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為了發掘短片的無限可能性,他們在北京辦了一個電影節

編輯 | Valen (廣州)

11月, 首屆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eijing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簡稱BISFF)將在北京啟動, 11月10日-20日在尤倫斯藝術中心(UCCA)、CHAO藝術中心、法國文化中心、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電影自習室、目的地酒吧(DESTINATION)、激發研究所(IFP)、攝影筆(CAMERA STYLO)、樂空間、Fruity Space等場地進行放映和展覽。

此外, 本屆BISFF還與加拿大國家電影局(NFB)合作, 在影展期間推廣數款交互性影像作品。

BISFF面向短片影像, 將脈絡伸向世界, 嘗試跳脫傳統電影節模式, 討論影像的任何可能性:結構, 語法, 邏輯, 文本, 聲波, 圖元…...紛紛從影像的先決條件中剝離, 並轉變為可以被假設的語境。

首屆BISFF包含“展映計畫”和“藝術專案”兩大方向, 由丁大衛與李媛媛共同策劃, 作品選擇上兼具廣度和深度。 而本次, 深焦DeepFocus親赴現場, 採訪了這兩位策展人。

福利:從11月15日期, 北京UCCA將對北京國際短片連展的部分選片進行放映, 深焦DeepFocus為讀者準備了每場5張的贈票, 想要獲得贈票的讀者可在文末與我們互動,

並標注想要觀影的場次(具體排片表可以在尤倫斯官網查詢, 或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 我們將選擇最先留言的讀者進行贈票~

採訪:深焦DeepFocus

受訪:BISFF北京國際短片聯展策展人 李媛媛 (左)丁大衛 (右)

深焦:是什麼樣的契機和原因讓兩位想要辦這樣一場影展?

丁大衛:辦這個影展的初衷有兩個, 首先, 短片這個概念在中國有待強調。 中國的電影其實很多時候是一個割裂的狀態, 它並非像一棵樹一樣是從種子長出根莖, 再長出枝葉來, 它是一個很完整的體系。 大多數情況下中國的電影, 包括甚至中國的文化都是被徹底削斷的, 短片也是在這個裡面很不幸的成為其中一員。

所以我們現在很多人想到短片的話, 無非說它是一個“很短的片子”, 它是一個十分鐘、二十分鐘, 可能最長五十多分鐘的一個片子而已, 而且它會是一個不成熟, 在資金上捉襟見肘的東西,

甚至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作品。

在我的觀察中, 中國的短片電影節也是這樣的, 大多數情況下要不然它是不會強調短片這個概念, 就是只分兩種, 另一種情況, 短片會成為長片的一個陪襯, 然後在一個綜合的電影節裡面打一打下手。 要不然就是會成為那種很商業的短片電影節, 要不然就是學生電影節。

所以說短片作為一個獨立的, 可以創作、可以把它的作者性無限擴大化的東西從來就沒有體現過, 沒有一個電影節或者沒有一個影展, 或者沒有一個平臺可以把短片的概念擴大化。 所以說我們的策展目的非常基本——我們想從單純的短片開始, 它就是一個影像的東西, 我們把影像徹底的立體化, 而不是說把它停留在銀幕上或者我們就看幾個片子就OK了。我們強調的是整個它非常基礎的,基礎的東西像水、空氣、陽光一樣,它是有無限的可能性的,你可以把它捏造成任何的東西,而不簡簡單單用它去蓋大樓或者做商業開發或者是帶有別的什麼目的。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丁大衛發表演講

李媛媛:在這裡我補充幾點。我們的策展理念,一個是從整個時代的角度去看,會覺得短片的概念被弱化了,變得很碎片化,很多人認為你朋友圈中隨便刷到的小視頻就是短片,戶外廣告也是各種鋪天蓋地的流動。我們想要去討論一下短片自身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想要去延展它的實驗性和藝術性。

