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南京整合科技園區構建“4+4+1”主導產業體系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貫徹新發展理念,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求, 南京14日發佈《加快推進全市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的意見》, 將現有7大類14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化為“4+4+1”主導產業體系, 目標到2020年, 全市主導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4.5萬億元。 整合全市科技園區, 設立15個高新園區, 爭創國家綜合性科技中心城市。

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將達萬億級

“4+4+1”產業體系的第一個“4”, 是打造四大先進製造業:新型電子資訊、綠色智慧汽車、高端智慧裝備、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 南京市副市長蔣躍建說, 立足現有產業基礎,

加上新引進重大項目, 全市先進製造業加快“升級反覆運算”, 2020年主營收入將達1.5萬億元。

電子資訊業是南京傳統優勢產業, 隨著台積電、清華紫光等一批龍頭專案落戶, 正圍繞晶片製造、積體電路, 打造“晶片之都”。 到2020年, 全市新型電子資訊產業營收將達5000億元。

南京汽車產值已達2000億元。 隨著南京經開區FMC、江甯濱江晶能等新能源車大項目落地, 汽車產業正向智慧網聯汽車轉型, 拓展新能源乘用車、商用車整車及動力電池、大功率驅動電機等新能源車配套產業, 到2020年綠色智慧汽車營收將突破3000億元。

智慧電網、軌道交通是南京高端智慧裝備領域的兩大拳頭產業, 其中智慧電網產值占到全國50%, 軌道交通產業全國第三。 利用南京軟體業發達優勢嫁接裝備製造業,

2020年全市智慧裝備產業營收將達4000億元。

生物醫藥與節能環保新材料是南京極具成長性的產業。 其中生物醫藥瞄準靶向性、抗腫瘤藥物、細胞因數、基因治療的生物藥物和創新藥研發, 節能環保產業推動先進適用環保技術裝備, 2020年營收目標也是4000億元。

發展四大服務業主導產業

相比快速壯大的“先進製造業”, 南京“現代服務業”更具優勢。 南京市發改委主任沈劍榮介紹, 2016年南京現代服務業占比已達58.4%, 全省最高, 明年將達60%。 “4+4+1”的第二個“4”, 是打造四大服務業主導產業, 到2020年營收將達3萬億元, 等於兩個“先進製造業”規模。

南京軟體和資訊服務業去年營收4700億元, 排名全國第四, 占全省44%, 吸納60萬就業大軍,

豐富和改善了城市人口結構、消費結構。 到2020年, 全市軟體和資訊服務業規模將達8000億元。

立足南京長三角副中心城市地位和科教名城優勢, 金融和科技服務業成長為南京的“特色服務業”。 2016年, 全年實現金融增加值1200億元, 可比增長14%, 占GDP比重達11.5%。 瞄準萬億級營收目標, 南京建設“一江兩岸”(河西、江北)為核心的泛長三角區域金融中心, 推動科技對金融的服務和支撐。

現代物流和高端商務商貿是南京又一個“萬億級”的現代服務業。 依託南京綜合性交通樞紐城市地位, 南京正全力打造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總部和樓宇經濟快速發展, 商貿業向“互聯網+”轉型升級, 分享經濟有望成為國內區域性中心。

立志于建設國家旅遊中心城市健康服務名城,

南京文旅健康產業因為一大批龍頭專案進駐快速發展。 到2020年, 文旅健康產業規模將達6000億元。

整合科技園區打造“創新熟地”

加快引進大項目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 南京還放眼“未來產業”:圍繞具有重大產業變革前景的顛覆性技術及其新產品、新業態, 佈局人工智慧、未來網路、增材製造, 以及前沿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交叉應用領域, 這便是“4+4+1”的“1”。

發展“未來產業”, 南京一批產業園區早已超前佈局。 南京經開區引進地平線、曠視科技等人工智慧企業55家, 2020年營收將達500億元。 江甯未來網路小鎮的未來網路、3D列印“風生水起”,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未來網路試驗設施專案已落戶江甯無線穀。 發展“新金融”, 南京將打造數位貨幣試驗區、區塊鏈研究中心等新型要素交易中心。

“新零售”將引導連鎖企業發展無人售貨店, 應用人臉識別、信用大資料等智慧化技術, 優化購物體驗。

“佈局城市未來, 產業是先導, 科技是核心, 載體是基礎。 ”蔣躍建說, 為把城市建成“創新熟地”, 南京將對現有的科技園區大力度整合, 全市各區原則上設立一個高新園區, 加上國家級經開區的高新區, 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搶佔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

南京市科委主任張新年介紹, 整合現有科技園區, 是因為各級各類園區數量較多, 而運行品質不高, 同質化現象突出。 今後, 南京各區將按照“一個牽頭園區、一個管理機構、一個國資平臺、一個主導產業”的原則設立高新園區, 投入、產出、引才、服務、政策等要素資源一體化運營,推動駐甯高校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顧巍鐘)

投入、產出、引才、服務、政策等要素資源一體化運營,推動駐甯高校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顧巍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