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後世很多偉大思想的出現,都跟這種價值觀有聯繫

何謂聖人?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 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相對於個體生命來說, 天地是最長久的。 所以, 很多人老是說天長地久, 希望自己的生命、愛情、事業能永恆。

白居易寫過一首詩, 叫《長恨歌》。 記錄的就是唐玄宗和楊貴妃談戀愛的事。 他們那時常說天長地久, 希望愛情能像天地一樣長久, 但後來還是分開了。 所以, 白居易在詩中寫道:“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天長地久是個相對的詞, 天地也是有壽命的, 只是相對個體生命來說,

天地的壽命更加長久罷了。

很多道人的追求, 都是與日月同壽

《莊子》中記載了黃帝求法的故事。 說的是黃帝如何兩次拜求廣成子, 希望廣成子能教他至道, 包括第一次是如何因傲慢而求之不得, 第二次又是如何因謙卑而求法成功的。 據說, 廣成子給他的點化是:“至道之情, 杳杳冥冥。 無視無聽, 抱神以靜。 形將自正, 心淨心清。 無勞爾形, 無搖爾精, 乃可長生。 慎內閉外, 多知為敗。 ”這跟道家的觀點也有相通之處, 《黃帝內經》中的“恬淡虛無, 真氣從之”, 也跟道家的觀點很相似。 據說, 廣成子已經活了一千多年, 黃帝按照廣成子教的方法去修, 後來也修成升天了, 還帶了妃子、臣子等幾十人一起升天——一人得道, 雞犬升天。 雖然我們說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

但事實上, 早在黃帝出現之前, 就有修仙得道者, 道家思想早萌芽了。 看來, 老子肯定是有傳承的。

《西遊記》裡還有一個故事, 孫悟空跟須菩提學法, 須菩提傳一個法, 孫悟空就問:“能不能讓我長生不老?”須菩提說不能, 孫悟空就說不學。 須菩提再教一個, 孫悟空又問能不能長生不老, 須菩提說不能, 孫悟空又不學。 這樣一次一次問下去, 到了後來, 須菩提終於說了一個法, 就是通過精氣神的訓練, 讓自己長生不老。 這時, 孫悟空才肯學。

歷史上充滿了這樣的故事

人最希望永恆的東西之一, 就是生命;

人最恐懼的東西之一, 就是死亡。

但天下沒有長生不老的人,

仙人的壽命也是有限的, 仙人也還會輪回。

黃帝升天後怎麼樣了?

跟他一起升天的妃子大臣又怎麼樣了?

孫悟空如果不去西天取經,

他哪怕修得了長生法, 又能怎麼樣?

或許, 廣成子也只是借黃帝對永生的期待, 給他灌輸一種修身的道理。 就像《道德經》之所以說天長地久, 也不過是老子沒辦法用其他東西比喻, 只好用相對更長的天, 和相對更久的地。 事實上, 跟法界相比, 天地的壽命也不過是一個時生時滅的水泡。 因為, 法界是無始無終的, 那才是真正的永恆。

老子證道了, 所以老子求的不是永恆, 他也知道, 世上只有穀神不死。 他想告訴尹喜的, 僅僅是一個道理:天之所以為天, 之所長久, 不是為了它自己;地之所以為地, 之所以長久, 也不是為了它自己。 因為它們不是為了自己,

所以它們才能長久。 同樣道理, 聖人之所以為聖人, 之所以得到萬古敬仰, 也不是為了他們自己, 正是因為他們不為自己, 他們才影響了世界, 才實現了不朽。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聖人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 但他往往能被整個人類所銘記。 許多聖人都是這樣, 表面上後退, 儘量不讓人知道, 像老子, 最後乾脆躲到關外去了, 但直到今天, 誰也忘不了他。

“外其身而身存”, 他不在乎自己的身體, 但他的生命往往很長。 這個生命不單純是他的肉體生命, 也包括他的智慧生命。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因為他們的無私嗎?聖人的無私, 往往能成就聖人之私。 “私”也是相對的, 它僅僅是一個人的心願。 他想利眾, 那麼利眾就是他的私心;他想利己,

那麼利己就是他的私心。 發願利眾, 以利眾為私的人, 就是聖人。 聖人之私, 其實是一種大心和大願, 聖人無私。 也正是因為他們的無私, 他們的願望反而能實現。

這一章的內容非常重要。 它影響了幾千年來的中國文化, 也為人類個體、社會構建了非常重要的價值標杆:無私、無為、為公、利他, 才是聖人, 也才能成就自己。 認可這種思想的人, 就會通過昇華自己來成就自己,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成功就是聖人。

老子在告訴你道是什麼, 值得追求的是什麼, 它們值得追求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才能實現它。

這種價值觀是偉人、聖賢的土壤,

後世很多偉大思想的出現, 都跟它有關。

比如漢文帝、漢景帝的文景之治。 他們推崇“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自己的生活簡樸到極致,還不讓別人供養他們珍稀寶物,連皇帝都這麼節儉,官吏自然不敢貪奢,於是就營造了很好的風氣。他們還鼓勵農業發展,獎勵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勸解官員關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親自下田耕作。連皇帝都種地,老百姓怎麼敢偷懶?所以,發展到漢景帝時期,國家就從楚漢之爭後的經濟蕭條,變成了繁榮富裕,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官府也沒有因為少收賦稅,就變得貧窮,反而因為閒錢太多,長久不用,穿錢的繩子都斷了,散錢遍地。這說明,當時的生活水準已經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寧,國家也很安定。這種治國之法,就源於老子的“無私”。

作者|雪漠

選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自己的生活簡樸到極致,還不讓別人供養他們珍稀寶物,連皇帝都這麼節儉,官吏自然不敢貪奢,於是就營造了很好的風氣。他們還鼓勵農業發展,獎勵努力耕作的老百姓,勸解官員關心百姓,每到春耕,甚至親自下田耕作。連皇帝都種地,老百姓怎麼敢偷懶?所以,發展到漢景帝時期,國家就從楚漢之爭後的經濟蕭條,變成了繁榮富裕,成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官府也沒有因為少收賦稅,就變得貧窮,反而因為閒錢太多,長久不用,穿錢的繩子都斷了,散錢遍地。這說明,當時的生活水準已經非常好了,老百姓很安寧,國家也很安定。這種治國之法,就源於老子的“無私”。

作者|雪漠

選文|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經》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