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項目除了傳統的電影節放映以外,我們還要延伸到其他的外延項目,然後它們之間進行穿插。就像剛才大衛說的,它從一個很二維的平面上到最後變得很立體,我們把裡面的很多元素抽出來,讓它跟其他的文化領域結合,把短片裡面的聲音、概念,及所有的語言抽出來去單獨討論它,有沒有可能大家對短片的理解會不一樣,所以這個是我們最初的一個想法,也是我覺得目前在國內我們最想要做的東西。另外我們還希望通過這個活動,重新啟動短片的可能,重新引發人們對它的概念的探討。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李媛媛發表演講

深焦:這次展映跟其他一些短片節或者其他影展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們把這些短片分佈在了不同的相應場地,比如說在三影堂、尤倫斯UCCA等等之外,它也可能會在某個胡同裡的門框上,也有可能會在某個咖啡廳的桌面上,所以它跟以前的一些影展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這個創意是怎麼產生的呢?

李媛媛:對,這個就是我剛剛介紹的藝術專案的部分,就是為什麼我們叫“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它不是“北京國際電影短片節”或者“短片電影節”什麼的,而是用一個“聯展”的概念來串連一切呈現方式,我們想要基於短片去散發它無限的可能,並不挑剔觀看場地,強調一定要在電影院看或是什麼。

我們想要讓大家去理解短片這個概念,以及它能延展出來的可能,所以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其實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基於短片的元素。它是一個影像,基於影像的結構,比如說它的圖像、文本、聲音、結構,包括它的象素,這個部分它能不能單獨被抽離出來去被討論。因此,我們跟三影堂合作是基於圖像的討論,我們跟樂空間的合作是基於聲音的討論。我們跟其他一些文學作家討論,是基於語言文字上的探索。所以我們把短片裡面的這些影像的結構單個抽離出來的時候,我們希望形成一個對這些東西的討論。

第二,我們希望短片有一個在地空間的感覺,短片不僅僅是二維螢幕上觀眾能看到部分,它可以散落在每一個地方,根據每個地方的語境,根據每個地方可能有的觀看方式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它的概念的不同,它會有重新被定義的可能。當觀者看它的時候,它不再只是鋪面而來一個平面的維度,它更多的是在三維的層面上進行呈現,它是立體的、跟觀眾產生互為在場的空間。所以在這個裡面,短片變得可以被觸碰,在裡面觀眾可以穿行,可以窺視它,可以跟它交流和對話。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

深焦:BISFF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舉辦藝術短片的影展,參展的藝術家都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你們當時是怎樣向他們介紹這個影展,並且邀請到他們來參展的呢?

丁大衛: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當然我們會有我們的工作方式,我們也會對我們整個項目有一個非常深的瞭解,以及我們為什麼做,還有我們的概念思路是什麼,我們要做成什麼樣等等。當然基於你對專案整個的基礎情況的瞭解,再用這樣的項目去跟作者聊。

然後你跟藝術家之間會有一個共鳴,你們會共同產生某件事情非做不可、非討論不可,然後一定要把它更好的往外擴、往外推、往外延展。所以這個部分就形成了我們跟作者在溝通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類似的溝通方式,至於怎麼邀片,當然就各有各的方式。

國際電影和創意產業專家安格斯·芬妮(Angus Finney)在BISFF上發言

深焦:這次參展的短片裡,也有很多是無敘事或實驗性比較強的短片,甚至是單純對於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回溯上世紀二十年代先鋒派,在那個時代也有這樣一個短片的浪潮,這次影展是對先鋒派的回溯和復興,還是說他們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丁大衛:沒有什麼,其實還好,當然你這樣把我們相提並論我們很榮幸,但是實際上我們不是說扯個旗幟說我們要復興什麼東西,或者一定要怎麼樣,先鋒派這個東西我是完全沒考慮到。

而且在電影初期實際上電影都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現的,因為那個時候首先技術有限,比如它拍某一個場景需要用好多好多膠捲,剪輯起來也非常費工費時。甚至,藝術家早期創作階段影像作品也都是短片。當然,也會有藝術家去跳開短片的範疇,後來也開始慢慢拍長片,但實際上,從當代藝術整個範疇來看,基本上所有影像作品都是短片,很少有長片。

11月11日“潮汐”單元瞿尤嘉首部電影《朱美靜》映後交流會

深焦 :就當代藝術短片來說,很多都是關於藝術形式的一種討論,比如剛才說的,它會把一些聲音、色彩等等這樣的元素抽離出來探討它的可能性。您覺得對短片的敘事性和其在藝術上的探索性的討論是必須的?

