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武當教派開山祖”張三豐在棺材中神奇復活之謎

武當教派開山祖 太極拳法第一人

從遼寧走出的邋遢道人張三豐

金庸小說 《倚天屠龍記》中有一個神奇的邋遢道人——張三豐。 小說中, 張三豐武功蓋世, 超凡脫俗, 神龍見首不見尾。 他開創了武當派, 發明了太極拳, 以死讓周芷若幡然悔悟。 卻又起死回生, 領著一幫垂髫少年雲遊四方, 從此不知所蹤。

金庸寫的是小說, 可張三豐卻是真有其人。 歷史上, 留存了許多關於張三豐的記載。 終南山、武當山一帶, 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神奇傳說。 然而, 越來越多的 人知道張三豐的同時, 卻有越來越多的人忘記了他的出生地。

甚至有的人明明知道也裝不知道, 他們不想接受的是, 這樣一個橫亙古今的大人物怎麼會出生在“人也 不傑地也不靈”的化外之地?

出生時神乎其神

在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塔營子村靠近101國道處, 有一座占地一百多畝的“張三豐仙居”。 這座仿古建築由大殿、偏殿、鐘樓、鼓樓組成, 廟宇中, 張三豐的銅像高高矗立, 仙風道骨, 令人肅然。

塔營子村是古懿州所在地, 至今還殘存著一段百米長的城牆遺址。 懿州當年是北方重鎮, 遼代時, 蕭太后曾把它作為陪嫁送給自己的三孫女。

張三豐就出生在這裡。

但凡名人的出生地都稱之為故居, 可為什麼張三豐的出生地卻被冠以仙居呢?

這是因為在家鄉人的眼中, 張三豐不是凡人,

是神, 是仙。

史書記載, 張三豐的祖父自稱是道教創始人之一的張陵的後人。 如果此言不虛, 那張三豐可說是大有淵源, 因為張陵的先祖就是協助劉邦奪得天下的漢留侯張良。 張陵祖籍江西龍虎山, 東漢順帝時, 張陵創立“五斗米道”, 人稱張天師。 張陵死後, 其孫張魯在漢中三十餘年, 傳播“五斗米道”。 建安二十年(西元215 年), 曹操攻漢中, 張魯避走巴中, 不久歸降曹操, 拜鎮南將軍, 封閬中侯。 “五斗米道”取得合法地位, 得以公開傳播, 影響日大。

張三豐的祖父于宋朝末年攜家遷入遼東, 其父在元太宗時曾經入仕, 後歸隱懿州, 張三豐就是在此時出生。

張三豐的母親姓林, 早年生過四個兒子, 可惜全部早夭。 年過四十, 林母又生了兩個兒子,

小兒子就是張三豐。

關於張三豐的出生, 懿州一帶有很多傳說, 最為神奇的是這樣一種說法。 說1247年農曆四月初九子時, 將近臨盆的林氏在睡夢中突然驚醒, 她急忙推醒身邊的 丈夫張居仁。 說是夢見一隻仙鶴從東海飛來, 落到了咱家的房頂上。 張居仁聽了, 喜上眉梢, 說:“這是個好兆啊, 是不是咱們的兒子要出世啦?”話音剛落, 林氏 突然覺得腹中一陣劇痛。 張居仁急忙喊來接生婆。 約摸一頓飯工夫, 一個體形碩大的男孩出生了。 隨著男孩嘹亮的哭聲, 院子裡突然傳來一聲鶴鳴。 張居仁跑出屋 子, 見一隻仙鶴從房頂飛起, 繞院子飛了三圈, 長鳴一聲, 一飛沖天, 消失在茫茫天際間。 張居仁抱起剛出生的孩子, 見此子大耳垂肩,

兩眼圓睜, 炯炯有神, 頗有 異人之相, 便給兒子取名“全一”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一個完人。 林氏覺得“全一”叫著拗口, 便又給兒子起了個小名, 叫君寶。 在《倚天屠龍記》中, 年少的張三 豐剛剛步入江湖時, 用名便是張君寶。

