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三國文化的中心就在四川

諸葛亮畫像。 繪圖/楊仕成

學者談名人③

“你去菜市場隨便問個賣菜的, 你問她管仲是誰?她估計要愣到那兒。 你問她曉得諸葛亮不?她肯定要罵你太看不起人了。

四川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三國學”專家沈伯俊告訴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每每講課講到三國文化在民間的影響時, 總喜歡舉這個例子。

三國, 東漢到西晉之間一段不足百年的過渡時期, 在華夏五千年歷史中, 不過短短一瞬間。 但一部文學作品, 讓這動盪的百年成為中國民眾最耳熟能詳的一個歷史時期。 其中主角之一, 蜀漢王朝之主劉備, 更成為中國古代老百姓長久以來對於“明君”想像的化身。

“民間傳說、通俗文藝強化了這種印象, 反過來這種印象又加強了傳播, 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 ”沈伯俊認為, 在這個過程中, 衍生出了以三國歷史為源, 以三國故事的傳播演變為流,

以《三國演義》及其諸多衍生現象為內容的綜合性文化。 這個文化的中心就在四川。

《三國演義》有筆誤

“直到費禕(蜀漢中期執政大臣)死以前, 劉禪表現還是不錯的。 ”沈伯俊說, “大家都說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 其實, 他在位四十一年, 大部分時候只是比較平庸, 不是昏君。 庸主與昏君, 這是兩回事。 ”問題就在於, 只要《三國演義》沒有寫的, 大家就不知道。

《三國演義》是小說家羅貫中在元末明初, 綜合史傳文學和通俗文藝, 創作的一部章回體小說。 清初毛宗崗父子曾參照史實進行過增刪, 近代研究者也對它的幾個版本不斷進行修訂。 其中, 最著名的校注本就是沈伯俊的校理本《三國演義》, 被學界同行稱為“沈本”, 被譽為“當代最好的《三國演義》版本”。

在沈伯俊校勘的時候, 他發現書中諸如歷史人物年齡誤差、名物描寫前後矛盾等問題非常多, 這樣的“技術性”問題, 沈伯俊校正了八百多處。

但沈伯俊校勘僅限於作者無心的筆誤, 或者後來傳抄、刊刻中出現的錯誤。 不觸動羅貫中的歷史觀, 不損害作品的藝術價值, 是沈伯俊的原則。 《三國演義》畢竟不是史書, 而是一部小說。

拿呂布的象徵“方天畫戟”來說, 根據沈伯俊的研究, 《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和《後漢書·呂布傳》都沒有直接寫明呂布用什麼兵器;《後漢書·董卓傳》有過一個側面描寫, 講呂布“應聲持矛刺卓”, 說明呂布慣用的兵器可能是矛。

“青龍偃月刀也是《三國演義》送給關公的禮物。 ”沈伯俊笑著說, 關羽斬顏良是《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

但根據史書記載, 關羽使用的應該也是當時最常見的馬上兵器——矛。 “《三國志·關羽傳》記關羽斬顏良, 說得很清楚:‘羽望見良麾蓋, 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 這個‘刺’, 顯然不是用刀, 應該是矛。 ”

此外, 成都武侯祠劉備殿兩廊的十四尊蜀漢文臣、武將坐像的雕塑依據, 基本來自《三國演義》和三國戲的描述, 因為史書對這些人物幾乎沒有相貌記錄。

“尊劉貶曹”的演化

沈伯俊在省社科院的專業是研究古代文學。 他指出, 歷史上的三國文學, 把漢末的建安文學算在內, 是以“三曹七子”(曹操、曹丕、曹植與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作家群。 此外在三國時期湧現的書法家鐘繇、數學家劉徽也都是曹魏的人物。 甚至作為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曹魏還產生了一個新的中國哲學流派——玄學等等。

《三國演義》的基本歷史框架依託的是二十四史之一、西晉四川歷史學家陳壽的《三國志》。 但陳壽的記述是以魏為正統,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卻以蜀漢的興亡為主脈。

據沈伯俊介紹, 唐朝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中, 對魏蜀吳三方還沒有突出的偏向。 宋以後, 由於民族矛盾激烈, 百姓開始將蜀漢視為漢族政權的代表, 把忠義仁厚的劉備看是做明君的化身。

到北宋晚期, 至少在民間已經形成了“聞劉玄德敗, 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 即喜唱快”的“尊劉貶曹”傾向。 元末明初, 《三國演義》在這樣的社會輿論影響下誕生。

