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1號專訪|知名導演王瑞:人生,是一場修行

【人物介紹】

王瑞:1989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 後留校任教。 現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主任, 教授, 導演協會會員。

1991年, 王瑞與王亨裡導演合拍影片《血戰天獅號》。

1994年, 獨立執導影片《歧路英雄》。 1996年, 導演影片《離婚了, 就別再來找我》。

王瑞執導的主要作品還包括:電影《沖天飛豹》、電視劇《超越情感》、《射雕英雄傳》(李亞鵬版)、《追趕我可能丟了的愛情》、《北平往事》、《沉浮》、《有你才幸福》。

王瑞導演的影片藝術價值頗高, 曾經獲得中國電影華表獎等多項大獎。

1996年, 我記住了一部當年上映的電影《離婚了, 就別再來找我》。 彼時的我還是少年, 並不懂得情為何物。

這部作品收穫了很高的票房與口碑, 並贏得1996年度上海影評人獎“十佳影片獎”。

人生很神奇, 二十年後的今天, 我在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辦公室專訪王瑞主任, 而他正是電影《離婚了, 就別再來找我》的導演。

這部電影是王瑞的成名作,

由知名演員李保田、張延、蓋克主演,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李浩明是一個不得志的、屢屢被出版社退稿的自由作家, 由於沒有固定收入而與妻子師慧產生矛盾導致離婚, 師慧的妹妹師紅是位年輕漂亮的舞蹈演員, 在與姐夫相處的日子裡, 對李浩明從看不起到同情、到理解, 最終產生了感情。

中國的上世紀90年代, 國產電影還處在一個非常低迷的狀態, 沒有絢麗宏大的商業大片, 沒有鋪天蓋地的炒作宣傳, 更沒有動輒過億的票房數字, 很多城市的影院紛紛改做舞廳、遊戲廳、檯球室等等。 但就在這樣凋敝的行業環境裡, 產生了不少值得品味的文藝電影, 《離婚了, 就別再來找我》是其中的一部。

王瑞解析說, 主人公李浩明有句臺詞:“我就是條蟲,

就是作繭自縛, 弄好了變成個蝴蝶飛出來, 弄不好就是變個蛾子我也樂意”, 這句點睛之筆抒發了他不肯輕易低頭、放棄的決心, 要將自己的理想堅持到底, 並通過寫作來實現他的人生價值。

訪談中, 王瑞在某些層面和李浩明展示出相似的氣質, 他們的內心都有著對藝術創作的崇敬, 對自我追求的尊重, 對原則的堅守, 以及對他人的責任和善良。

淡泊心境, 方為上乘

我所看到的王瑞質樸而有親和力, 一身暗藍色休閒運動裝襯著高大的身軀挺拔而有活力, 他的辦公室也很簡潔, 進門側邊擺著一張書案, 陳列著筆墨紙硯, 靠牆疊著一遝寫過的毛筆字, 另一邊則擺放著辦公桌椅。

王瑞說, 自己的生活其實極其單調,

需要到學校上課的時間, 就提前住到學校裡, 然後一周都可以不出院子, 到了週五開車回家。 基本上每天都是從住宿樓到教學樓, 再回到住宿樓。

他過去大部分時間都在拍攝, 是在攝製組裡度過的, 但他喜歡的只是這種工作方式, 並不愛在圈裡應酬。 他拍戲的時候挺能說, 挺興奮的, 但是拍完戲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

雖然王瑞看起來很低調, 但提起他所在的導演系的歷史以及數年來從這裡培養起來的導演大腕, 無不令人心生敬意、如雷貫耳!

黃蜀芹、謝飛, 陳凱歌、田壯壯、李少紅、韓三平、張藝謀、顧長衛、賈樟柯、王小帥、婁燁、路學長、甯浩、霍建起、陸川......

長長的一串名單, 閃耀著熠熠星光!