丁大衛:當然需要了。我覺得首先我們看問題不要這麼兩分。包括實際上很多藝術家拍東西也是敘事性很強的,也是很喜歡講故事的,好多不是藝術圈的導演他拍東西也喜歡做一些嘗試,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沒有必要這樣去分它。

李媛媛:對,就是我們不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系統的概念去框定它,我覺得它可以有更多的理解或者重新被啟動,這是我們在意的東西。

深焦 :很多藝術短片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會有較強的個人意識或者主觀意識,比如說我看到某一個東西,讓我有了一些聯想,於是我就把它化作成一種影像的表現形式來放給別人看。以往電影更多的是被功能化的,比如它有宣教的作用,會附帶上政治、宗教這樣的意義在裡面。如果是藝術家短片的話,它更強調的是自我意識,那是不是意味著影像的“功能化”作用也會被削弱呢?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丁大衛:並不是,今年的活動只為那個短片而專門設的一個展。我們剛才說的是很基礎的東西,所有的可能性在這裡都是可以的。

今年我們比較倉促,明年我們很有可能開應用類短片單元,還有短的新聞紀錄類,單給它們做一個展映單元。實際上,我覺得它們都是有被挖掘和討論的可能的。

李媛媛:還有一點,我覺得藝術本身有沒有功能性,以及它是不是一定得有功能性,也是一個很值得再去重新定義的東西,這是第一。

第二,哪怕藝術家他表達自我或者我今天去討論一個社會環境,那你的“自我”是不是在你的社會中呢?我們活在這個城市、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吃的喝的都跟這個時代有關係,我們避免不了跟政治的關係,避免不了跟環境、跟人的關係,那當藝術家把自我的東西表達出來,這難道不是整個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嗎?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深焦 :那麼在這次的影展當中有很多作者,以前並不是電影專業出身的,是不是會對他們的拍攝手法和專業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丁大衛:首先,我們不會給任何人提要求。但是通過我們這次整個策展來看的話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從國際上的這些短片實際上它是兩者兼備的。

這並不是說,我是個藝術家,我拍東西就可以很隨意或者怎麼樣,它也可以是製作很精良的。但從某種角度來講,有一些國內藝術家在這方面因為條件所限達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們也很希望去促成這樣互相輔助、互相支撐的狀態。

我覺得我們可以把這個對立的形狀變成一種和解,不是說現在電影一定需要有攝影師、錄音師,藝術家也可以自己拿個小小的設備去拍。

李媛媛: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問題。也可能你是導演,你也突然想要自己去做一個錄音,然後在這個錄音裡有失誤,你覺得這個失誤特別棒,其實我看到很多導演,包括像周星弛都會用一些廢素材來做他的片子。

我們並不會對創作者有任何的限制,但是每個人都有他每個階段和他的處境、他想要突破的東西。

有的人他可能就是在技術非常完善的時候,但有的人覺得這個技術太完善會是他的阻礙,有的人可能就是覺得,技術不夠完善是我的阻礙。每個具體創作者的處境不同,我們非常尊重創作者,希望他能夠按照他自己的每個階段、每個狀態去往前推他的工作。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深焦 :這次影展之後,會讓更多人看到跨領域影像創作的可能性,必然也會有更多的藝術家或其他藝術行業的人跨界到影像範疇,那麼藝術與影像的融合,會是藝術形式未來的趨勢嗎?

丁大衛:我們沒有辦法去預言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只是一個很小的個體生命,沒有辦法有一個這麼宏觀的視角去說這個。目前,我們只是展示自己覺得有必要的。

深焦 :這次入選的短片當中,不同國家的短片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最明顯的不同是什麼?