民間樸素的“正統觀”通過通俗文藝得到強化, 而通俗文藝的傳播又進一步推動了民俗的發展。

三國武將關羽是歷史人物被神話的一個典型。中國歷朝歷代無數名將,獨尊他為“武聖”;他幾乎沒有詩文傳世,卻有人編“關公全集”。在明清時期,下到田間地頭,上至朱門高臺,無不誠心信奉,朝廷還將他追封為大帝。到了清朝關帝廟數量甚至超過了孔廟。“按朝廷的封號,他的地位比孔子還高,孔子的最高稱號是文宣王,而關羽是關聖大帝。”

而諸葛亮則由一個短暫歷史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上升到忠貞智慧的代表,成為千百年來知識份子憧憬的人格典範。文學家鄭振鐸甚至認為《三國演義》就是“諸葛孔明傳”。

就這樣,以歷史為源頭、以小說文藝以及民間故事傳播為流、以文藝衍生品為內容,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沈伯俊將它命名為“大三國文化”。

三國勝跡在四川

研究“三國”36年,今年71歲的沈伯俊依然覺得三國文化是無盡的寶藏。

近代究竟根據《三國演義》改編了多少文藝作品,沒有人統計過。單上世紀90年代,沈伯俊就曾擔任過《三國》廣播連續劇總顧問,參與了《三國》連續劇以及系列電影《三國演義》(因故未能完成)的創作。而近來國內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遊戲等更是花樣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故事在海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也擁有眾多擁躉。搜索網路對“三國志”的定義,就有超過10個衍生義項,其中半數都是日本製作的漫畫、動畫、遊戲等次生文化產品。

而三國的主脈蜀漢是這個文化圈的中心。“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文化的重心在曹魏。”沈伯俊告訴封面新聞,“但是,隨著大三國文化的形成,劉蜀處於中心地位,三國文化中心也就轉移到了四川。”

在舊時蜀中民間川劇、評書、清音、竹琴、金錢板等曲藝門類中,三國故事是最大宗的題材。民間文藝的繁盛,帶來民眾對三國題材的熱衷。迄今為止,四川還遺存了大量的“三國勝跡”。如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諸葛亮維護過的都江堰、成都市區的九裡堤遺址,還有三義廟、子龍家廟、馬超墓、嚴顏殿等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晞宇

而通俗文藝的傳播又進一步推動了民俗的發展。

三國武將關羽是歷史人物被神話的一個典型。中國歷朝歷代無數名將,獨尊他為“武聖”;他幾乎沒有詩文傳世,卻有人編“關公全集”。在明清時期,下到田間地頭,上至朱門高臺,無不誠心信奉,朝廷還將他追封為大帝。到了清朝關帝廟數量甚至超過了孔廟。“按朝廷的封號,他的地位比孔子還高,孔子的最高稱號是文宣王,而關羽是關聖大帝。”

而諸葛亮則由一個短暫歷史時期的軍事家、政治家,上升到忠貞智慧的代表,成為千百年來知識份子憧憬的人格典範。文學家鄭振鐸甚至認為《三國演義》就是“諸葛孔明傳”。

就這樣,以歷史為源頭、以小說文藝以及民間故事傳播為流、以文藝衍生品為內容,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沈伯俊將它命名為“大三國文化”。

三國勝跡在四川

研究“三國”36年,今年71歲的沈伯俊依然覺得三國文化是無盡的寶藏。

近代究竟根據《三國演義》改編了多少文藝作品,沒有人統計過。單上世紀90年代,沈伯俊就曾擔任過《三國》廣播連續劇總顧問,參與了《三國》連續劇以及系列電影《三國演義》(因故未能完成)的創作。而近來國內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遊戲等更是花樣繁多。

值得一提的是,三國故事在海外,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也擁有眾多擁躉。搜索網路對“三國志”的定義,就有超過10個衍生義項,其中半數都是日本製作的漫畫、動畫、遊戲等次生文化產品。

而三國的主脈蜀漢是這個文化圈的中心。“歷史上的三國時期,文化的重心在曹魏。”沈伯俊告訴封面新聞,“但是,隨著大三國文化的形成,劉蜀處於中心地位,三國文化中心也就轉移到了四川。”

在舊時蜀中民間川劇、評書、清音、竹琴、金錢板等曲藝門類中,三國故事是最大宗的題材。民間文藝的繁盛,帶來民眾對三國題材的熱衷。迄今為止,四川還遺存了大量的“三國勝跡”。如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諸葛亮維護過的都江堰、成都市區的九裡堤遺址,還有三義廟、子龍家廟、馬超墓、嚴顏殿等等。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何晞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