患眼病結下道緣

張三豐從小聰明過人, 三歲時已能看四書五經, 且過目不忘。 四歲時, 唐詩百首倒背如流。 張居仁見此子可堪造就, 便延請名師, 盡心教授, 希望其精研儒學, 考取功名, 以光宗耀祖。

萬沒想到的是, 張三豐五歲時, 突然患上了眼病。 家中雖多方求醫治療均無效果, 致使其雙眼“積久漸昏”, 幾乎看不見東西。 父母焦急萬分, 聽說不遠處的碧落 宮有一個“方外異人”叫張雲庵, 治眼病有奇術, 便把張三豐帶到了碧落官,

求張道士為其治療眼病。 張道士宣稱, 他的患者除了用藥外, 還必須修煉道法, 這樣才 能事半功倍。 就這樣, 張三豐一邊治病, 一邊開始修煉道法。

半年之後, 張三豐翳目漸明, 而且對所學過的道經能“過目便曉”, “隨手披閱, 便會通其大意”。 張雲庵見張三豐如此聰明, 認為其為不世之才, 便將他收為徒弟。 張三豐從此便開始鑽研道宗、儒業, 少年時就打下了道教、佛教及儒家學說的深厚基礎。

在碧落宮學習七年後, 張三豐回到懿州家中。 一邊讀書, 一邊苦心研讀道教經典——老子的《道德經》和張陵所著《老子想爾注》, 才學更加出眾。

三峰挺秀得名三豐

中統元年(1260年), 元朝實行“舉茂才異”的政策, 張三豐時年十三歲, 便以文學才識出眾, 被當地官府列名為奇才上報朝廷。 1264年秋,張三豐遊燕京,正趕上忽必烈下詔延攬人才。於是,張三豐被任命為中山博陵(今河北定縣)令。張三豐在任中山博陵令期間,得知當地有一道觀, 廟觀中有一道教名家葛洪山。於是,便利用閒暇之時經常到葛洪山廟觀修煉處,探訪流連。與葛道人共同探究道教真諦。此間,張三豐在葛洪山道觀中閱覽了《玉函 方》、《抱補子內篇》、《抱補子外篇》、《神仙傳》、《隱逸傳》等醫、道類書籍,對天地萬物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第二年,張三豐因父母染病先後故亡.於是,便辭官返鄉,親自將雙親的靈柩送回遼東衛(今遼寧遼陽市)安葬,並在故里為雙親戴孝守墓數年。其間,張三豐在家每日誦讀道經。

有一天,一位姓邱的道人,慕名來訪。邱道人同張三豐一起談論道教理論,使他思路頓開。遂產生了出家修道斷絕一切塵緣的意念。正如他在詩中所雲:“此間好覓長生路,人世休言出世難。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

邱道人離去之後,張三豐決定束裝起程,雲遊天下,參訪道教名師。於是,他將家中田產交付給族人,囑咐代其管理經營,並代已為雙親掃墓祀祭。之後,他便帶 著銀兩及衣物,身披道服離家,遍遊南北名山大川,進行拜師、學道、修煉。行至寶雞金台觀時,見此地山澤清幽,松濤蒼潤,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實為仙境之 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號三豐居士。

自言當死棺中卻鼾聲如雷

1314年,67歲的張三豐離開金台觀入終南山,遇道教大師、火龍真人陳摶。陳摶早年舉進士不第,開始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後來到華山雲台觀隱居,與隱士 李琪、呂洞賓為友。陳摶向張三豐傳授了《無極圖》、《先天圖》和六十四卦圖式,又向其傳授了“天下第一玄”睡功,使張三豐大道豁然貫通。於是,更名玄素, 自號玄玄子。張三豐跟陳摶學道、修煉、研讀道宗經書四年之後,奉陳摶之命,南行到武當山繼續進行修煉。

