的氛圍。但他使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衛中央;他的軍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致後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他營造的使各級各部門互相牽制的官制,也降低了辦事效率,導致冗官冗政。這些都使他受到後人的指摘。其實對歷史人物不必過於苛求。趙匡胤根據時弊改革了制度,適應了當時的形勢,而他的後繼者們未能根據時政的變化,繼續去完善去改革,導致了積貧積弱,這也不能歸罪於趙匡胤。

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僅是開創了一個朝代,他還是一個階段性轉型的實現者。他在這個影響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列第58位。

點評:中國歷史上以篡奪得國的政權大多短命,唯有宋朝是一個例外。逆取也可順守,但從逆取到順守,必須在執政思路和行政體制上有根本性的轉變,趙匡胤深明這一點,他全部政策的著力點,正是實現從亂世思維向治世思維的轉化。同時,他主持下的統一戰爭,既順應了歷史潮流,也為宋王朝的執政合法性加上了砝碼。

收軍權的同時,趙匡胤派轉運使到各州管理財政,地方的財政收入除必要的經費支出外,全部由轉運使收歸中央。這樣,又收回了財權。

在政權方面,趙匡胤採用了“四權分立”,中書省和樞密院分掌文武權柄,三司掌財政,禦史台和諫院掌監察和輿論,分別直接對皇帝負責,削弱了宰相(同平章事、中書省首長)的權力和禮儀待遇。並縮短官員任期,實行職位和職權分離等,以防止官員在某一職位上培植個人勢力。

趙匡胤生長於五代亂世,深知武將專權的禍害,這可能是促成他“右文抑武”政策的根源。他除了廣泛任用文人為官以取代武將外,還立下了包括“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在內的誓碑。對歷史的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他對於科舉制的改革。他禁止了唐五代以來盛行的“公薦”、“公卷”等考前推薦制度,使試卷成了評定錄取的唯一標準,大大增加了考試的公正性,使沒有任何背景的窮人也有機會中式。他還確立複試、殿試製度,同樣有利於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宋代文化發達,文人地位較高,與趙匡胤的首倡不無關係。

趙匡胤在位期間未明立繼承人,但他封其弟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同平章事,對自己的兒子則沒有給予任何權力,傳位於趙光義的意向已十分明顯。976年,趙光義在“斧光燭影”的疑雲中登上帝位。趙光義是趙匡胤事業的良好繼承者,統一了除幽雲十六州之外的全國(傳統的漢人地區),繼續鞏固了中央集權,使北宋政權通過了發展的“瓶頸”。

趙匡胤的偉大之處除了結束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大體上統一了漢族地區外,還在於他生長於殘酷血腥的五代亂世,卻開創了一個寬鬆的政治環境,在於他成長於戎馬倥傯的軍事生涯,卻營造了一個有利於文人文化蓬勃發展的氛圍。但他使權力過分集中於中央,致使地方力量衰弱,不足以拱衛中央;他的軍事改革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降低了軍隊的作戰能力,以致後來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一直處於劣勢;他營造的使各級各部門互相牽制的官制,也降低了辦事效率,導致冗官冗政。這些都使他受到後人的指摘。其實對歷史人物不必過於苛求。趙匡胤根據時弊改革了制度,適應了當時的形勢,而他的後繼者們未能根據時政的變化,繼續去完善去改革,導致了積貧積弱,這也不能歸罪於趙匡胤。

趙匡胤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不僅是開創了一個朝代,他還是一個階段性轉型的實現者。他在這個影響世界的帝王排行榜中列第58位。

點評:中國歷史上以篡奪得國的政權大多短命,唯有宋朝是一個例外。逆取也可順守,但從逆取到順守,必須在執政思路和行政體制上有根本性的轉變,趙匡胤深明這一點,他全部政策的著力點,正是實現從亂世思維向治世思維的轉化。同時,他主持下的統一戰爭,既順應了歷史潮流,也為宋王朝的執政合法性加上了砝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