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部劇竟然收視率第一,我只能呵呵

前些日子醫療劇《急診科醫生》播出。

鄭曉龍和劉雪松執導。

鄭曉龍導演先前打造過多部爆款劇, 《北京人在紐約》《金婚》《甄嬛傳》《紅高粱》等, 大部分朋友都看過一兩部吧。

他這次執導醫療劇, 不但1:1還原了急診科的所有設備, 還請來了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療團隊跟組指導, 就為了使其專業性方面有了保障。

再有張嘉譯、江珊、王珞丹, 柯藍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的加持。

未開播前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 該劇都具有爆款的潛質。

目前電視劇播出已過半, 雖收視穩居榜首, 但口碑卻遠不及預期。

豆瓣評分僅有5.8分。

與之前那個「40ml的甲強龍, 把患者當霸王龍來治」的《青年醫生》評分持平。

該劇之所以口碑撲街, 不僅是因為專業硬傷。

而是——

從人物設定到劇情發展, 狗血指數通通爆表。

2007年青春電視劇《奮鬥》風靡全國。

王珞丹在劇中飾演敢愛敢恨的“米萊”, 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 一夜間紅遍大

江南北。

這次王珞丹飾演的女主江曉琪, 哈佛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

一畢業就空降燕京大學國際醫院急診科, 出任副主任醫師。

而她留美歸來真正的目的, 是為了找出當年自己親生父母葬身火海的真相。

海歸+回國復仇, 這樣的人設可以說是“女版莊恕”。 (莊恕, 上半年熱播醫療劇《外科風雲》的男主)

有趣的是, 那部劇的女主飾演者是白百何。

白百何自成名之後, 就一直被說和王珞丹撞臉, 有不少觀眾對她倆的臉是傻傻分不清楚。

這次兩人又撞戲醫療劇, 觀眾很自然就把她們放在一起作比較。

就目前的評論來看, 王珞丹童鞋這次敗了。

作為應屆畢業生, 江曉琪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卻能走馬上任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對此,就有不少老司機吐槽:

剛畢業就副高,難道是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實際上,國內大部分醫院的職稱評選都有著規範嚴苛的審核流程。

就連劇中另外兩位主演都是在崗位上奮鬥了20多年,才有資格競選寇里的主任醫師。

怎麼來了這麼一個黃毛丫頭就能和他們三分天下呢?

還有作為海歸,王珞丹的配音雙語切換的畫風相當的迷幻。

日常拽英文,專業術語卻全是中文。尤其第一二集中,江曉琪的部分臺詞和口型對不上,讓人瞬間出戲。

對此,王珞丹解釋:

在我們開播的前兩天,我還在配音,去補一些臺詞。我們一些劇情需要調整,包括演出時候按照劇本說的詞也要改,怎麼都不可能改得完全對得上口型。我們也盡力了。

這個解釋啥意思:

考試前兩天,我們還在突擊複習功課。但是知識點那麼多,怎麼可能都可以複習到啊。我們雖然沒考好,但也盡力了啊。

........

不過比起這些外在的因素,在婊姐看來如何塑造好角色才是主創們所要關注的。

但遺憾的是,本劇女主江曉琪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從第一集開始,她就全程自帶「聖母」光環。

偷包少年半路暈倒,她送少年進了醫院,還承包了他所有的醫療費。

沒瞭解清楚患者的真實情況下,當眾diss張嘉譯飾演的「老臘肉」何建一:

作為醫生,有一線希望都要爭取。

但事實是——

張嘉譯當時正對一名被機器壓到手的患者進行診療。

考慮其家裡的經濟狀況,他跳過嘗試治療的保守方案,直接建議患者截肢,以免這個家庭承擔巨額的醫療費。

入職後,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更是把「聖母」屬性升級。

從成立科室基金到患者醫療費,她那雙墊錢的手根本停不下來。

印象深刻的兩個片段:

提出建立科室急救基金時,她一張口就出資5萬。

相較於她的大方,其他人只以小幾百塊支持,顯得他們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責任感。

事實上,在我們國家大部分的醫療人員也只是工薪階層,有些人的日子甚至過得十分辛苦。

這樣的設定,是不是有點離譜了?

