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女同學葉蓓

北京深秋的某日, 葉蓓發新專輯了, 發佈會那天高曉松、老狼、朴樹、鄭鈞、張亞東、小柯都來了, 葉蓓和他們站在一起, 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那個白衣飄飄的從前。

這張新專輯名叫《流浪途中愛上你》, 是葉蓓給自己的音樂禮物, 她包辦了詞曲, 講自己的故事, 親人、朋友以及世界。

當晚的演出很溫暖, 台下坐滿了人, 老狼和許巍分別跟葉同學唱了新歌, 唱到《青春無悔》的時候台下有人哭了, 像是多年來埋在心底的記憶, 突然被一段歌聲打開。

還有誰會對著你輕輕說出春夏秋冬花開花落?8月末, 北京的蟬在樹上叫得正歡,

葉蓓的新歌《紅蜻蜓》悄然浮現在網上, 她唱的是晚霞中的紅蜻蜓, 久違歌聲依舊帶著濃濃的青春味道。 記得葉蓓上一次唱歌, 還是和楊宗緯, 是為某個電視劇唱了小柯的《我們好像在哪見過》;再上一張專輯距今, 大概有10年之久了。

“當風箏飛過城市, 你舉著那枝花在等誰, 那天夕陽落下的模樣, 你始終沒對我說, 當你離開這城市, 正是電影散場天黑了, 你離開了這個海洋, 只留給我藍色回聲。 ”這是葉蓓唱過的一首歌, 一首寫給舊日的城市歌謠, 歌詞所描繪的是一場失約的場景, 兩個人, 形象模糊, 像是兩個影子, 指向的似乎是擁擠的城市所包裹的內心虛無。 在那個年代, 這種歌, 這種憂傷, 是一種安慰劑, 也是青春的現實。

葉蓓是喜歡藍色的, 這首《回聲》她喜歡的天空顏色, 劃過漫長深夜的憂傷, 《回聲》是一個畫面, 在稀疏的高樓間, 一隻孤鳥飛過黑夜上空的明月。 如果說青春總在多年後有些迴響, 那回聲便是葉蓓。

90年代初的中國音樂學院, 葉蓓是出了名的會勤工儉學,

那會兒她在酒店彈奏鋼琴, 還給同學介紹工作。 偶然間, 她在《北京晚報》中縫看到了一條歌手招募廣告, 於是命運也由此發生了改變。

歌舞廳之後, 北京那時出現了新的夜場。 萊特曼(Nightman)、JJ、東方壹號、Nasa是當年最時髦的消費場所, 巨大的螢幕、投影、英國DJ、千人舞池、升降的舞臺、聒噪的人群, 形成與場外的90年代北京完全不同的娛樂氣場。 每天晚上, 葉蓓都在那裡唱歌, 唱孟庭葦、鄧麗君、王靖雯, 那會兒的她不覺得夜店很社會, 她不關注那些, 也看不到醉醺醺的人, 儘管那個時候她已經擁有了一台大哥大(手機)和專職司機。

很多人都曾經是那些夜晚的駐唱歌手, 周迅、胡東等常常在西壩河附近萊特曼酒吧唱歌。 1995年的某個晚上, 高曉松這個“先富裕起來的音樂人”和謝東、鄭鈞,

出現在了“百靈”, 他偶然聽到了葉蓓的歌聲, 覺得有些驚訝, 不一會兒場地的音樂總監找到葉蓓, 說高曉松想認識她, 葉蓓問他高曉松是誰, 總監回答, 就是寫《同桌的你》的那人。

那會兒, 大地唱片的《校園民謠1, 1983~1993》在市場上一碟難求,

人們都是沖著《同桌的你》買的這盤磁帶, 很多人幾乎只聽過裡面的《同桌的你》, 甚至不記得艾敬、井岡山、郁東、沈慶這些人的名字。

高曉松向葉蓓要了電話, 說要找她錄個Demo, 小樣。 葉蓓問他什麼是小樣兒, 高想了一會兒回答, 給大明星學唱的。 葉蓓追問, 都誰是大明星啊?高曉松說了一大串名字, 葉蓓清楚地記得, 有“老狼”, 一個唱火了《同桌的你》的長髮青年。

