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那些嘴甜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近日, 《爸爸去哪兒》第五季完美殺青, 不少網友心情難平:咱們的小暖男小小春Jasper永不下線!甚至有人表示:“幾十年來, 小小春是我唯一看了以後, 動心思想要自己生一個小孩!”由此可見, Jasper是有多受觀眾們喜愛。

Jasper是名副其實的捧場王。 當村長用鍋碗瓢盆敲出亂七八糟的節奏時, Jasper會很開心地拍手道:“好好聽!”

爸爸和叔叔們做的飯味道很一般, 他總是滿足地誇讚:“好吃!”

當爸爸對他說“I love you”時,

他會說“I love you forever”……

嘴甜得像蜜罐一樣的Jasper, 讓青欖君想起了第一季裡超級火的Angela王詩齡。

在一次任務中, 其他小朋友分別向爺爺道謝並說了再見之後, 王詩齡拉著爺爺的手, 說:“爺爺, 你在家裡好好啊!”

Angela不小心摔倒在沙漠中, 哥哥姐姐將她拉起, 她連連向哥哥姐姐道謝:“謝謝你們了, 真謝謝了!”

在雞鳴島的旅行中, Angela晚飯時幫每位老人分蝦, 並天真地對爺爺奶奶說:“你們吃了就不老了。 ”老人們聽了笑得合不攏嘴。

王嶽倫說, 上節目期間他經常很焦慮, 擔心自己表現不好。 但是睡前Angela都會依偎在他身邊, 講些悄悄話, 給他加油打氣, “我覺得太幸福了, 感覺所有的累、苦都是值得的”。

Angela一直都是貼心小棉襖。 在一次晚會上, 歌唱家李谷一登臺準備獻唱, 王詩齡甜甜地叫了一聲“奶奶好!”李湘讓女兒給李谷一拜年, 沒想到王詩齡有模有樣地說:“祝奶奶越來越年輕, 越來越漂亮!”李穀一感歎:“都是我愛聽的,

比李湘嘴還甜!”

家長朋友們, 發現了嗎?這兩季中最受歡迎的兩個小朋友有一個共同點, 就是“嘴甜”。

相比之下, 顯得害羞又嘴笨的小孩就有點吃虧。 比如neinei和max去跟村民要雞蛋時, 兩個人都很害羞, 不停地互相推脫“你去”、“你去”, 最後neinei終於開口, 但一開始也只拿到一個。

演藝圈裡有一個頻頻被批“不禮貌”的小姑娘。在拍攝電影《少年班》期間,導演給孫紅雷介紹說:“紅雷哥,這是冬雨。”周冬雨就說:“孫紅雷你好。”直呼長輩名字,讓孫紅雷有些不快。

在另一檔熱播節目中,周冬雨也是直呼前輩王迅的名字,而且王迅兩次求合影,周冬雨都甩出一句“我不想跟你拍”。

雖然有人說,嘴甜的孩子“人精”、“圓滑”,嘴笨的孩子“直白”、“單純”,但是不得不承認,那些嘴甜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善良更容易被人們所看到,回饋給他們的善意和溫暖也會更多。

而那些嘴笨的孩子,雖然也有一顆善良的心,卻常常被誤解為孤僻、沒教養,優點也常常被埋沒,得到的關注更少,交到的朋友更少,這樣的孩子往往是最吃虧的。

為人父母,大都希望有個又甜又暖的孩子,懂禮貌、見人打招呼。可現實中,為什麼有的孩子嘴甜、有的孩子嘴笨呢?

這裡面有性格氣質的原因。通常情況下,人的氣質類型可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其積極的方面和消極的方面。但氣質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比如膽汁質或多血質的人比較熱情、喜歡交際,更容易表現為“嘴甜”;而粘液質和抑鬱質的人比較沉靜、穩重,經常會顯得“嘴笨”。

除了性格氣質的原因,更有教育方法的原因。

讓孩子打招呼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不願意主動開口打招呼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在父母眼裡,打招呼只是動動嘴皮子的事兒。但對孩子而言,到了陌生的場合,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孩子會本能地感到警惕。就像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被陌生人抱會哭一樣,尋求安全感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的。

一些父母常常會逼孩子打招呼,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有的家長還會責備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禮貌”,“瞧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樣一來,孩子就算本來願意試試打招呼的,也會變得十分抗拒——父母的催逼,讓打招呼變成了一種壓力重重的任務,讓溝通和交流失去意義。

怎麼讓孩子願意打招呼,學會懂禮貌?