1985年, 王瑞考進了電影學院導演系, 和今天的知名導演婁燁、王小帥、路學長、胡雪楊等成為了同班同學。

時間進入九十年代, 以婁燁、王小帥、路學長、賈樟柯等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在中國社會變革的時期逐漸成熟, 他們在第五代導演的聞名遐邇與主流電影耀眼光芒的籠罩下, 為了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一席生存之地,大多採用吸收境外投資、小成本製作、海外影展獲獎,海外藝術影院或者地下發行的市場策略。在影片題材內容方面,他們大多涉及青春、成長、尋找的主題,比較注重對個人體驗進行深入的影像描述,充滿著對當下社會的思考或者批判。他們完全脫離傳統,體現出了前衛的特徵。

當第五代導演傳統的敘事模式,即故事性和娛樂性漸漸不能順應時代需求的時候,於是大眾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第六代導演,將振興民族影業、拯救中國電影市場危機的重擔壓到了他們的肩上,並盼望他們的影片能在市場上大賣。在此情形下,第六代既要繼續對藝術性的探索,又要兼顧商業上的成功,實屬不易。

也正是在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影視行業逐漸和資本變得親密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名稱“娛樂圈”。

王瑞說道,他不理解怎麼影視圈現在成了娛樂圈,多年前,人們都習慣將影視圈稱為文藝界、文藝圈。小時候覺得從事藝術是一個很高尚的事情,覺得藝術家是很神聖的,沒有這麼多雜亂的事情,但是等他真幹了這行,就發現這個行業慢慢變了。如果知道今天的影視圈會變成娛樂圈,再讓他重新選擇,可能就不會選這行了。因為從他心裡來說,他不願意作為讓別人取樂的人,他只想做自己的藝術。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今年十月份,深圳衛視、天津衛視播出了由王瑞導演、王志文、徐帆主演的電視劇《一樹桃花開》,故事專注於一家五口兩代人的情感關係,以濃厚的生活氛圍,貼近生活的細節處理,讓觀眾產生共鳴。這是王瑞利用寒暑假拍攝的一部作品,實際上這麼多年,他的導演工作從未間斷。

1989年,王瑞畢業後留校任教,在講課的同時還兼顧著創作任務。他的產量很高,平均每年會導演一至兩部電影或電視劇。其主要作品包括有:電影《沖天飛豹》、電視劇《超越情感》、《射雕英雄傳》(李亞鵬版)、《追趕我可能丟了的愛情》、《北平往事》、《沉浮》、《有你才幸福》。

2012年,王瑞被任命為導演系主任,在這幾年之間,中國影視行業迅速發展到高度商業化,繁榮了中國文化娛樂市場,也促使許多影視工作者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加入到淘金大軍當中。

王瑞坦言,這幾年的行業變化還真的是讓他和老同行們不太適應了。他們這代人是製片廠時代的導演,只習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對導演的要求似乎更像是對製片人的要求,得找到錢,得能“噴”,能說服各方面,但他覺得不太擅長推銷自己,也不能適應為了錢和人交際。

對於王瑞這代電影人來說,他們在共同的歷史背景下成長、受教育,對電影的喜愛和執著沒有變,還是延續著一貫的精益求精的創作手法,努力把作品拍好。這有時反而會給許多像王瑞一樣力求卓越的創作者帶來波折和阻撓。

這幾年拍片時,王瑞為此擔了很多的誤會和委屈,因為他習慣性要將作品拍得完美,卻時常受到專案方指責,認為他拍戲慢,拍戲貴。但他覺得自己正是為了將專案方的作品拍好,能讓對方賣個好價錢。

談到這裡,王瑞有些惆悵地提到已於2014年去世的同窗好友:路學長 。

導演路學長與演員葛優

張藝謀曾評價路學長是第六代導演裡,第一個作品得到公映並且取得很好票房成績的導演,也是同時代的電影人中比較扎實的一位導演。

王小帥評價他多才多藝卻一直很低調、大度而又謙和,聰明又有靈氣。在生病期間一直很敬業,很少提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工作也很認真。

路學長在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留下的作品為數不多,但都保持著獨特的視角和個性,他把拜金時代人的尊嚴和精神救贖問題作為關注的核心,作品以冷峻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見長,聚焦邊緣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揭開精神之傷和人性之痛的同時,又試圖開出醫治之方。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同行讚賞和觀眾熱愛的導演,生前卻苦於缺乏條件表達自己的情懷和理想。

王瑞很感歎地說,路學長真是一位很棒的導演,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從來不會去敲人家門說,我這兒有個片子,你那兒有沒有錢來投資。他和熟人可以一起坐著喝酒,但出去見老闆談錢他不會......然後,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離開了人世。從他拍完最後那部戲到他去世之前這麼長時間,他完全還可以出一些好作品。他拍的作品放在那兒大家都得服氣,但是,這麼好的導演就是沒人給投錢。