1324年春,張三豐踄山涉水南行到武當山,結茅舍而居,在武當山苦心修煉了九載。所謂“九年無事又無詩,默默昏昏不自知”。他在不自知之中卻達到了化 境,使其道法始成。此時的張三豐,相貌奇絕,史書記載:“風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作一髻”。“手執刀尺,寒暑惟衣一衲”。據傳他飲食 驚人,“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其行蹤神秘不可測,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飛,或隆冬臥雪中,鼾聲如雷。

1341年,張三豐從武當山還遼陽故里為父母掃墓。之後,他複至元大都(今北京),又遊歷秦蜀荊楚吳越諸地。一日,他“陽神出遊”,自言當死,留頌而 逝。當縣人為其備棺收斂,正在臨葬之際,眾人忽然聽到棺中鼾聲如雷。於是急忙將棺開啟,發現張三豐又活了。當地人都認為他是真神修煉之身,逐驚歎不已。

開創武當道教一派

明洪武初年(1368年),張三豐返武當山。他在武當山廣招門徒,闡揚全真道教。武當山峰巒疊翠,景色奇絕,氣象萬千。他對門徒們說:“此山他日必大 興”。遂同諸徒一起“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草廬宮觀建成後,他讓弟子邱元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登住紫宵,而張三豐自己則“結草 廬于展旗峰北居住,此處曰遇真宮。張三豐和弟子築草庵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于此,他的後生專心精研道法,為進一步推動道教理論學說的發 展作出了貢獻。張三豐思路深邃,一生著作甚多。他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扁》、《道言淺近說》、《天口扁》諸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引經據 典,深入淺出,闡發道義。書中提出的見解,可謂旗幟鮮明,開創了武當道教一派。他提出以真武大帝為武當派的祖師加以崇祀,他講孝行、講忠恕、講窮達、講人 品毀譽。他說:“忠孝信誠,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 ”他揭露並批判一切邪道:“至於旁門邪經,禦女采陰,服煉三黃,燒耳八石,是旁門無動也”。他注重修煉內丹,即內功。“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他提倡練功時要堅持做到“凝神調息”,也就是說,要排除雜念,一心練功,方能達到目的。

鵲蛇爭鬥悟出內家拳

張三豐不僅創建了武當派道教的一系列理論,還創立了武當內功、武當劍術。關於張三豐創建武當內家拳有一個傳說,說張三豐在武當山“邋遢崖”修煉時,看見 一隻喜鵲與一條蛇在打架。喜鵲上下飛擊,而蛇避其鋒芒,輕身閃躲。相持時久,喜鵲筋疲力盡,蛇瞅准機會,一擊而中。張三豐見了,大受啟發,悟通了太極妙 理。最後經反復研練,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武當內家拳。此拳術酷似蛇在攻防時採取的姿勢,“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制人,辨位於尺寸毫釐,制敵于擒撲封 閉”。

最為可貴的是,張三豐在創造拳法時,將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融會貫通,使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徵無不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張三豐創 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 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 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享譽有明一代

由於張三豐武功蓋世,對道家學說影響之大,不能不為當時尊崇道學的明朝皇帝所矚目。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請張三豐赴京師傳道講經。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平息蒙古叛軍後,揮師回朝返回南京。此時的朱棣,由於徐皇后故去,蒙古軍叛亂等一系列煩心之事,心情極差。侍讀學士 胡廣奏言,稱武當山道人張三豐“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不如請他赴京講道論經,可解聖上不悅之情。於是,朱棣即命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詳“齎璽書香幣往 訪”。已經飽閱人世滄桑的張三豐,當然清楚“伴君如伴虎”,便避身出遊。胡瀅和朱詳遍歷山野,“積數年不遇三豐”。