丁大衛:首先這些片子風格很多都是不一樣的,差別很大,包括故事、影像,包括技術都差別很大。這樣一個個探究出來其實很複雜,而且實際上我沒有什麼可追尋的。如果要是說預言的話,我倒覺得不是說我們去怎麼總結這些東西,而是說它們實際上是有當地的地域性在這兒的,這個地域性其實就是它們文化本身的差異,這個東西你是離不開的。

李媛媛:所以你可以透過不同的國家、透過他們的影片去看他們的文化、身份背景。

丁大衛:其實蠻有意思的。

李媛媛:對,它們沒有一個橫切的標準說到底好或者不好,它都有它的特徵在。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李媛媛發表演講

深焦:通過這次影展,你們希望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和思考呢?

丁大衛:我首先覺得是帶來對“觀看”本身的思考吧。首先,我們這次選片蠻激進的,但不是說那種為了取巧或者說為了刻意的去吸引某部分人而去怎麼做。

我不太喜歡用“新意”這個東西,因為現在電影技術發展這麼多年,已經很難再說你這個東西有新意了。我們希望這個展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而且能給人們,包括觀眾和創作者都能帶來一些啟發,我覺得這樣就好了。

李媛媛:對,我們只是盡我們的能量去做,把它呈現給大家,帶來更好的體驗、觀感和討論。具體每個人在這個影像中能得到什麼,他能在裡面感悟到什麼,被觸碰到什麼,我們也覺得是挺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丁大衛發表演講

深焦:那還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當人們看到這樣一些藝術的影像,或者是一個比較抽象也比較概念化的作品的時候,就立刻會說“我看不懂” 。這個問題在國內也較為普遍,你們對這個現象怎麼看?或者說,影展舉辦了之後,這個狀況是否有可能一點一點慢慢去改變?

李媛媛: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知上的局限,就是我可能懂這個,明天他拿來個機器放我面前,說機器壞了我也搞不懂怎麼辦。那有人他可能天生對這個東西有敏感他也可以有,我覺得這個世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你不可能,你永遠找不到一個最終的答案,但是你可能已經離你要找的東西很近了。

所以每個人他看不懂,或者他看懂了好像又看不懂,或者是他完全懂了,然後他覺得他都懂了,我覺得這都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丁大衛: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倒覺得懂和不懂、懂什麼、誰懂誰,這個主語其實不能簡簡單單的說我懂這個東西。有的人說我不懂,實際上他是在說“我拒絕”,而不是說“我不懂”。

這種拒絕的原因當然很多了,有的是沒有耐心,有的是真的語境融不下去,有的可能就是厭惡,但是這三種反應實際上還不在“懂”和“不懂”的探討範圍之內,比如說有個人看電影,憤然離席,我可以說他懂。

你也可以說他不懂,別人會以為他不懂,但實際上也有可能他懂,這種東西都是很難預計的。所以說有的時候人說我不懂,但實際上他可能已經意識到了什麼東西,我覺得任何觀看反應,都是可以被允許的。

但是你說的這個問題也是可能存在的,就是好多人會看一個東西,包括看畫、裝置,或者其他什麼都是“我不懂”,但實際上我覺得這並不是個藝術的問題或者作品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我們可以拿多少時間來坐在這裡認真的去融入一個東西,就像古典音樂一樣,好多人說我不懂、我不想聽,但實際上他是沒有時間和耐心,沒有一個心力,就是你要融入到一個作品裡面去,你需要前後準備很長的時間,包括心情上、時間上的準備。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

2017

BISFF北京國際短片聯展排片

而不是說把它停留在銀幕上或者我們就看幾個片子就OK了。我們強調的是整個它非常基礎的,基礎的東西像水、空氣、陽光一樣,它是有無限的可能性的,你可以把它捏造成任何的東西,而不簡簡單單用它去蓋大樓或者做商業開發或者是帶有別的什麼目的。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丁大衛發表演講

李媛媛:在這裡我補充幾點。我們的策展理念,一個是從整個時代的角度去看,會覺得短片的概念被弱化了,變得很碎片化,很多人認為你朋友圈中隨便刷到的小視頻就是短片,戶外廣告也是各種鋪天蓋地的流動。我們想要去討論一下短片自身有沒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想要去延展它的實驗性和藝術性。

