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笑笑小仙:孔子西行見老子

楊朝明提示:歷史上, 學者間的雅集與會晤不計其數, 但孔子與老子的洛邑相會意義非同尋常。 孔子“學無常師”, 曾西行向老子請教,

孔子的“博學”正源於他的“好學”, 孔子的“好學”成就了他的“博大”。 典籍中記載了孔子“聞諸老聃”的許多材料, 他們的相會是仁者的溝通, 是智者的激蕩。

孔子學說是一套完整的體系,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 源於他對以往歷史文化的繼承、總結與提升。 孟子說“孔子之謂集大成”,

現代學者說:“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傳”(柳詒徵先生語), “孔子以前的中國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裡”(梁漱溟先生語)。 孔子不僅好古敏求(《論語·述而》), 而且學無常師(《論語·子張》), 多方請益。 孔子四十五歲(前508年)那年, 孔子西行洛邑拜見老子, 中國歷史上兩位思想巨人的此次相會, 具有極其非凡的意義。

以往, “孔、老相會”曾是久議難決的“疑案”。 在很多人看來, 不僅“孔子是否曾問禮於老子”、“老子生活時代”存在爭議, 就連“老子有無其人”也很成問題。 好在學術在發展, 早期思想史材料紛紛出土問世, 許多珍貴的典籍文獻得以有效利用, 歷史的真相逐漸顯現出來。 例如, 原來被視為“偽書”的《孔子家語》極具史料價值,

其中不僅專篇記載了相關史實, 而且還有孔子“聞諸老聃”之類的很多材料。 難怪先秦著作不少都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的故事, 漢代藝術造像中也有許多這種題材的作品。

從文獻透露的資訊看, 孔子與老子相見可能不止一次, 二人很可能在魯國有過交流, 還可能曾經在宋國相見, 這或許正是歷代學者對孔、老相見確切時間聚訟紛紜的原因之一。 而最重要的是孔子主動“適周問禮”, 這在《孔子家語·觀周》和《史記·孔子世家》都有明確記載, 言之鑿鑿, 具體細膩, 其真實性應無問題。 據研究, 孔子與老子的此次相會是在西元前508年, 這一年, 孔子四十五歲。 (楊朝明、張向向:《孔子“適周問禮”時間考辨》, 《中和學刊》第二輯, 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孔子此次拜見老子, 對孔子人生境界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孔子聽說老子博古知今, 懂得禮樂的根本, 明瞭道德的宗旨, 於是與弟子南宮敬叔一道去拜見老子。 敬叔是魯國貴族孟僖子的兒子, 受父囑而師從於孔子。 他們得到魯國國君的支持, 一輛車, 兩匹馬, 有童僕和駕車的人, 趕赴東周洛邑。

正如南宮敬叔對魯君所說, 孔子訪問東周, 是要學習先王政教制度, 考察禮樂文化境界。 在洛邑, 孔子除問禮於老聃, 還訪樂於萇弘, 曆郊社之所, 考明堂制度, 瞭解宗廟、朝廷法度。 孔子感慨地說:“我現在終於知道周公之所以聖明和周朝之所以取得天下的原因了。 ”

孔子的收穫是多方面的。 參觀明堂時, 孔子看到四門口牆上畫有堯、舜和桀、紂的肖像,

昭示了善惡、興衰。 還有周公輔佐成王, 抱著年幼的成王接受諸侯朝拜的圖像。 孔子徘徊走動, 不停地觀望, 他對跟從的人說:“這就是周朝興盛的原因了。 ”在周人始祖後稷廟, 他看到右邊臺階前立有銅人, 嘴巴被封了三層, 背上有慎言藏智、溫恭卑己的長篇銘文, 孔子認為這些言論“實而中, 情而信”, 教育隨從弟子要這樣立身行事。

孔子困惑自己所執守的大“道”難於實行, 遂請教老子。 老子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說者流於辯, 聽者亂於辭”。 實際上, 優秀思想學說得不到真正的貫徹實行, 往往是由於“學者”們的論說過於宏闊、浮華、巧辯, 使“聽眾”一頭霧水, 不知所云。 所以孔子曾說“道不遠人”(《中庸》), 認為“道”實際就在每個人的日常坐臥之間, 行道者首先應該著眼於“人”。

孔子見老子時,老子告之以“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記·老子申韓列傳》)的道理;離開洛邑時,老子為他送行,特意告誡孔子,認為人聰明深察卻不可“好譏議人”,博辯閎達卻不可“好發人之惡”(《孔子家語?觀周》)。老子“深遠”的“虛無”之道,其特點是“因應變化于無為”,孔子感慨老子就像“乘風雲而上天”的蛟龍,認為老子難“知”!

孔子此次西行,可謂意義重大。《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家語·觀周》說:孔子“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孔子曾“嚴事”多人,從而積澱形成了孔子的智慧,而老子卻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

編輯:笑笑小仙

校正:北京雨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行道者首先應該著眼於“人”。

孔子見老子時,老子告之以“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記·老子申韓列傳》)的道理;離開洛邑時,老子為他送行,特意告誡孔子,認為人聰明深察卻不可“好譏議人”,博辯閎達卻不可“好發人之惡”(《孔子家語?觀周》)。老子“深遠”的“虛無”之道,其特點是“因應變化于無為”,孔子感慨老子就像“乘風雲而上天”的蛟龍,認為老子難“知”!

孔子此次西行,可謂意義重大。《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孔子家語·觀周》說:孔子“自周反魯,道彌尊矣。遠方弟子之進,蓋三千焉。”孔子曾“嚴事”多人,從而積澱形成了孔子的智慧,而老子卻是對孔子影響最大的一位。

編輯:笑笑小仙

校正:北京雨安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