日本人的禮貌是世界聞名的,不只是嘴裡經常說一連串的敬語,一開口就是“不好意思”、“對不起”、“麻煩您了”、“非常感謝”。

日本人教孩子禮貌的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父母對孩子“尊重、感謝”。

每當看日劇,日本人用餐前,即便是在家裡,都會合掌說道,“我要開動了”;用餐完畢則會說,“謝謝您的招待”。

日本人在下班離開公司前,或者家人下班回家時,都會互相道一句“辛苦您了”。一位年長的日本男士說,不論他今天上班有多辛苦多不順心,只要一進家門,聽到太太跟女兒微笑著對他說“辛苦您了”,他就能忘卻所有的疲憊。

日本家人之間的客客氣氣讓人感到很不解——都是自家人,何必這麼客氣?

而在日本人看來,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不懂得給予尊重和感恩,那怎麼又能真心地對外人好呢?

有一個臺灣媽媽剛到日本時,上幼稚園的孩子經常會把在幼稚園做的小手工帶回家,送給她當禮物。而她並沒有顯得特別開心,只隨手那麼一放,沒把它當一回事。

後來,她去了其他日本人家裡做客,才發現日本媽媽們會把孩子們帶回來的小手工、小發明,甚至寫給母親的感謝函,一一展示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並且表現得很開心很自豪,還在客人面前大方地對自己的孩子說謝謝。

這位臺灣媽媽很受觸動。於是她要求自己改變:多稱讚孩子的美好,感謝他們的笑容、陪伴和指導。

簡單的禮貌用語,總是輕易能給別人元氣,給自己歡喜。

為什麼對家人“嘴甜”,可以培養孩子的“嘴甜”呢?

家人間的互相問候,並不是帶有目的性的表演。對孩子的一句“出門當心”、對父母的一句“辛苦您了”,跟“客套”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種真摯的感情流露,一種平等的人格尊重。

當父母誠心誠意對孩子表示尊重時,孩子就自然慢慢學會了尊重。日本的小朋友會認真地對父母說“謝謝媽媽幫我做便當”、“謝謝爸爸來看我的表 演”……在尊重與善意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是滿足、幸福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出了家門、到了外面,才會更樂意向他人釋放善意。

所謂打招呼、講禮貌,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無關“懂事”的程度和“情商”的高低。

走在日本街道上,迎面走來的老太太會笑眯眯地向你點頭問好。這種問好,不是功利性的應酬手段,因為你跟她完全不認識,更不存在什麼利益關係 。

有的人對外人說話時,常常斟詞酌句、禮貌用語,對家人則往往直言直語、毫不避諱。對這樣的人而言,禮貌只是一種功利的應酬手段,他們禮貌更 像是做給別人看的,而非發自內心的尊重人。

我們讓孩子給別人打招呼,不是社交場合配合表演,不是為了得到“孩子懂禮貌”的評價,迎合來自外界的要求和期待,而是讓孩子學會從心底裡尊重人。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尊重家人,尊重孩子,向家人和孩子說謝謝。

“嘴甜”,要從家人之間做起。當正面的能量不斷地散發出去時,自身所感受到的歡喜是用言語不能形容的。

但一開始也只拿到一個。

演藝圈裡有一個頻頻被批“不禮貌”的小姑娘。在拍攝電影《少年班》期間,導演給孫紅雷介紹說:“紅雷哥,這是冬雨。”周冬雨就說:“孫紅雷你好。”直呼長輩名字,讓孫紅雷有些不快。

在另一檔熱播節目中,周冬雨也是直呼前輩王迅的名字,而且王迅兩次求合影,周冬雨都甩出一句“我不想跟你拍”。

雖然有人說,嘴甜的孩子“人精”、“圓滑”,嘴笨的孩子“直白”、“單純”,但是不得不承認,那些嘴甜的孩子所表現出來的真誠、善良更容易被人們所看到,回饋給他們的善意和溫暖也會更多。

而那些嘴笨的孩子,雖然也有一顆善良的心,卻常常被誤解為孤僻、沒教養,優點也常常被埋沒,得到的關注更少,交到的朋友更少,這樣的孩子往往是最吃虧的。

為人父母,大都希望有個又甜又暖的孩子,懂禮貌、見人打招呼。可現實中,為什麼有的孩子嘴甜、有的孩子嘴笨呢?