這就是為什麼整個項目除了傳統的電影節放映以外,我們還要延伸到其他的外延項目,然後它們之間進行穿插。就像剛才大衛說的,它從一個很二維的平面上到最後變得很立體,我們把裡面的很多元素抽出來,讓它跟其他的文化領域結合,把短片裡面的聲音、概念,及所有的語言抽出來去單獨討論它,有沒有可能大家對短片的理解會不一樣,所以這個是我們最初的一個想法,也是我覺得目前在國內我們最想要做的東西。另外我們還希望通過這個活動,重新啟動短片的可能,重新引發人們對它的概念的探討。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李媛媛發表演講

深焦:這次展映跟其他一些短片節或者其他影展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們把這些短片分佈在了不同的相應場地,比如說在三影堂、尤倫斯UCCA等等之外,它也可能會在某個胡同裡的門框上,也有可能會在某個咖啡廳的桌面上,所以它跟以前的一些影展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這個創意是怎麼產生的呢?

李媛媛:對,這個就是我剛剛介紹的藝術專案的部分,就是為什麼我們叫“北京國際短片聯展”,它不是“北京國際電影短片節”或者“短片電影節”什麼的,而是用一個“聯展”的概念來串連一切呈現方式,我們想要基於短片去散發它無限的可能,並不挑剔觀看場地,強調一定要在電影院看或是什麼。

我們想要讓大家去理解短片這個概念,以及它能延展出來的可能,所以我們在討論的時候其實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基於短片的元素。它是一個影像,基於影像的結構,比如說它的圖像、文本、聲音、結構,包括它的象素,這個部分它能不能單獨被抽離出來去被討論。因此,我們跟三影堂合作是基於圖像的討論,我們跟樂空間的合作是基於聲音的討論。我們跟其他一些文學作家討論,是基於語言文字上的探索。所以我們把短片裡面的這些影像的結構單個抽離出來的時候,我們希望形成一個對這些東西的討論。

第二,我們希望短片有一個在地空間的感覺,短片不僅僅是二維螢幕上觀眾能看到部分,它可以散落在每一個地方,根據每個地方的語境,根據每個地方可能有的觀看方式的不同、環境的不同、它的概念的不同,它會有重新被定義的可能。當觀者看它的時候,它不再只是鋪面而來一個平面的維度,它更多的是在三維的層面上進行呈現,它是立體的、跟觀眾產生互為在場的空間。所以在這個裡面,短片變得可以被觸碰,在裡面觀眾可以穿行,可以窺視它,可以跟它交流和對話。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

深焦:BISFF可以說是國內第一個舉辦藝術短片的影展,參展的藝術家都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國家,你們當時是怎樣向他們介紹這個影展,並且邀請到他們來參展的呢?

丁大衛:其實我覺得這個問題有點難回答,當然我們會有我們的工作方式,我們也會對我們整個項目有一個非常深的瞭解,以及我們為什麼做,還有我們的概念思路是什麼,我們要做成什麼樣等等。當然基於你對專案整個的基礎情況的瞭解,再用這樣的項目去跟作者聊。

然後你跟藝術家之間會有一個共鳴,你們會共同產生某件事情非做不可、非討論不可,然後一定要把它更好的往外擴、往外推、往外延展。所以這個部分就形成了我們跟作者在溝通的過程中會有一些類似的溝通方式,至於怎麼邀片,當然就各有各的方式。

國際電影和創意產業專家安格斯·芬妮(Angus Finney)在BISFF上發言

深焦:這次參展的短片裡,也有很多是無敘事或實驗性比較強的短片,甚至是單純對於藝術表現形式的探索。回溯上世紀二十年代先鋒派,在那個時代也有這樣一個短片的浪潮,這次影展是對先鋒派的回溯和復興,還是說他們存在本質上的不同?

