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秦巴明珠:漢江流傳的二黃,好聽!

每逢週末, 紫陽縣瓦房店北五省會館的戲臺上, 漢調二黃唱得正歡, 台下遊客如癡如醉。

這些由民間藝人組成的漢劇班子, 活躍在城鄉的舞臺, 用他們對傳統文化那份炙熱的情懷, 演繹著一出出二黃曲目。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標籤, 傳統文化才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漢調二黃, 紫陽縣一直在傳承和保護。

說到漢劇, 不能不說起蒿坪鎮的楊家院子。 漢調二黃最初的發祥地就是紫陽蒿坪河一帶。 最早的班社活動可以追溯到乾隆二年(1737)。 1958年, 據老藝人馮仁才、邱盛茂口述, 蒿坪河東門寺的樂樓(戲臺)上曾有"乾隆二年八月乾勝班在此破台"的題壁。 生於乾隆三十六年的蒿坪河藝人楊履泰(楊家家譜), 曾於乾隆末期至嘉慶年間領泰豐班在蒿坪河一帶演出,

享名一時。 嘉慶至道光年間, 楊履泰與其子楊金年繼續領班演唱, 並于西鄉沙河壩、屈家河, 首次創辦了漢調二黃科班, 收徒60余人, 培養出"鴻"、"來"兩輩藝人。 "來"字輩最傑出的藝人為查來松和屈來壽, "鴻"字輩最傑出的藝人為賀鴻生。 兩輩藝人分散于安康、漢中、商洛、關中及四川等地領班演出, 並不斷在各地舉辦科班, 教授學徒, 遂使漢調二黃在各地得以傳承和發展。 (陳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