這裡面有性格氣質的原因。通常情況下,人的氣質類型可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沒有好壞之分,每一種氣質都有其積極的方面和消極的方面。但氣質能影響一個孩子的性格,比如膽汁質或多血質的人比較熱情、喜歡交際,更容易表現為“嘴甜”;而粘液質和抑鬱質的人比較沉靜、穩重,經常會顯得“嘴笨”。

除了性格氣質的原因,更有教育方法的原因。

讓孩子打招呼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簡單,不願意主動開口打招呼是很多孩子的通病。

在父母眼裡,打招呼只是動動嘴皮子的事兒。但對孩子而言,到了陌生的場合,或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孩子會本能地感到警惕。就像孩子在嬰幼兒時期被陌生人抱會哭一樣,尋求安全感的自我保護機制是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失的。

一些父母常常會逼孩子打招呼,如果孩子沒有主動打招呼,有的家長還會責備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這樣不禮貌”,“瞧這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

這樣一來,孩子就算本來願意試試打招呼的,也會變得十分抗拒——父母的催逼,讓打招呼變成了一種壓力重重的任務,讓溝通和交流失去意義。

怎麼讓孩子願意打招呼,學會懂禮貌?

日本人的禮貌是世界聞名的,不只是嘴裡經常說一連串的敬語,一開口就是“不好意思”、“對不起”、“麻煩您了”、“非常感謝”。

日本人教孩子禮貌的方法很簡單,也很有效——父母對孩子“尊重、感謝”。

每當看日劇,日本人用餐前,即便是在家裡,都會合掌說道,“我要開動了”;用餐完畢則會說,“謝謝您的招待”。

日本人在下班離開公司前,或者家人下班回家時,都會互相道一句“辛苦您了”。一位年長的日本男士說,不論他今天上班有多辛苦多不順心,只要一進家門,聽到太太跟女兒微笑著對他說“辛苦您了”,他就能忘卻所有的疲憊。

日本家人之間的客客氣氣讓人感到很不解——都是自家人,何必這麼客氣?

而在日本人看來,如果連最親近的人都不懂得給予尊重和感恩,那怎麼又能真心地對外人好呢?

有一個臺灣媽媽剛到日本時,上幼稚園的孩子經常會把在幼稚園做的小手工帶回家,送給她當禮物。而她並沒有顯得特別開心,只隨手那麼一放,沒把它當一回事。

後來,她去了其他日本人家裡做客,才發現日本媽媽們會把孩子們帶回來的小手工、小發明,甚至寫給母親的感謝函,一一展示在家中的每一個角落,並且表現得很開心很自豪,還在客人面前大方地對自己的孩子說謝謝。

這位臺灣媽媽很受觸動。於是她要求自己改變:多稱讚孩子的美好,感謝他們的笑容、陪伴和指導。

簡單的禮貌用語,總是輕易能給別人元氣,給自己歡喜。

為什麼對家人“嘴甜”,可以培養孩子的“嘴甜”呢?

家人間的互相問候,並不是帶有目的性的表演。對孩子的一句“出門當心”、對父母的一句“辛苦您了”,跟“客套”完全不是一回事,而是一種真摯的感情流露,一種平等的人格尊重。

當父母誠心誠意對孩子表示尊重時,孩子就自然慢慢學會了尊重。日本的小朋友會認真地對父母說“謝謝媽媽幫我做便當”、“謝謝爸爸來看我的表 演”……在尊重與善意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是滿足、幸福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出了家門、到了外面,才會更樂意向他人釋放善意。

所謂打招呼、講禮貌,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無關“懂事”的程度和“情商”的高低。

走在日本街道上,迎面走來的老太太會笑眯眯地向你點頭問好。這種問好,不是功利性的應酬手段,因為你跟她完全不認識,更不存在什麼利益關係 。

有的人對外人說話時,常常斟詞酌句、禮貌用語,對家人則往往直言直語、毫不避諱。對這樣的人而言,禮貌只是一種功利的應酬手段,他們禮貌更 像是做給別人看的,而非發自內心的尊重人。

我們讓孩子給別人打招呼,不是社交場合配合表演,不是為了得到“孩子懂禮貌”的評價,迎合來自外界的要求和期待,而是讓孩子學會從心底裡尊重人。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首先要尊重家人,尊重孩子,向家人和孩子說謝謝。

“嘴甜”,要從家人之間做起。當正面的能量不斷地散發出去時,自身所感受到的歡喜是用言語不能形容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