丁大衛:沒有什麼,其實還好,當然你這樣把我們相提並論我們很榮幸,但是實際上我們不是說扯個旗幟說我們要復興什麼東西,或者一定要怎麼樣,先鋒派這個東西我是完全沒考慮到。

而且在電影初期實際上電影都是以短片的形式出現的,因為那個時候首先技術有限,比如它拍某一個場景需要用好多好多膠捲,剪輯起來也非常費工費時。甚至,藝術家早期創作階段影像作品也都是短片。當然,也會有藝術家去跳開短片的範疇,後來也開始慢慢拍長片,但實際上,從當代藝術整個範疇來看,基本上所有影像作品都是短片,很少有長片。

11月11日“潮汐”單元瞿尤嘉首部電影《朱美靜》映後交流會

深焦 :就當代藝術短片來說,很多都是關於藝術形式的一種討論,比如剛才說的,它會把一些聲音、色彩等等這樣的元素抽離出來探討它的可能性。您覺得對短片的敘事性和其在藝術上的探索性的討論是必須的?

丁大衛:當然需要了。我覺得首先我們看問題不要這麼兩分。包括實際上很多藝術家拍東西也是敘事性很強的,也是很喜歡講故事的,好多不是藝術圈的導演他拍東西也喜歡做一些嘗試,所以有的時候可能沒有必要這樣去分它。

李媛媛:對,就是我們不想要有一個什麼樣的系統的概念去框定它,我覺得它可以有更多的理解或者重新被啟動,這是我們在意的東西。

深焦 :很多藝術短片的創作者,他們的作品會有較強的個人意識或者主觀意識,比如說我看到某一個東西,讓我有了一些聯想,於是我就把它化作成一種影像的表現形式來放給別人看。以往電影更多的是被功能化的,比如它有宣教的作用,會附帶上政治、宗教這樣的意義在裡面。如果是藝術家短片的話,它更強調的是自我意識,那是不是意味著影像的“功能化”作用也會被削弱呢?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丁大衛:並不是,今年的活動只為那個短片而專門設的一個展。我們剛才說的是很基礎的東西,所有的可能性在這裡都是可以的。

今年我們比較倉促,明年我們很有可能開應用類短片單元,還有短的新聞紀錄類,單給它們做一個展映單元。實際上,我覺得它們都是有被挖掘和討論的可能的。

李媛媛:還有一點,我覺得藝術本身有沒有功能性,以及它是不是一定得有功能性,也是一個很值得再去重新定義的東西,這是第一。

第二,哪怕藝術家他表達自我或者我今天去討論一個社會環境,那你的“自我”是不是在你的社會中呢?我們活在這個城市、活在這個時代,我們吃的喝的都跟這個時代有關係,我們避免不了跟政治的關係,避免不了跟環境、跟人的關係,那當藝術家把自我的東西表達出來,這難道不是整個社會環境的一部分嗎?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深焦 :那麼在這次的影展當中有很多作者,以前並不是電影專業出身的,是不是會對他們的拍攝手法和專業程度提出更高的要求呢?

丁大衛:首先,我們不會給任何人提要求。但是通過我們這次整個策展來看的話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從國際上的這些短片實際上它是兩者兼備的。

這並不是說,我是個藝術家,我拍東西就可以很隨意或者怎麼樣,它也可以是製作很精良的。但從某種角度來講,有一些國內藝術家在這方面因為條件所限達不到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我們也很希望去促成這樣互相輔助、互相支撐的狀態。

我覺得我們可以把這個對立的形狀變成一種和解,不是說現在電影一定需要有攝影師、錄音師,藝術家也可以自己拿個小小的設備去拍。

李媛媛:其實我覺得這都不是問題。也可能你是導演,你也突然想要自己去做一個錄音,然後在這個錄音裡有失誤,你覺得這個失誤特別棒,其實我看到很多導演,包括像周星弛都會用一些廢素材來做他的片子。

我們並不會對創作者有任何的限制,但是每個人都有他每個階段和他的處境、他想要突破的東西。

有的人他可能就是在技術非常完善的時候,但有的人覺得這個技術太完善會是他的阻礙,有的人可能就是覺得,技術不夠完善是我的阻礙。每個具體創作者的處境不同,我們非常尊重創作者,希望他能夠按照他自己的每個階段、每個狀態去往前推他的工作。

在北京目的地酒吧舉行的藝術專案“肋異”現場

深焦 :這次影展之後,會讓更多人看到跨領域影像創作的可能性,必然也會有更多的藝術家或其他藝術行業的人跨界到影像範疇,那麼藝術與影像的融合,會是藝術形式未來的趨勢嗎?