永樂十年(1412)二月,明成祖朱棣下詔,命道士元虛子往武當山見張三豐,並以禦制詩賜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長相思”之句,向其表示 渴慕之情,但張三豐還是避而不見。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對張三豐始終不露面大失所望,怒謂胡廣說:“朕屢次三番相邀,張三豐緣何拒而不見? ”胡廣見皇帝真生氣了,星夜趕赴武當山,焚香泣禱,請張三豐現身。張三豐“見胡廣情切,乃許以陛見入朝”,並以七律《答永樂皇帝並書》相贈。其詩中雲“臣 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若有情。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欲是長生”。朝見之後,張三豐便飄然而去。

後來,朱棣為表達對張三豐及武當道教的重視,在北京興建徐皇后壽陵和北京新都紫禁城的同時,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率丁夫三十余萬人于武當山 大興土木,“費以百萬計”,先後重建和新建了淨樂、遇真、玉虞、紫霄、南岩、朝天、太和等九宮九觀、七十二岩廟、三十六座庵堂,總建築面積達一百多萬平方 米。武當山的宮觀廟庵建成後,朱棣特賜名為“太和太嶽山”,並“設官鑄印以守”。可以說,武當山現存的主要宮、觀、廟、庵建築,都是永樂帝興建的。其中的 金殿,乃是在北京用銅鑄好鍍金後運抵武當安裝而成的。

武當山宮觀廟庵興建竣工後,張三豐便開始雲遊四方。正如他在《瓊花詩》中所雲:“瓊枝玉樹屬仙家,未知人間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標長帶古煙霞。歷年既久何曾老,舉世無雙莫浪誇。幾欲載回天上去,似從博望借靈槎”。此詩堪稱張三豐隱論遁世、潔身高蹈的自況。

此後二百多年間,明朝歷代皇帝都對張三豐崇敬有加。1459年,明英宗天順三年朱祁鎮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1486年,明憲宗朱見深封張三豐為 “韜光尚志真仙”;1563年,明世宗朱厚聰封張三豐為“清虛元妙真君”;1623年,明熹宗朱由校封張三豐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其時,張三豐早 已“莫測其存否”了。

張三豐不僅是個道學大師、武學大師,還是一位成就卓然的文學家,一生留下許多詩文佳作。他逝世後,其門人編有《三豐文集》、《三豐詩集》和《三豐煉丹集》等書,流傳至今。

被當地官府列名為奇才上報朝廷。 1264年秋,張三豐遊燕京,正趕上忽必烈下詔延攬人才。於是,張三豐被任命為中山博陵(今河北定縣)令。張三豐在任中山博陵令期間,得知當地有一道觀, 廟觀中有一道教名家葛洪山。於是,便利用閒暇之時經常到葛洪山廟觀修煉處,探訪流連。與葛道人共同探究道教真諦。此間,張三豐在葛洪山道觀中閱覽了《玉函 方》、《抱補子內篇》、《抱補子外篇》、《神仙傳》、《隱逸傳》等醫、道類書籍,對天地萬物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領悟。

第二年,張三豐因父母染病先後故亡.於是,便辭官返鄉,親自將雙親的靈柩送回遼東衛(今遼寧遼陽市)安葬,並在故里為雙親戴孝守墓數年。其間,張三豐在家每日誦讀道經。

有一天,一位姓邱的道人,慕名來訪。邱道人同張三豐一起談論道教理論,使他思路頓開。遂產生了出家修道斷絕一切塵緣的意念。正如他在詩中所雲:“此間好覓長生路,人世休言出世難。一念無生即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

邱道人離去之後,張三豐決定束裝起程,雲遊天下,參訪道教名師。於是,他將家中田產交付給族人,囑咐代其管理經營,並代已為雙親掃墓祀祭。之後,他便帶 著銀兩及衣物,身披道服離家,遍遊南北名山大川,進行拜師、學道、修煉。行至寶雞金台觀時,見此地山澤清幽,松濤蒼潤,又有三尖山,三峰挺秀,實為仙境之 地,他便在此住下,也因此他自號三豐居士。