人生如夢,至誠為伴

也許我們只能說,影視圈就是一個名利場,這裡冰火兩重天,有人歡喜有人憂。

人們都在追求成功,但是,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王瑞指出,現在有的中國電影節能發兩百多個獎,這獎還值錢嗎?通常,國際上比較有聲望的電影節發的獎都沒這麼多,所以那獎就值錢。咱們現在評獎,大家都明白怎麼回事,自然不覺得這叫成功。剩下就只能看你能掙多少錢,能圈多少粉。

說到這兒,王瑞描述了一個曾經發生在北京電影學院裡的真實故事。有一次,一位當年的畢業生回校參加活動,那時的他已經是當紅明星了,他很排場地帶著保姆車來到學院裡。

王瑞覺得,這關乎社會公德問題。如果在以前不會是這樣,學生們回母校都很低調,排場是外面的事請。他認為如果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會想,自己當年在這兒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因為老師的教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之下,中國影視行業的規模和影響力快速提升,但真正能夠為這個時代留下烙印,讓觀眾感動且銘記於心的經典,還是那些基於對人性關注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而那些依靠嘩眾取寵、一味追逐商業回報的作品,自然在表面繁榮過後被遺忘在歷史中。

王瑞有時會讀一讀《金剛經》,其中有一句對於“無常”的描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對照現實,他這樣理解: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湊什麼熱鬧都是短暫的,沒有什麼事物是恒久的。就算今天獲大獎了,也就是十分鐘的事兒,上臺的時候特榮耀,再回頭去找那個時間就沒了,永遠過去了,就跟沒有一樣,是虛幻的。那麼去迷戀這個虛幻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應該了然於心的是何為“切注耕耘,不為收穫”。

為了在中國電影市場擁有一席生存之地,大多採用吸收境外投資、小成本製作、海外影展獲獎,海外藝術影院或者地下發行的市場策略。在影片題材內容方面,他們大多涉及青春、成長、尋找的主題,比較注重對個人體驗進行深入的影像描述,充滿著對當下社會的思考或者批判。他們完全脫離傳統,體現出了前衛的特徵。

當第五代導演傳統的敘事模式,即故事性和娛樂性漸漸不能順應時代需求的時候,於是大眾開始將注意力轉向第六代導演,將振興民族影業、拯救中國電影市場危機的重擔壓到了他們的肩上,並盼望他們的影片能在市場上大賣。在此情形下,第六代既要繼續對藝術性的探索,又要兼顧商業上的成功,實屬不易。

也正是在市場競爭的背景下,影視行業逐漸和資本變得親密起來,由此形成了一個新的名稱“娛樂圈”。

王瑞說道,他不理解怎麼影視圈現在成了娛樂圈,多年前,人們都習慣將影視圈稱為文藝界、文藝圈。小時候覺得從事藝術是一個很高尚的事情,覺得藝術家是很神聖的,沒有這麼多雜亂的事情,但是等他真幹了這行,就發現這個行業慢慢變了。如果知道今天的影視圈會變成娛樂圈,再讓他重新選擇,可能就不會選這行了。因為從他心裡來說,他不願意作為讓別人取樂的人,他只想做自己的藝術。

創作之路,道阻且長

今年十月份,深圳衛視、天津衛視播出了由王瑞導演、王志文、徐帆主演的電視劇《一樹桃花開》,故事專注於一家五口兩代人的情感關係,以濃厚的生活氛圍,貼近生活的細節處理,讓觀眾產生共鳴。這是王瑞利用寒暑假拍攝的一部作品,實際上這麼多年,他的導演工作從未間斷。

1989年,王瑞畢業後留校任教,在講課的同時還兼顧著創作任務。他的產量很高,平均每年會導演一至兩部電影或電視劇。其主要作品包括有:電影《沖天飛豹》、電視劇《超越情感》、《射雕英雄傳》(李亞鵬版)、《追趕我可能丟了的愛情》、《北平往事》、《沉浮》、《有你才幸福》。