過了一個月, 宿管大媽喊葉蓓接電話, 來電話的是高曉松。 幾天後, 葉蓓頂著雪, 公車倒地鐵來到了約定好的阜成門中國銀行, 她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了她的狼哥。 那會兒, 老狼剛剛在春晚唱了《同桌的你》, “粉絲”無數, 在銀行排隊的人認出了他, 擠過來索要簽名, 還不時地問:“是郭峰吧?”老狼點著頭, “是郭峰,是郭峰”。長長的頭髮蓋住了他幾乎樂瘋了的臉。“他好像從來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明星。”葉蓓說。

高曉松不會寫譜子,小柯就抱著吉他彈唱一遍,那晚在小柯的家裡,他們錄了四首歌,分別是《青春無悔》《白衣飄飄的年代》《回聲》和《B小調雨後》。小樣錄完了,葉蓓也總惦記著之後的事,過了幾周,有同學鼓勵她給高曉松打個電話問問什麼情況了,等她鼓足勇氣的時候,發現已經找不到高曉松的聯繫方式了,又過了一陣,葉蓓就淡忘了。

直到一年都過去了,葉蓓在一次旅途中偶然接到了高曉松的電話。那會兒,高曉松本來想找個“腕兒”來唱這幾首歌,但是一線女歌手沒一個讓他滿意的,或許正是葉蓓那種青澀的、不帶過多修飾的聲音,最終讓他打來了電話。

“當時就覺得《青春無悔》特別好,一個鋼琴伴奏,特別乾淨。”葉蓓說。錄《青春無悔》的那天晚上,錄音室黑著燈,所有人都光著腳,錄唱的時候,老狼哭了,據說是想起了當時的女朋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號棚錄歌的某個晚上,一幫畢業了和沒有畢業的大學生,用一些音樂,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青春,也濃縮了幾代人的校園記憶。那時候的葉蓓還是個“大三”的學生,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唱,一個原本沒有任何風格和體系的女孩,就這樣被定型了。

和葉蓓一起被收入專輯中的,還有劉歡、老狼、小柯、零點樂隊以及高曉松的聲音,葉蓓是唯一的女聲,在她唱的《回聲》中有一段歌,她唱得荒蕪卻有力,溫暖也悲涼:你揮一揮手,正好太陽刺進我眼睛,我終於沒能,聽清你說的是不是再見。

此後,高曉松就成了葉蓓的師傅,她至今仍舊記得他開著租來的“大紅旗”帶著這幫人招搖過市,記得他在飯局上侃侃而談,記得他的敏感、激動,以及錄音時掉下的眼淚。

在《青春無悔》上市的時候,高在專輯文案裡寫過一些話:27歲時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收斂起無形浪子的青春歲月,上班、下班、開會、領工資。和人潮一起漲落,和日子一起躲進平靜的港灣,休息。

然而,《青春無悔》一下子火了,它的影響太大了,隨後,並沒有人駛入平靜的港灣,更沒有休息。每個人都反復唱著那些青春挽歌,忙著演出、頒獎典禮,穿著白色的襯衣和破洞的水洗牛仔褲,每個人仿佛在與自己的青春度過一個極其漫長的告別儀式,至於這個告別會持續多久,誰也不清楚,只是在這忙碌中,漸漸忘記了到底應該什麼時候才要結束這場青春。

那個時候,廣播電臺Fm97.4有一檔《校園民謠》節目,總在半夜裡播出。校園民謠的片頭是鬱東寫的《來自我心》,老狼唱的時候,讓人覺得有一點悲傷。那時候,優秀的校園民謠作品屈指可數,這個節目裡曾經的常播歌手也無非是老狼、葉蓓、高曉松、沈慶、鬱東這些名字,後來又有了小柯、樸樹等人。總之那幾年,凡常聽這個節目的人都會覺得青春流逝得特別快,搞得聽眾仿佛每天都浸在失戀季中。主持人的名字叫鄭洋,她的聲音像一個大學的溫柔學姐,在節目裡,她念著同學們寄來的信,分享聽眾發來的故事,分手、離散、畢業故事,或等待現實的未知,年輕人不足掛齒的憂傷往往如此。節目中葉蓓有兩首常播曲目,《白衣飄飄的年代》和《B小調雨後》,前者是紀念詩人,紀念已經遠去的,充滿了理想、浪漫和才思的80年代大學校園生活,是青春悲愴,後者則是一曲青春狂歡。