自言當死棺中卻鼾聲如雷

1314年,67歲的張三豐離開金台觀入終南山,遇道教大師、火龍真人陳摶。陳摶早年舉進士不第,開始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後來到華山雲台觀隱居,與隱士 李琪、呂洞賓為友。陳摶向張三豐傳授了《無極圖》、《先天圖》和六十四卦圖式,又向其傳授了“天下第一玄”睡功,使張三豐大道豁然貫通。於是,更名玄素, 自號玄玄子。張三豐跟陳摶學道、修煉、研讀道宗經書四年之後,奉陳摶之命,南行到武當山繼續進行修煉。

1324年春,張三豐踄山涉水南行到武當山,結茅舍而居,在武當山苦心修煉了九載。所謂“九年無事又無詩,默默昏昏不自知”。他在不自知之中卻達到了化 境,使其道法始成。此時的張三豐,相貌奇絕,史書記載:“風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頂作一髻”。“手執刀尺,寒暑惟衣一衲”。據傳他飲食 驚人,“所啖升鬥輒盡,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其行蹤神秘不可測,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登山如飛,或隆冬臥雪中,鼾聲如雷。

1341年,張三豐從武當山還遼陽故里為父母掃墓。之後,他複至元大都(今北京),又遊歷秦蜀荊楚吳越諸地。一日,他“陽神出遊”,自言當死,留頌而 逝。當縣人為其備棺收斂,正在臨葬之際,眾人忽然聽到棺中鼾聲如雷。於是急忙將棺開啟,發現張三豐又活了。當地人都認為他是真神修煉之身,逐驚歎不已。

開創武當道教一派

明洪武初年(1368年),張三豐返武當山。他在武當山廣招門徒,闡揚全真道教。武當山峰巒疊翠,景色奇絕,氣象萬千。他對門徒們說:“此山他日必大 興”。遂同諸徒一起“去荊榛,辟瓦礫,創草廬居之”。草廬宮觀建成後,他讓弟子邱元靖住五龍,盧秋雲住南岩,劉古泉、楊善登住紫宵,而張三豐自己則“結草 廬于展旗峰北居住,此處曰遇真宮。張三豐和弟子築草庵於土城,曰會仙館,令弟子周真得守之”。于此,他的後生專心精研道法,為進一步推動道教理論學說的發 展作出了貢獻。張三豐思路深邃,一生著作甚多。他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扁》、《道言淺近說》、《天口扁》諸論,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引經據 典,深入淺出,闡發道義。書中提出的見解,可謂旗幟鮮明,開創了武當道教一派。他提出以真武大帝為武當派的祖師加以崇祀,他講孝行、講忠恕、講窮達、講人 品毀譽。他說:“忠孝信誠,全於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 ”他揭露並批判一切邪道:“至於旁門邪經,禦女采陰,服煉三黃,燒耳八石,是旁門無動也”。他注重修煉內丹,即內功。“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他提倡練功時要堅持做到“凝神調息”,也就是說,要排除雜念,一心練功,方能達到目的。

鵲蛇爭鬥悟出內家拳

張三豐不僅創建了武當派道教的一系列理論,還創立了武當內功、武當劍術。關於張三豐創建武當內家拳有一個傳說,說張三豐在武當山“邋遢崖”修煉時,看見 一隻喜鵲與一條蛇在打架。喜鵲上下飛擊,而蛇避其鋒芒,輕身閃躲。相持時久,喜鵲筋疲力盡,蛇瞅准機會,一擊而中。張三豐見了,大受啟發,悟通了太極妙 理。最後經反復研練,創造出了風格獨特的武當內家拳。此拳術酷似蛇在攻防時採取的姿勢,“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後發制人,辨位於尺寸毫釐,制敵于擒撲封 閉”。