還有一次,護士想把意外撿到的別人用作賄賂的錢,墊付農民工看病的治療費。

當王珞丹質疑這筆錢的來路時,護士居然說:

反正這種錢,沒人會找來。

當然,最後還是王珞丹墊了錢。

可我就納悶了,這錢從哪來?護士這樣的三觀又是誰給的?

類似這樣無腦的劇情比比皆是。

編劇以簡單粗暴地方式塑造“江曉琪”這一人物高大全的形象,使其缺乏真實感。

以至於很多網友在刷過劇後毒評:

這麼多年王珞丹都被白百何壓著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了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劇中張嘉譯和江珊飾演的角色,也難逃人設崩塌。

張嘉譯飾演的何建一。

號稱燕京大學國際醫院的「Hold一哥」。

看見一臉血的患者,何主任僅憑多年的從醫經驗,不慌不忙地下診斷:

沒事,這是小傷,也就看著嚴重。

讓護士幫你擦乾血水,還是一條好漢。

接著畫風一轉,他身輕如燕地翻身上車,騎在了昏迷患者的身上。

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嘴裡還喊著:前面的人閃開......

這不把患者肋骨壓斷,也得把患者家屬嚇出心臟病吧。

除了是“經驗老道”的醫師之外,何主任還身兼數職。

面對一位不顧兒媳婦病危堅持要“保孩子”的無良婆婆時,他化身社區紀檢委。

你知道她現在什麼都聽不見嗎?

現在他們母子同舟,船翻了誰都保不住。

當聽見患者在術前懇請保孩子的時候,他又是心靈雞湯療愈師;

我讓你們母子平安。

撞見持刀犯病的精神病患者時,他還是理性的人民警察。

把刀放下,把刀給我......

由於他蜜汁自信,在勸說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堅持不讓員警插手,致使其隊友孫萌被誤傷頸動脈,當場嗝屁。

此時孫萌內心是MMP的:

在《甄嬛傳》裡沒幾集就領盒飯了,怎麼到這裡濃縮成一集了。

沒辦法,誰讓編劇要強行凹“何建一”仁醫的人設呢。

第二集裡,何建一面對前妻質疑他的舉動是否間接致死孫萌時,他強調說:

我是醫生,在我眼裡他不光是歹徒,他還是個病人。

人命大於一切。

如果當時我能勸下那精神病患者放下刀,她就不會死。

編劇迫切想要樹立醫生這一職業對生命的敬畏心。

但是這樣過度美好醫療人員,缺乏真實感,難以引發觀眾共鳴。

甚至正因為電視劇裡的醫生都是“白蓮花”,給現實生活裡的醫患關係再次蒙上一層霜。

江珊飾演的劉慧敏。

典型的山頭主義。

多年來,為了競爭科主任一職,她沒少親自下場手撕對手何建一。

看見自己手下幫何主任跑腿,她立刻就對人家冷嘲熱諷。

在孫萌被神經病患者誤殺後,她又把甩鍋給何主任。

港真,張嘉譯和江珊的演技都全程線上,但即便如此也挽救不了尷尬直白的臺詞。

劇中,何主任和劉主任都是職場老司機,他們不會弱智到把矛盾關係端到檯面上來講,這樣嚴重違背人性的設定只會給觀眾一種很蠢很假的感覺。

醫療劇作為一種類型劇,擁有很大的觀眾群體。

美劇《急診科的故事》《實習醫生格蕾》,日劇《白色巨塔》,港劇《妙手仁心》等。

實習醫生格蕾/劇照

美劇力求劇情真實,日劇勝在對人性的探索,港臺劇則是國內觀眾的啟蒙之作,它們各有所長,滿足不同觀眾的偏好。

但無一例外的是——

這些劇都涉及到“生命與死亡”這個永恆的議題,通過聚焦醫務群體的日常工作環境,審視人情溫暖,展現人生的無常,引發大部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近年來醫療題材的國產劇,大多借鑒美劇的敘事模式,主打高燃的急救故事+醫生的真實生活。

像是《無限生機》《醫者仁心》《心術》......

心術/劇照

但是“畫皮難畫骨”,國產醫療劇的劇情總是感情戲過盛,結果產出了一部部披著醫療外套的情感都市劇。

高大全的人設+狗血的瑪麗蘇劇情+過度渲染醫患關係

成了國產醫療劇常用套路。

比如第七集裡有位住院的老太太臉色突然不對,患者女兒趕忙叫來了護士查看。

這位護士不僅查看到一半跑去接電話。

還當著人家女兒的面說:

咱們急診科天天都死人,哪個沒花錢啊,對吧......

