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天下三大行書

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 被後人譽為“天下三大行書”。 行書追求書寫時的即興, 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 其實“天下三大行書”呈現給我們還是三種境界, 三種人生, 雖說都是即興之作, 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寒食帖》局部

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達”境界

蘇軾的文章寫得一等一的好, 20歲就聲震朝野, 連皇帝看了都說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卻不懂得收斂自己, 後因為烏台詩案關了監獄。 黃州之貶, 使這個天真的蘇軾, 變成了老練的東坡。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正是蘇軾在人生最落寞的時候寫的。

45歲這一年, 蘇軾仕途不順, 被貶黃州, 生活上拮据無靠, 團練副使僅是個八品小官, 俸祿微薄, 生活窘迫, 不足以養家。

《寒食帖》是他謫居第三年的一個寒食節, 剛好遇到雨天, 連月不停的雨季, 海棠先是盛開, 又在血風腥雨中凋敗, 如脂如雪的海棠, 最終卻飛落泥沼。 窗外的烏鴉吊著值錢飛過, 仿佛迷失很久的靈魂, 已找不到歸宿。 冰冷的爐灶, 潮濕的蘆葦, 鬱結的愁緒, 似窮途末路。 蘇軾心中頓生悲涼, 於是, 提筆寫了這首詩:

“自我來黃州, 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 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 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 泥汙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 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 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 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

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 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 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 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 死灰吹不起。 ”

字字淒涼, 《寒食帖》寫的可謂爐火純青, 情感波瀾起伏, 特別是“哭塗窮”這三個字, 字形猛然放大, 突兀地出現在讀者而前, 產生令人心驚膽戰的視覺衝擊力。

《寒食帖》局部

在這裡他寫到了傷久雨、傷貧困到傷貶謫之悲, 但蘇軾並不是一個脆弱之人, 被貶黃州時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透露出東坡在面對如此淒涼環境下, 坦然面對人世風雨的鎮定。 他的心胸像一片大海, 對風雨變化雖敏感, 但總體上仍搖之不濁, 處驚不變, 失意淡然, 任天而動, 坦然行世。

林語堂先曾評論蘇軾:“總之, 我們所得的印象是, 他(指蘇軾)的一生是載歌載舞, 深得其樂, 憂患來臨, 一笑置之。 ”蘇軾的確是一個樂天曠達之人, 一生一生雖屢遭政治迫害,

成年顛沛流離, 輾轉奔波, 足跡踏遍了天南海北, 一直過著逆旅過客的生活, 但他卻能努力地尋求自我解脫, 達到常人難以達到的豁達超逸境界。

回觀《寒食帖》, 不懂蘇東坡字的人會覺得這種字很容易寫, 可是黃庭堅就說這種字簡直美得不得了, 因為它是率性而為, 自然而不做作, 如果東坡居士沒有經歷如此磨難, 就不會創造出情感飽滿的作品。 所以它是最難的, 難的不是技巧, 而是難在心境上不再賣弄。

《祭侄文稿》

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情”境界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50歲時, 悼念其堂兄顏杲卿的第三個兒子顏季明所寫的一篇祭文。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在巨大悲痛心境裡寫的。 唐代安祿山叛亂, 敵軍勸降, 顏真卿的哥哥顏杲卿不從,

敵軍便當著顏杲卿的面把他的兒子顏季明的頭砍下來。 他眼睜睜地看著兒子在自己面前斷頭, 顏杲卿依然堅守著忠誠, 破口大駡, 誓死不降。 敵軍沒辦法, 只能把顏杲卿的舌頭割下來, 這就是後代文天祥正氣歌裡所說到的“為顏常山舌”典故的由來。

一年以後, 顏真卿反攻, 收復常山, 人們才在廢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頭顱。 面對著他的頭顱, 在悲慟氣憤的情緒中寫下了這篇“撫念摧切, 震悼心顏”的《祭侄文稿》。

為什麼這篇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文字, 竟然被歷代文人稱為天下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中每個字都融入了書家最真實自然的情感。 行氣隨感情起伏不斷調整, 筆下沒有顧及到工拙, 隨處有圓點塗改, 讓人強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顏真卿感情的起伏變化。

開頭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奏緩慢,字勢沉著。這是痛定思痛、悲憤鬱結的沉吟。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為什麼將“從父”兩個字塗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們往往脫口而出的話,才是我們的真話,後面塗改的部分,是我們想要更莊重的修飾。你可以看到顏真卿脫口而出的話是“從父”。

可見,他非常疼愛他的這個侄子,雖然在古代,“從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從父的感覺比叔叔要親近得多。在顏真卿眼裡,這個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他在後面也講到,在他們下一輩中,最有才華人品最好的就是顏季明,他特別心疼這個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行

從第八行開始,隨著感情的激發,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也開始傾斜,並有大面積塗改,顏真卿憤怒之情開始湧動。

《祭侄文稿》第14-18行

到第十四行的“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臣的義憤,對亂賊的仇恨,對親人的哀傷,百感交集,一齊迸發於胸間。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呼哀哉尚饗” 文末情感達到極致

後文轉到對侄兒的撫念與哀悼,由行入草,並有多處改寫,顏真卿仿佛進入情感的旋渦之中,筆勢連綿,有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後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憤痛心之情達到了極點,情感終於掙脫了法度的束縛,筆下幾乎“書不成字”了,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我們不一定能理解顏真卿在那個時代的感情,但親情這種東西,穿越千年卻從未改變過,如果你也曾體會過類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讀懂顏真卿。情到濃處方為真。

《蘭亭序》 馮承素的摹本(可點擊查看高清圖)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醉”境界

文人與酒,魚水難分,古來如此,而那些藝術家的形象,在酒後卻更加真實,他們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發高大。郭沫若曾言:當李白醉了的時候,是他最清醒的時候;而李白清醒的時候,則是他糊塗的時候。