1998年,高曉松給葉蓓錄了一首《蒲公英》,那會兒的她特別順,一切都在計畫之中、意料之中。那個時候,她開始嘗試寫歌,寫了一首藍色,講的是初戀,似乎還有對後海那一片的回憶。《蒲公英》這首歌後來被收錄到了《純真年代》中,這是1999年的“紅白藍”系列專輯中的一張,白色是樸樹的《我去2000年》,紅色是尹吾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葉蓓分到了她喜歡的藍色,專輯的封面上是金黃色的稻穗,她在專輯裡唱了鬱冬的《在劫難逃》,也唱了樸樹的《白樺林》,那一年,她25歲。

自此,葉蓓安安穩穩地出著她的專輯,唱著自己的故事。

葉蓓在2001年發行的專輯叫《雙魚》,製作人是許巍,這是許巍唯一一次出任他人專輯的製作,專輯中有一首歌《彩虹》作者也是許巍。許巍一直都是葉蓓的好朋友,他從西安回北京以後,經過了一段痛苦的掙扎,隨即就成了葉蓓的製作人,每天工作結束,自己要回到西邊討個清靜,最終成為習慣。葉蓓大大咧咧的性格也感染了許巍,有一天,她說:“許巍給我做專輯都變成一個快樂的人了。”幾年之後,許巍也火了,他第一次背著吉他走上北京工體的舞臺時,葉蓓就站在他身旁,看著自己敏感的朋友被萬人注視著,覺得他終於戰勝了自己心底的小惡魔。

2005年,她還導演了一出話劇,改編自石康的小說《晃晃悠悠》。老狼在2007年辦了一場“老狼和朋友們”的音樂會,葉蓓又一次和老朋友同台,不過那一次鬱冬還是沒有露面。2008年,在出完《我要的自由》之後,葉蓓似乎真的想過一陣“自由”的日子了,回了家,結了婚,買菜、坐地鐵,她終於有時間摸摸鋼琴,認真聽聽音樂了。

大夥兒再次相聚,又是四年之後的“此間的少年”音樂會,葉蓓見到老狼、曉松、小柯有說有笑,覺得大家都發福了,可她一站在舞臺上,白衣飄飄的吉他聲響起時,她再也忍不住眼裡的淚水,在臺上泣不成聲。

葉蓓最近一次在臺上哭,是在紐約。2017年的2月,那個老舊的環形劇院,讓她突然有點恍惚,在舞臺口,她拍著狼哥的背,覺得一種難以言表的心事湧上心頭。那場演出,名叫“愛已成歌”,歌詞寫的是,當愛已成歌,唱歌的人已變成風景,美麗的往事飄零,在行人匆匆眼裡,誰能把一支戀歌唱得依然動聽。

葉蓓說她看《敦克爾克》也哭了,從頭哭到尾,她在電影中看到了戰爭,想到了姥爺。晚年時的姥爺總是叫小葉蓓在床頭為她唱《漁光曲》,那個時候的她還有點羞澀,只是默默唱著。此前,她寫過《懷念》,今年,她寫了一首《我最親愛的人》,用姥姥的身份唱起姥爺的一去不回。在這首歌裡,老狼低了一個八度,他試圖唱出一種老人的聲音,這蒼老的聲音與葉蓓的聲音重疊,兩個聲音,一個遙遠,一個安靜。

似乎不難理解為什麼葉蓓喜歡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和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她喜歡薩拉·塞爾帕(Sara Serpa)、傑米·雷諾茲(Jamie Reynolds)以及北歐的音樂人。在她平靜無瑕的外表下,時常有一種敏感,有一股暗湧的情緒。她想起過往,回憶起青春之前,只是一個安靜的畫面,那是她自己,穿著橘紅色的裙子,站在藍天下不停地旋轉,耳畔不知不覺,浮現出一點歌裡的歲月聲。

老狼和葉蓓合唱《青春無悔》

在《青春無悔》裡有句歌詞,“含笑的,帶淚的,不變的眼”。葉蓓愛笑,兩隻眼睛總是眯成一條縫,但再看一會兒,仿佛覺得那雙眼睛會湧出淚來。或許她有這種大學女生的特質,所謂北京女孩的氣場,像王朔小說裡陳南燕、吳迪,或者是石康筆下《晃晃悠悠》的米萊,她們散發的歡樂的小宇宙,卻也包裹著憂傷。

