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盲書法家太多很滑稽?

因時相傳和千古不易

作者:方劉品

趙子昂給《蘭亭序》定武本題跋有段話:“書法以用筆為上, 結字亦須用工。 蓋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 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 故古今以為師法。 齊梁間人, 結字非不古, 而乏俊氣。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就這樣一段話, 就開頭的“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 書法家們紛紛攘攘, 旁引博證, 眾說紛紜, 其觀點林林總總, 蔚為大觀。 這事情, 真有些怪。

然而怪事情多了, 就見怪不怪了。 事情嘛, 主要是書法家們的文化功底有問題。 這段文字, 說了一個大事情, 就是繼承和創新。 因時相傳, 是創新;千古不易, 是繼承。 繼承創新, 是書法的靈魂。 因為對古人的傳承, 加上自己的創新, 才有了王羲之的《蘭亭序》。 “右軍字勢古法一變”, 就是指創新, 有新的風格, 新的精神, 新的面貌。 “然古法終不可失也, ”說的就是傳承,

就是繼承古人, 就是忠於傳統。 說得多麼明確, 就是有人不明白!滑稽不滑稽?

說到這兒, 有人或許要說:趙孟頫明明說結字要因時相傳, 用筆要千古不易嘛。 不錯, 趙孟頫的話用現代漢語來理解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問題是趙孟頫偏偏生在元朝, 到現在差不多快千年了!古漢語跟現代漢語語法修辭不一樣, 差別很大。 倘若趙孟頫還在世, 跟大夥兒交流, 趙孟頫的話大夥兒聽不懂, 大夥兒的話他也乾瞪眼。 “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 用了一個修辭, 叫互文見義。 今兒個, 為了書法家們理解, 咱得說清楚。

“互文見義”, 即古代詩文的相鄰句子中所用的詞語互相補充, 結合起來表示—個完整的意思, 是古漢語中—種特殊的修辭手法。 這互文見義的兩個分句,

必須整體理解, 否則, 就無法準確理解古人的語言。 咱舉個例子, 《木蘭詩》雲:

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閣床。

這開東閣的門, 去坐西閣的床, 花木蘭日常生活就這樣怪誕嗎?其實花木蘭東西閣的門都開過, 東西閣的床都坐了。 當然, 這床跟現在的床意思也不一樣。 還有, 漢樂府民歌有句話:

戰城南, 死郭北。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在城南打仗在城北死, 而是城北城南都打仗(可以理解成城外的東南西北), 城南城北都死人。 說到這兒, 咱回來再說“結字因時相傳, 用筆千古不易”, 那就是結字用筆都要千古不易, 都要因時相傳, 既要繼承傳統, 又要有所創新。

說實在, 書法家沒有文化, 就是個大笑話。 互文見義, 學習過古文的人幾乎都知道,

而且高中生都應該掌握和理解, 書法家偏偏不知道, 而且不是一個兩個書法家不知道, 是幾乎大夥兒都不知道。 打開網頁, 有一篇關於題為《趙孟頫書論的核心:“用筆千古不易”》的文章, 標題明顯錯誤, 內容當然荒謬, 竟然被大夥兒爭相轉載, 奇怪不奇怪?到這份上, 書法愛好者情有可原, 書法家總不能是文盲書法家吧!還有, 這事情, 大師們只有一個曾翔, 寫文章理直氣壯質疑《用筆真的千古不易?》, 說碑學興起打破所謂的“用筆千古不易”神話之外, 始終不見有大師們出來說說清楚。 大師們心裡是清楚還是糊塗呢?大師們, 主席們, 理事們, 主任們, 是不是也弄不清楚“因時相傳”和“千古不易”呢?當然, 那些人是不是經常留一手,
輕易不表態, 免得出洋相, 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 也有可能。

方劉品, 網名顏真卿粉絲, 散文小屋, 作者觀點僅供參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