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茶書房|餘秋雨 · 普洱茶的“核心機密”是什麼?

左:農大校長 盛軍 右: 學者 余秋雨

心哥導讀:

秋雨先生寫這片小短文, 看似簡單卻是在普洱茶的陪伴下整整準備了八、九年, 從想寫,

到應該寫, 到動筆, 週期之長為先生散文生涯極少有的現象。 從中可見先生的嚴謹和普洱茶歷經歲月變化難以言表的魅力

茶癡說茶, 就如同戲迷說戲, 因其愛入骨, 難免有有失客觀, 秋雨先生“閱”茶無數, 卻從未想過要占為己有, 正是入我眼, 即我有, 入我身, 即我得, 先生寫普洱茶是從一個普通愛茶客的情懷出發, 盡可能客觀的引領你走入普洱茶的深邃世界…

----------------

正文

普洱茶的“核心機密”是什麼?這個問題不能由過於癡迷的茶客來回答。 這正如, 只要是“戲迷”, 就一定說不清楚所迷劇種的根本意義。 能夠把事情看得比較明白的, 大多是保持距離的客觀目光。

在我認識的範圍內, 往往越是年輕的研究者反而越能說得比較清楚。 例如, 一九七四年才出生的普洱茶專家太俊林先生, 在這方面就遠勝年邁的老茶客。 距離也不是問題, 兩位離雲南普洱很遠的東北科學家, 盛軍先生和陳傑先生, 對普洱茶所作的研究就令人欽佩。

因此, 我希望茶客們也能聽聽有關普洱茶研究的當代科學話語。 即便遇到一些不熟悉的概念, 仍然不妨暫時擱下杯壺, 硬著頭皮聽下去。

// 我們不妨以發酵說起 //

何謂發酵?簡單說來, 那是人類利用微生物來改變和提升食物細胞的質地, 使之產生獨特風味的過程。 平日我們老在暗中惦念的那些食物,

大多與發酵有關, 例如各種美酒、優酪乳、乾酪, 豆腐乳、泡菜、納豆、醬油、醋, 等等。 即便是糧食, 發酵過的饅頭、麵包也比沒有發酵過的麵粉製品更香軟、更營養。 在醫學上, 要生產維生素、氨基酸、胰島素、抗生素、疫苗、激素等等, 也離不開發酵過程。

經過發酵後的美味

可見, 如果沒有發酵, 人類的生活將會多麼簡陋、寡味, 我們的口味將會多麼單調、可憐。

// 發酵的主角, 是微生物 //

一說微生物, 題目就大了。 科學家告訴我們, 人類在地球上出現才幾百萬年, 而微生物己存在三十五億年。 世界上的生命, 除了動物、植物這兩域外, “第三域”就是微生物, 由此建立了“生命三域”的學說。 這些無限微小又無限繁密、無比長壽又無比神秘的“小東西”, 我們至今仍然瞭解得很少, 卻己經逼得當代各國科學家建立了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等等分支組成的生物工程學來研究。 儘管研究還剛開始, 奇跡己歎為觀止。 聽說連開採石油這樣的重力活兒, 遲早也可以讓微生物來完成。 真不知道再過多少年, 這些“小東西”會把世界變成什麼樣。

神奇的微生物

這就可以說到普洱茶了。它就是由兩批微生物菌群先後侍候的結果

第一批微生物菌群長期活躍在雲南的茶山裡,一直侍候著大葉種古茶樹,使它們能夠保存並增加多酚類化合物,如茶多酚、茶鹼、兒茶素等等,再加上氧化酶,為普洱茶的製作提供了良好的原料

第二批微生物菌群就不一樣了,它們趁著“曬青毛茶”在濕熱條件下“氧化紅變”,便紛紛哄然而起,附著於茶葉之上,漸漸成為今後長期發酵的主人。它們一步步推進發酵過程,不斷地滋生、呼吸、放熱、吞食、轉化、釋放,終於成就了普洱茶。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憑著發酵方式的不同,來具體劃分普洱茶與其他茶種的基本區別了。綠茶在製作時需要把鮮葉放在鐵鍋中連續翻炒殺青,達到提香、定型、保綠的效果,為此必須用高溫剝奪氧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因而也就不存在發酵。烏龍茶就不一樣了,製作時先鼓勵生物酶的活性,也就是用輕度發酵提升香氣和口味後,隨即用高溫炒青烘乾,讓發酵停止。紅茶則把發酵的程度大大往前推進了一步,比較充分地待香待色,然後同樣用高溫快速阻止發酵。