其實,何止李太白?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書寫心境則與《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則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于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就是東晉的兩大貴族王導和謝安。

蘭亭雅集圖

33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寫出了《蘭亭序》。當時是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來到紹興蘭亭,這一天按照習俗人們都到水邊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穢氣的寓意。

等洗乾淨了,還可以坐在小溪邊玩個遊戲。把酒杯放到水裡,讓它自由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觴(音商),觴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級些,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作詩,憋不出來就得喝酒。

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隨著酒杯一次又一次的從上面往下漂,被罰酒的人越來越多,詩作也是越來越多,當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的時候,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彙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

出詩集當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史還是您老來吧。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又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他感歎說,當時一定有神仙在幫助我,否則我是寫不出來的啊!從這方面來看,《蘭亭序》的誕生是偶然的。

《蘭亭序》 局部

從小,我們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於是我們就臨摹各種字帖,學著寫各類名家的字,希望能夠寫出端正的字體。其實,藝術難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賣弄。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寫字人的心境,那麼臨摹出來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王羲之的“醉”,顏真卿的“情”,蘇軾的“達”,三種心境,三種人生。三大行書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真實的自己。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實傳達出自己心境的時候,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覺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實的自己,不要為了取悅別人或試圖成為某個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複製品都來得好。

開頭幾行,字的大小變化不大,節奏緩慢,字勢沉著。這是痛定思痛、悲憤鬱結的沉吟。

《祭侄文稿》篇首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為什麼將“從父”兩個字塗掉,改成“第十三叔”?要知道,我們往往脫口而出的話,才是我們的真話,後面塗改的部分,是我們想要更莊重的修飾。你可以看到顏真卿脫口而出的話是“從父”。

可見,他非常疼愛他的這個侄子,雖然在古代,“從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從字面上,從父的感覺比叔叔要親近得多。在顏真卿眼裡,這個侄子就像自己的兒子,他在後面也講到,在他們下一輩中,最有才華人品最好的就是顏季明,他特別心疼這個侄子。

《祭侄文稿》第8-13行

從第八行開始,隨著感情的激發,字的輕重大小錯綜而出,字行也開始傾斜,並有大面積塗改,顏真卿憤怒之情開始湧動。

《祭侄文稿》第14-18行

到第十四行的“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荼毒”時,對奸臣的義憤,對亂賊的仇恨,對親人的哀傷,百感交集,一齊迸發於胸間。這說明了顏真卿寫此稿時的唯一原則就是一任感情的傾瀉,而不復較其書體是真,是行,是草,因而達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藝術境界,充滿了對安祿山叛軍的刻骨仇恨和對賢侄、親人們的無限思念及深切哀悼。

呼哀哉尚饗” 文末情感達到極致

後文轉到對侄兒的撫念與哀悼,由行入草,並有多處改寫,顏真卿仿佛進入情感的旋渦之中,筆勢連綿,有如老淚滂沱,不能自已。尤其是祭文最後的“嗚呼哀哉,尚饗”,顏真卿的悲憤痛心之情達到了極點,情感終於掙脫了法度的束縛,筆下幾乎“書不成字”了,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我們不一定能理解顏真卿在那個時代的感情,但親情這種東西,穿越千年卻從未改變過,如果你也曾體會過類似的痛楚,假如能穿越千年,就能讀懂顏真卿。情到濃處方為真。

《蘭亭序》 馮承素的摹本(可點擊查看高清圖)

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醉”境界

文人與酒,魚水難分,古來如此,而那些藝術家的形象,在酒後卻更加真實,他們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發高大。郭沫若曾言:當李白醉了的時候,是他最清醒的時候;而李白清醒的時候,則是他糊塗的時候。

其實,何止李太白?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書寫心境則與《寒食帖》、《祭侄文稿》相反,則是在醉境下完成的。

《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于魏晉名門琅琊王氏,所謂“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指的就是東晉的兩大貴族王導和謝安。

蘭亭雅集圖

33歲時,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寫出了《蘭亭序》。當時是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來到紹興蘭亭,這一天按照習俗人們都到水邊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穢氣的寓意。

等洗乾淨了,還可以坐在小溪邊玩個遊戲。把酒杯放到水裡,讓它自由漂流,停在誰面前,誰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觴(音商),觴就是酒杯的意思。文人雅士玩得更高級些,酒杯停在誰面前,誰就得作詩,憋不出來就得喝酒。

文徵明《蘭亭序圖》局部

隨著酒杯一次又一次的從上面往下漂,被罰酒的人越來越多,詩作也是越來越多,當有三十幾篇詩作出現的時候,有人提議要把這些詩作彙集起來,準備出一篇詩集。

出詩集當然就要寫一篇序文,誰來寫?大家想來想去就說王內史還是您老來吧。王羲之見推辭不掉,就借著酒興,帶著幾分醉意一揮而就,草擬了一篇序文,就是《蘭亭序》。

當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又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他感歎說,當時一定有神仙在幫助我,否則我是寫不出來的啊!從這方面來看,《蘭亭序》的誕生是偶然的。

《蘭亭序》 局部

從小,我們就常常被教育“字如其人”,於是我們就臨摹各種字帖,學著寫各類名家的字,希望能夠寫出端正的字體。其實,藝術難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不再賣弄。很多時候,如果我們不能瞭解寫字人的心境,那麼臨摹出來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王羲之的“醉”,顏真卿的“情”,蘇軾的“達”,三種心境,三種人生。三大行書雖說都是即興之作,卻最真實的傳達出了真實的自己。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實傳達出自己心境的時候,我們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覺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做真實的自己,不要為了取悅別人或試圖成為某個人。做你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複製品都來得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