丁大衛:我們沒有辦法去預言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只是一個很小的個體生命,沒有辦法有一個這麼宏觀的視角去說這個。目前,我們只是展示自己覺得有必要的。

深焦 :這次入選的短片當中,不同國家的短片在內容、題材和風格上最明顯的不同是什麼?

丁大衛:首先這些片子風格很多都是不一樣的,差別很大,包括故事、影像,包括技術都差別很大。這樣一個個探究出來其實很複雜,而且實際上我沒有什麼可追尋的。如果要是說預言的話,我倒覺得不是說我們去怎麼總結這些東西,而是說它們實際上是有當地的地域性在這兒的,這個地域性其實就是它們文化本身的差異,這個東西你是離不開的。

李媛媛:所以你可以透過不同的國家、透過他們的影片去看他們的文化、身份背景。

丁大衛:其實蠻有意思的。

李媛媛:對,它們沒有一個橫切的標準說到底好或者不好,它都有它的特徵在。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李媛媛發表演講

深焦:通過這次影展,你們希望給觀眾帶來什麼樣的感受和思考呢?

丁大衛:我首先覺得是帶來對“觀看”本身的思考吧。首先,我們這次選片蠻激進的,但不是說那種為了取巧或者說為了刻意的去吸引某部分人而去怎麼做。

我不太喜歡用“新意”這個東西,因為現在電影技術發展這麼多年,已經很難再說你這個東西有新意了。我們希望這個展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而且能給人們,包括觀眾和創作者都能帶來一些啟發,我覺得這樣就好了。

李媛媛:對,我們只是盡我們的能量去做,把它呈現給大家,帶來更好的體驗、觀感和討論。具體每個人在這個影像中能得到什麼,他能在裡面感悟到什麼,被觸碰到什麼,我們也覺得是挺有意思的部分,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丁大衛發表演講

深焦:那還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當人們看到這樣一些藝術的影像,或者是一個比較抽象也比較概念化的作品的時候,就立刻會說“我看不懂” 。這個問題在國內也較為普遍,你們對這個現象怎麼看?或者說,影展舉辦了之後,這個狀況是否有可能一點一點慢慢去改變?

李媛媛: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有認知上的局限,就是我可能懂這個,明天他拿來個機器放我面前,說機器壞了我也搞不懂怎麼辦。那有人他可能天生對這個東西有敏感他也可以有,我覺得這個世界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就是你不可能,你永遠找不到一個最終的答案,但是你可能已經離你要找的東西很近了。

所以每個人他看不懂,或者他看懂了好像又看不懂,或者是他完全懂了,然後他覺得他都懂了,我覺得這都是一個很有趣的過程。

丁大衛: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倒覺得懂和不懂、懂什麼、誰懂誰,這個主語其實不能簡簡單單的說我懂這個東西。有的人說我不懂,實際上他是在說“我拒絕”,而不是說“我不懂”。

這種拒絕的原因當然很多了,有的是沒有耐心,有的是真的語境融不下去,有的可能就是厭惡,但是這三種反應實際上還不在“懂”和“不懂”的探討範圍之內,比如說有個人看電影,憤然離席,我可以說他懂。

你也可以說他不懂,別人會以為他不懂,但實際上也有可能他懂,這種東西都是很難預計的。所以說有的時候人說我不懂,但實際上他可能已經意識到了什麼東西,我覺得任何觀看反應,都是可以被允許的。

但是你說的這個問題也是可能存在的,就是好多人會看一個東西,包括看畫、裝置,或者其他什麼都是“我不懂”,但實際上我覺得這並不是個藝術的問題或者作品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問題。

我們可以拿多少時間來坐在這裡認真的去融入一個東西,就像古典音樂一樣,好多人說我不懂、我不想聽,但實際上他是沒有時間和耐心,沒有一個心力,就是你要融入到一個作品裡面去,你需要前後準備很長的時間,包括心情上、時間上的準備。

11月10日BISFF開幕放映現場

2017

BISFF北京國際短片聯展排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