必須說明的是,紅茶、烏龍茶雖然也有發酵過程,卻因為不以微生物菌群參與為主,實際上是一種“氧化紅變",與普洱茶的“發酵”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

普洱茶的發酵,在長年累月之間無聲無息地讓茶品天天升級。微生物菌群裂解著細胞壁,分解著有機物,分泌著氨基酸,啟動著生物酶,合成著茶氨酸......。結果,所產生的茶多酚、茶色素、泛酸、胱氨酸、生物酶,以及汀類物質、果膠物質等等,不僅大大增進了健康功能,而且又大大增進了口味。即便是上了年紀的老茶品,也會在微生物菌群的辛勤勞作下,成為永久的半成品、不息的變動者、活著的生命體。

發酵過程可以延續十幾年、幾十年,形成一個從今天走回古典的“陳化"歷程。這一歷程的彼岸,便是漸入化境,妙不可言,讓一切青澀之輩只能遠遠仰望,歆慕不己。

普洱茶對時間的長久依賴,也給茶客們帶來一種巨大的方便,那就是不怕“超期貯存”。有好茶,放著吧,十年後喝都行,不必擔心“不新鮮”。這也是它能制伏其他茶品的一個殺手鐧,因為其他茶品只能在“保質期”內動彈。

我見過那種每個茶包上都標著不同年代的普洱茶倉庫,年代越久越在裡邊享受尊榮。這讓我聯想到在歐洲很多國家地底下秘藏著的陳年酒窖,從容得可以完全不理地面上的兵荒馬亂、改朝換代。我的《行者無疆》這本書裡有一篇題為《醉意秘藏》的文章,記述了這種傲視時間的生態秘儀。這種生態秘儀,是我特別重視的“生態文化”的崇高殿堂。

歐洲那些兵荒馬亂

這裡,還出現了一個美學上的有趣對比:

按照正常的審美標準,漂亮的還是綠茶、烏龍茶、紅茶,不僅色、香、味都顯而易見,而且從製作到包裝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打理得美輪美奐。而普洱茶就像很多發酵產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

從原始森林出發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後壓制茶餅時,也不能為了脫淨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於綿密不利於發酵轉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的發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但是,漫長的時間也能讓美學展現出一種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普洱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耽耽心不潔不淨,經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淨。

你看清代宮廷倉庫裡存茶的那個角落,當年各地上貢的繁多茶品都己化為齏粉,淪為塵土,不可收拾,唯獨普洱茶,雖百餘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煥發。2007年春天從北京故宮回歸普洱的那個光緒年間出品的“萬壽龍團貢茶”,很多人都見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萬壽龍團貢茶·光緒年間出品

這就是賴到最後才登場的“微生物美學”,一登場,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終於翻案。這就是隱潛於萬象深處的“大自然美學",一展露,連人類也成了其間一個小小的環節。

說到這裡,我想讀者諸君己經明白,我所說的普洱茶的“核心機密”是什麼了…

本文節選自:《品鑒普洱茶》

推薦閱讀

☞茶葉世界的入門手冊,這篇秘笈為你打開任督二脈

☞茶葉要不要先洗一洗再泡?不同的茶應該這樣洗?

○溫馨提示

鐵杆心友加微信

1119234567 驗證暗號“心哥”,我決定走到哪裡,就把你帶到哪裡

這些“小東西”會把世界變成什麼樣。

神奇的微生物

這就可以說到普洱茶了。它就是由兩批微生物菌群先後侍候的結果

第一批微生物菌群長期活躍在雲南的茶山裡,一直侍候著大葉種古茶樹,使它們能夠保存並增加多酚類化合物,如茶多酚、茶鹼、兒茶素等等,再加上氧化酶,為普洱茶的製作提供了良好的原料

第二批微生物菌群就不一樣了,它們趁著“曬青毛茶”在濕熱條件下“氧化紅變”,便紛紛哄然而起,附著於茶葉之上,漸漸成為今後長期發酵的主人。它們一步步推進發酵過程,不斷地滋生、呼吸、放熱、吞食、轉化、釋放,終於成就了普洱茶。