最為可貴的是,張三豐在創造拳法時,將道家理論和道教修煉融會貫通,使內家拳的定名、路數、打法和特徵無不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張三豐創 立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從道教經書中汲取了精華,引申而來。張三豐所創立的拳法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注重內功和陰陽 變化,講求意、氣、力的協調統一,動作沉穩,姿勢含蓄,勁力渾厚,神意悠然。這些特徵無不與道家的清靜柔弱、淡泊無為的主張和道教的“三寶修煉”(煉精化 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相吻合,內以養生,外以卻惡,可以說是留給後世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

享譽有明一代

由於張三豐武功蓋世,對道家學說影響之大,不能不為當時尊崇道學的明朝皇帝所矚目。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請張三豐赴京師傳道講經。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朱棣平息蒙古叛軍後,揮師回朝返回南京。此時的朱棣,由於徐皇后故去,蒙古軍叛亂等一系列煩心之事,心情極差。侍讀學士 胡廣奏言,稱武當山道人張三豐“深有道法,廣具神通”,不如請他赴京講道論經,可解聖上不悅之情。於是,朱棣即命給事中胡瀅偕內侍朱詳“齎璽書香幣往 訪”。已經飽閱人世滄桑的張三豐,當然清楚“伴君如伴虎”,便避身出遊。胡瀅和朱詳遍歷山野,“積數年不遇三豐”。

永樂十年(1412)二月,明成祖朱棣下詔,命道士元虛子往武當山見張三豐,並以禦制詩賜之,其中有“若遇真仙張有道,為言佇俟長相思”之句,向其表示 渴慕之情,但張三豐還是避而不見。永樂十四年(1416年),朱棣對張三豐始終不露面大失所望,怒謂胡廣說:“朕屢次三番相邀,張三豐緣何拒而不見? ”胡廣見皇帝真生氣了,星夜趕赴武當山,焚香泣禱,請張三豐現身。張三豐“見胡廣情切,乃許以陛見入朝”,並以七律《答永樂皇帝並書》相贈。其詩中雲“臣 居草莽原無用,帝問芻蕘若有情。敢把微言勞聖聽,澄心寡欲是長生”。朝見之後,張三豐便飄然而去。

後來,朱棣為表達對張三豐及武當道教的重視,在北京興建徐皇后壽陵和北京新都紫禁城的同時,命工部侍郎郭璡、隆平侯張信等,督率丁夫三十余萬人于武當山 大興土木,“費以百萬計”,先後重建和新建了淨樂、遇真、玉虞、紫霄、南岩、朝天、太和等九宮九觀、七十二岩廟、三十六座庵堂,總建築面積達一百多萬平方 米。武當山的宮觀廟庵建成後,朱棣特賜名為“太和太嶽山”,並“設官鑄印以守”。可以說,武當山現存的主要宮、觀、廟、庵建築,都是永樂帝興建的。其中的 金殿,乃是在北京用銅鑄好鍍金後運抵武當安裝而成的。

武當山宮觀廟庵興建竣工後,張三豐便開始雲遊四方。正如他在《瓊花詩》中所雲:“瓊枝玉樹屬仙家,未知人間有此花,清致不沾凡雨露,高標長帶古煙霞。歷年既久何曾老,舉世無雙莫浪誇。幾欲載回天上去,似從博望借靈槎”。此詩堪稱張三豐隱論遁世、潔身高蹈的自況。

此後二百多年間,明朝歷代皇帝都對張三豐崇敬有加。1459年,明英宗天順三年朱祁鎮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真人”;1486年,明憲宗朱見深封張三豐為 “韜光尚志真仙”;1563年,明世宗朱厚聰封張三豐為“清虛元妙真君”;1623年,明熹宗朱由校封張三豐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其時,張三豐早 已“莫測其存否”了。

張三豐不僅是個道學大師、武學大師,還是一位成就卓然的文學家,一生留下許多詩文佳作。他逝世後,其門人編有《三豐文集》、《三豐詩集》和《三豐煉丹集》等書,流傳至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