(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為青春歌唱」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是郭峰,是郭峰”。長長的頭髮蓋住了他幾乎樂瘋了的臉。“他好像從來不把自己當成一個明星。”葉蓓說。

高曉松不會寫譜子,小柯就抱著吉他彈唱一遍,那晚在小柯的家裡,他們錄了四首歌,分別是《青春無悔》《白衣飄飄的年代》《回聲》和《B小調雨後》。小樣錄完了,葉蓓也總惦記著之後的事,過了幾周,有同學鼓勵她給高曉松打個電話問問什麼情況了,等她鼓足勇氣的時候,發現已經找不到高曉松的聯繫方式了,又過了一陣,葉蓓就淡忘了。

直到一年都過去了,葉蓓在一次旅途中偶然接到了高曉松的電話。那會兒,高曉松本來想找個“腕兒”來唱這幾首歌,但是一線女歌手沒一個讓他滿意的,或許正是葉蓓那種青澀的、不帶過多修飾的聲音,最終讓他打來了電話。

“當時就覺得《青春無悔》特別好,一個鋼琴伴奏,特別乾淨。”葉蓓說。錄《青春無悔》的那天晚上,錄音室黑著燈,所有人都光著腳,錄唱的時候,老狼哭了,據說是想起了當時的女朋友。中央人民廣播電臺1號棚錄歌的某個晚上,一幫畢業了和沒有畢業的大學生,用一些音樂,記錄了那個時代的青春,也濃縮了幾代人的校園記憶。那時候的葉蓓還是個“大三”的學生,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唱,一個原本沒有任何風格和體系的女孩,就這樣被定型了。

和葉蓓一起被收入專輯中的,還有劉歡、老狼、小柯、零點樂隊以及高曉松的聲音,葉蓓是唯一的女聲,在她唱的《回聲》中有一段歌,她唱得荒蕪卻有力,溫暖也悲涼:你揮一揮手,正好太陽刺進我眼睛,我終於沒能,聽清你說的是不是再見。

此後,高曉松就成了葉蓓的師傅,她至今仍舊記得他開著租來的“大紅旗”帶著這幫人招搖過市,記得他在飯局上侃侃而談,記得他的敏感、激動,以及錄音時掉下的眼淚。

在《青春無悔》上市的時候,高在專輯文案裡寫過一些話:27歲時終於找到了一份工作,收斂起無形浪子的青春歲月,上班、下班、開會、領工資。和人潮一起漲落,和日子一起躲進平靜的港灣,休息。

然而,《青春無悔》一下子火了,它的影響太大了,隨後,並沒有人駛入平靜的港灣,更沒有休息。每個人都反復唱著那些青春挽歌,忙著演出、頒獎典禮,穿著白色的襯衣和破洞的水洗牛仔褲,每個人仿佛在與自己的青春度過一個極其漫長的告別儀式,至於這個告別會持續多久,誰也不清楚,只是在這忙碌中,漸漸忘記了到底應該什麼時候才要結束這場青春。

那個時候,廣播電臺Fm97.4有一檔《校園民謠》節目,總在半夜裡播出。校園民謠的片頭是鬱東寫的《來自我心》,老狼唱的時候,讓人覺得有一點悲傷。那時候,優秀的校園民謠作品屈指可數,這個節目裡曾經的常播歌手也無非是老狼、葉蓓、高曉松、沈慶、鬱東這些名字,後來又有了小柯、樸樹等人。總之那幾年,凡常聽這個節目的人都會覺得青春流逝得特別快,搞得聽眾仿佛每天都浸在失戀季中。主持人的名字叫鄭洋,她的聲音像一個大學的溫柔學姐,在節目裡,她念著同學們寄來的信,分享聽眾發來的故事,分手、離散、畢業故事,或等待現實的未知,年輕人不足掛齒的憂傷往往如此。節目中葉蓓有兩首常播曲目,《白衣飄飄的年代》和《B小調雨後》,前者是紀念詩人,紀念已經遠去的,充滿了理想、浪漫和才思的80年代大學校園生活,是青春悲愴,後者則是一曲青春狂歡。