2012年,王瑞被任命為導演系主任,在這幾年之間,中國影視行業迅速發展到高度商業化,繁榮了中國文化娛樂市場,也促使許多影視工作者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加入到淘金大軍當中。

王瑞坦言,這幾年的行業變化還真的是讓他和老同行們不太適應了。他們這代人是製片廠時代的導演,只習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但是現在這個年代對導演的要求似乎更像是對製片人的要求,得找到錢,得能“噴”,能說服各方面,但他覺得不太擅長推銷自己,也不能適應為了錢和人交際。

對於王瑞這代電影人來說,他們在共同的歷史背景下成長、受教育,對電影的喜愛和執著沒有變,還是延續著一貫的精益求精的創作手法,努力把作品拍好。這有時反而會給許多像王瑞一樣力求卓越的創作者帶來波折和阻撓。

這幾年拍片時,王瑞為此擔了很多的誤會和委屈,因為他習慣性要將作品拍得完美,卻時常受到專案方指責,認為他拍戲慢,拍戲貴。但他覺得自己正是為了將專案方的作品拍好,能讓對方賣個好價錢。

談到這裡,王瑞有些惆悵地提到已於2014年去世的同窗好友:路學長 。

導演路學長與演員葛優

張藝謀曾評價路學長是第六代導演裡,第一個作品得到公映並且取得很好票房成績的導演,也是同時代的電影人中比較扎實的一位導演。

王小帥評價他多才多藝卻一直很低調、大度而又謙和,聰明又有靈氣。在生病期間一直很敬業,很少提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工作也很認真。

路學長在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留下的作品為數不多,但都保持著獨特的視角和個性,他把拜金時代人的尊嚴和精神救贖問題作為關注的核心,作品以冷峻和深刻的人文關懷見長,聚焦邊緣弱勢群體的生存困境,揭開精神之傷和人性之痛的同時,又試圖開出醫治之方。

就是這樣一位深受同行讚賞和觀眾熱愛的導演,生前卻苦於缺乏條件表達自己的情懷和理想。

王瑞很感歎地說,路學長真是一位很棒的導演,他是一個內向的人,從來不會去敲人家門說,我這兒有個片子,你那兒有沒有錢來投資。他和熟人可以一起坐著喝酒,但出去見老闆談錢他不會......然後,就這樣窩窩囊囊地離開了人世。從他拍完最後那部戲到他去世之前這麼長時間,他完全還可以出一些好作品。他拍的作品放在那兒大家都得服氣,但是,這麼好的導演就是沒人給投錢。

人生如夢,至誠為伴

也許我們只能說,影視圈就是一個名利場,這裡冰火兩重天,有人歡喜有人憂。

人們都在追求成功,但是,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王瑞指出,現在有的中國電影節能發兩百多個獎,這獎還值錢嗎?通常,國際上比較有聲望的電影節發的獎都沒這麼多,所以那獎就值錢。咱們現在評獎,大家都明白怎麼回事,自然不覺得這叫成功。剩下就只能看你能掙多少錢,能圈多少粉。

說到這兒,王瑞描述了一個曾經發生在北京電影學院裡的真實故事。有一次,一位當年的畢業生回校參加活動,那時的他已經是當紅明星了,他很排場地帶著保姆車來到學院裡。

王瑞覺得,這關乎社會公德問題。如果在以前不會是這樣,學生們回母校都很低調,排場是外面的事請。他認為如果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就會想,自己當年在這兒是一個什麼都不會的孩子,因為老師的教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在商業力量的推動之下,中國影視行業的規模和影響力快速提升,但真正能夠為這個時代留下烙印,讓觀眾感動且銘記於心的經典,還是那些基於對人性關注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時代特點的作品,而那些依靠嘩眾取寵、一味追逐商業回報的作品,自然在表面繁榮過後被遺忘在歷史中。

王瑞有時會讀一讀《金剛經》,其中有一句對於“無常”的描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對照現實,他這樣理解: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湊什麼熱鬧都是短暫的,沒有什麼事物是恒久的。就算今天獲大獎了,也就是十分鐘的事兒,上臺的時候特榮耀,再回頭去找那個時間就沒了,永遠過去了,就跟沒有一樣,是虛幻的。那麼去迷戀這個虛幻有什麼意思呢?

我們應該了然於心的是何為“切注耕耘,不為收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