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英宗的另一個王先生,為大明王朝中興做出了貢獻

明英宗一生最大的敗筆, 就是信了“王先生”, 也就是權宦王振, 然後把整個大明都帶入泥潭裡, 王振最後也死有餘辜。 但是明英宗的另一個“王先生”, 卻把大明從泥潭裡帶出了, 他慧眼提拔了很多官員, 給大明後來的中興奠定了基礎。 他就是王翱。

王翱字九皋, 鹽山(今河北省滄州市)人。 明代名臣。 永樂十三年(1415年)進士, 授大理寺左寺正, 左遷為行人, 宣德初年擢禦史。 英宗即位, 升任右僉都禦史, 出鎮江西, 懲貪治奸。 宣德五年, 王翱受命巡按四川, 松潘地區的少數民族發動叛亂, 王翱根據情況向朝廷上奏自己的建議。 其後由於王翱的出色表現, 王翱被召回都察院。

正統七年, 王翱提督遼東軍務。 王翱於是親自巡行邊防, 從山海關到開原, 沿途修繕城垣, 疏浚溝渠。 五裡設一堡, 十裡建一屯, 使烽煙相接。 他還訓練將士, 給鰥寡士兵成家, 軍民都非常高興。 王翱又因邊塞孤懸在外,

遠離內地, 軍餉缺乏, 便依據當地風俗立法, 保證了當地糧食自給自足。

景泰三年(1452年), 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務。 同年, 明景帝朱祁鈺改換太子後, 王翱被加授太子太保。 潯州、梧州瑤人作亂時, 總兵董興、武毅互相推委, 不負責任。 于謙請讓翁信、陳旺接替二人,

而特派一名大臣總督軍務, 景帝於是任命王翱為首任兩廣總督。 景泰四年(1453年), 王翱被召入京任吏部尚書以協助年邁的吏部尚書王直。 之前, 何文淵協助王直掌選官之政時, 多有營私, 被言官彈劾罷免。 王翱接替他上任後, 完全遵循原來的制度。

明英宗復辟後, 對王翱也很是信任。 英宗很尊寵王翱, 時常把他召到便殿談論, 稱他為“先生”、“老王”而不稱其名。 而王翱年近八十, 記憶力已經很差了。 王翱曾令郎官談倫隨他入宮, 英宗詢問原因, 王翱叩頭說:“臣老了, 所聆聽的聖諭, 怕有遺誤, 所以令這個郎官來記下來, 此人誠實謹慎, 是可信的。 ”英宗聽後很高興。 之後, 王翱進太子太保銜。

明代名臣李賢稱讚他:皋陶言九德, 王公有其五, 亂而敬, 擾而毅, 簡而廉, 剛而塞, 強而義。 王翱在外任職多年, 曾先後平息多次叛亂, 並率兵擊敗兀良哈。 他也是第一位兩廣總督。 王翱任吏部尚書十五年, 遵循舊制, 公正廉明。 《劍橋中國明代史》就稱“王直和王翱在關鍵的吏部都留任了很長時期(分別為1443—1457年和1453—1467年), 他們識別和選拔官員的能力可從15世紀第三個25年的總的行政品質中看出。 ”他為以後明朝中興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請訂閱“源稚生”。 本文系作者原創, 不盡之處請指正, 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