1998年,高曉松給葉蓓錄了一首《蒲公英》,那會兒的她特別順,一切都在計畫之中、意料之中。那個時候,她開始嘗試寫歌,寫了一首藍色,講的是初戀,似乎還有對後海那一片的回憶。《蒲公英》這首歌後來被收錄到了《純真年代》中,這是1999年的“紅白藍”系列專輯中的一張,白色是樸樹的《我去2000年》,紅色是尹吾的《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葉蓓分到了她喜歡的藍色,專輯的封面上是金黃色的稻穗,她在專輯裡唱了鬱冬的《在劫難逃》,也唱了樸樹的《白樺林》,那一年,她25歲。

自此,葉蓓安安穩穩地出著她的專輯,唱著自己的故事。

葉蓓在2001年發行的專輯叫《雙魚》,製作人是許巍,這是許巍唯一一次出任他人專輯的製作,專輯中有一首歌《彩虹》作者也是許巍。許巍一直都是葉蓓的好朋友,他從西安回北京以後,經過了一段痛苦的掙扎,隨即就成了葉蓓的製作人,每天工作結束,自己要回到西邊討個清靜,最終成為習慣。葉蓓大大咧咧的性格也感染了許巍,有一天,她說:“許巍給我做專輯都變成一個快樂的人了。”幾年之後,許巍也火了,他第一次背著吉他走上北京工體的舞臺時,葉蓓就站在他身旁,看著自己敏感的朋友被萬人注視著,覺得他終於戰勝了自己心底的小惡魔。

2005年,她還導演了一出話劇,改編自石康的小說《晃晃悠悠》。老狼在2007年辦了一場“老狼和朋友們”的音樂會,葉蓓又一次和老朋友同台,不過那一次鬱冬還是沒有露面。2008年,在出完《我要的自由》之後,葉蓓似乎真的想過一陣“自由”的日子了,回了家,結了婚,買菜、坐地鐵,她終於有時間摸摸鋼琴,認真聽聽音樂了。

大夥兒再次相聚,又是四年之後的“此間的少年”音樂會,葉蓓見到老狼、曉松、小柯有說有笑,覺得大家都發福了,可她一站在舞臺上,白衣飄飄的吉他聲響起時,她再也忍不住眼裡的淚水,在臺上泣不成聲。

葉蓓最近一次在臺上哭,是在紐約。2017年的2月,那個老舊的環形劇院,讓她突然有點恍惚,在舞臺口,她拍著狼哥的背,覺得一種難以言表的心事湧上心頭。那場演出,名叫“愛已成歌”,歌詞寫的是,當愛已成歌,唱歌的人已變成風景,美麗的往事飄零,在行人匆匆眼裡,誰能把一支戀歌唱得依然動聽。

葉蓓說她看《敦克爾克》也哭了,從頭哭到尾,她在電影中看到了戰爭,想到了姥爺。晚年時的姥爺總是叫小葉蓓在床頭為她唱《漁光曲》,那個時候的她還有點羞澀,只是默默唱著。此前,她寫過《懷念》,今年,她寫了一首《我最親愛的人》,用姥姥的身份唱起姥爺的一去不回。在這首歌裡,老狼低了一個八度,他試圖唱出一種老人的聲音,這蒼老的聲音與葉蓓的聲音重疊,兩個聲音,一個遙遠,一個安靜。

似乎不難理解為什麼葉蓓喜歡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和保羅·策蘭(Paul Celan)的詩,也不難想像,為什麼她喜歡薩拉·塞爾帕(Sara Serpa)、傑米·雷諾茲(Jamie Reynolds)以及北歐的音樂人。在她平靜無瑕的外表下,時常有一種敏感,有一股暗湧的情緒。她想起過往,回憶起青春之前,只是一個安靜的畫面,那是她自己,穿著橘紅色的裙子,站在藍天下不停地旋轉,耳畔不知不覺,浮現出一點歌裡的歲月聲。

老狼和葉蓓合唱《青春無悔》

在《青春無悔》裡有句歌詞,“含笑的,帶淚的,不變的眼”。葉蓓愛笑,兩隻眼睛總是眯成一條縫,但再看一會兒,仿佛覺得那雙眼睛會湧出淚來。或許她有這種大學女生的特質,所謂北京女孩的氣場,像王朔小說裡陳南燕、吳迪,或者是石康筆下《晃晃悠悠》的米萊,她們散發的歡樂的小宇宙,卻也包裹著憂傷。

(圖片來自網路)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為青春歌唱」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