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憑著發酵方式的不同,來具體劃分普洱茶與其他茶種的基本區別了。綠茶在製作時需要把鮮葉放在鐵鍋中連續翻炒殺青,達到提香、定型、保綠的效果,為此必須用高溫剝奪氧化酶活性,阻止茶多酚氧化,因而也就不存在發酵。烏龍茶就不一樣了,製作時先鼓勵生物酶的活性,也就是用輕度發酵提升香氣和口味後,隨即用高溫炒青烘乾,讓發酵停止。紅茶則把發酵的程度大大往前推進了一步,比較充分地待香待色,然後同樣用高溫快速阻止發酵。

必須說明的是,紅茶、烏龍茶雖然也有發酵過程,卻因為不以微生物菌群參與為主,實際上是一種“氧化紅變",與普洱茶的“發酵”屬於完全不同的類型。

普洱茶的發酵,在長年累月之間無聲無息地讓茶品天天升級。微生物菌群裂解著細胞壁,分解著有機物,分泌著氨基酸,啟動著生物酶,合成著茶氨酸......。結果,所產生的茶多酚、茶色素、泛酸、胱氨酸、生物酶,以及汀類物質、果膠物質等等,不僅大大增進了健康功能,而且又大大增進了口味。即便是上了年紀的老茶品,也會在微生物菌群的辛勤勞作下,成為永久的半成品、不息的變動者、活著的生命體。

發酵過程可以延續十幾年、幾十年,形成一個從今天走回古典的“陳化"歷程。這一歷程的彼岸,便是漸入化境,妙不可言,讓一切青澀之輩只能遠遠仰望,歆慕不己。

普洱茶對時間的長久依賴,也給茶客們帶來一種巨大的方便,那就是不怕“超期貯存”。有好茶,放著吧,十年後喝都行,不必擔心“不新鮮”。這也是它能制伏其他茶品的一個殺手鐧,因為其他茶品只能在“保質期”內動彈。

我見過那種每個茶包上都標著不同年代的普洱茶倉庫,年代越久越在裡邊享受尊榮。這讓我聯想到在歐洲很多國家地底下秘藏著的陳年酒窖,從容得可以完全不理地面上的兵荒馬亂、改朝換代。我的《行者無疆》這本書裡有一篇題為《醉意秘藏》的文章,記述了這種傲視時間的生態秘儀。這種生態秘儀,是我特別重視的“生態文化”的崇高殿堂。

歐洲那些兵荒馬亂

這裡,還出現了一個美學上的有趣對比:

按照正常的審美標準,漂亮的還是綠茶、烏龍茶、紅茶,不僅色、香、味都顯而易見,而且從製作到包裝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打理得美輪美奐。而普洱茶就像很多發酵產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

從原始森林出發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後壓制茶餅時,也不能為了脫淨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於綿密不利於發酵轉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的發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但是,漫長的時間也能讓美學展現出一種深刻的逆反。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普洱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耽耽心不潔不淨,經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淨。

你看清代宮廷倉庫裡存茶的那個角落,當年各地上貢的繁多茶品都己化為齏粉,淪為塵土,不可收拾,唯獨普洱茶,雖百餘年仍筋骨疏朗,容光煥發。2007年春天從北京故宮回歸普洱的那個光緒年間出品的“萬壽龍團貢茶”,很多人都見到了,便是其中的代表性形象。

萬壽龍團貢茶·光緒年間出品

這就是賴到最後才登場的“微生物美學”,一登場,全部不起眼的前史終於翻案。這就是隱潛於萬象深處的“大自然美學",一展露,連人類也成了其間一個小小的環節。

說到這裡,我想讀者諸君己經明白,我所說的普洱茶的“核心機密”是什麼了…

本文節選自:《品鑒普洱茶》

推薦閱讀

☞茶葉世界的入門手冊,這篇秘笈為你打開任督二脈

☞茶葉要不要先洗一洗再泡?不同的茶應該這樣洗?

○溫馨提示

鐵杆心友加微信

1119234567 驗證暗號“心哥”,我決定走到哪裡,就把你帶到哪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