你這段話不明擺著觸人黴頭嘛。

結果老太太病重身亡,患者女兒悲痛的情緒,發洩到醫護人員的不負責,請來了一批鬧事者鬧到了醫院。

這段情節原本可以展現當下嚴峻的醫患關係,但是導演淺嘗輒止,甚至變成了對醫護人員的高級黑。

護士撇清責任,主治醫生、護士長反復塗改病歷......

患者女兒被塑造成訛醫院前的無良家屬,醫護人員被塑造成了包庇小團夥。

他們都言之鑿鑿地說明自己的“正當理由”,最終把這場“醫鬧”的問題歸結在醫鬧家屬是存心訛詐。

這些理由,可以說是三觀非常歪了。

還有江曉琪安置棄嬰的片段。

初到醫院的江曉琪在廁所撿到了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她二話沒說先墊錢,接著找到了其母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結果說服了這位母親,讓她們母女團聚。

醫療劇,不應該只是衛生宣教,而是探討人性、道德和法治,讓觀眾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貴。

雖然該劇融入了醫鬧、棄嬰等真實的社會熱點案例,但卻沒有深挖其背後的真正原因,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計,脫離現實,就讓觀眾感覺不真實。

此外導演不顧張嘉譯和王珞丹在視覺上的年齡差異,強行組CP,是什麼鬼!

一邊談戀愛,順手救人啊?

對此,就有不少老司機吐槽:

剛畢業就副高,難道是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實際上,國內大部分醫院的職稱評選都有著規範嚴苛的審核流程。

就連劇中另外兩位主演都是在崗位上奮鬥了20多年,才有資格競選寇里的主任醫師。

怎麼來了這麼一個黃毛丫頭就能和他們三分天下呢?

還有作為海歸,王珞丹的配音雙語切換的畫風相當的迷幻。

日常拽英文,專業術語卻全是中文。尤其第一二集中,江曉琪的部分臺詞和口型對不上,讓人瞬間出戲。

對此,王珞丹解釋:

在我們開播的前兩天,我還在配音,去補一些臺詞。我們一些劇情需要調整,包括演出時候按照劇本說的詞也要改,怎麼都不可能改得完全對得上口型。我們也盡力了。

這個解釋啥意思:

考試前兩天,我們還在突擊複習功課。但是知識點那麼多,怎麼可能都可以複習到啊。我們雖然沒考好,但也盡力了啊。

........

不過比起這些外在的因素,在婊姐看來如何塑造好角色才是主創們所要關注的。

但遺憾的是,本劇女主江曉琪的塑造是不成功的。

從第一集開始,她就全程自帶「聖母」光環。

偷包少年半路暈倒,她送少年進了醫院,還承包了他所有的醫療費。

沒瞭解清楚患者的真實情況下,當眾diss張嘉譯飾演的「老臘肉」何建一:

作為醫生,有一線希望都要爭取。

但事實是——

張嘉譯當時正對一名被機器壓到手的患者進行診療。

考慮其家裡的經濟狀況,他跳過嘗試治療的保守方案,直接建議患者截肢,以免這個家庭承擔巨額的醫療費。

入職後,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更是把「聖母」屬性升級。

從成立科室基金到患者醫療費,她那雙墊錢的手根本停不下來。

印象深刻的兩個片段:

提出建立科室急救基金時,她一張口就出資5萬。

相較於她的大方,其他人只以小幾百塊支持,顯得他們對自己的職業沒有責任感。

事實上,在我們國家大部分的醫療人員也只是工薪階層,有些人的日子甚至過得十分辛苦。

這樣的設定,是不是有點離譜了?

還有一次,護士想把意外撿到的別人用作賄賂的錢,墊付農民工看病的治療費。

當王珞丹質疑這筆錢的來路時,護士居然說:

反正這種錢,沒人會找來。

當然,最後還是王珞丹墊了錢。

可我就納悶了,這錢從哪來?護士這樣的三觀又是誰給的?

類似這樣無腦的劇情比比皆是。

編劇以簡單粗暴地方式塑造“江曉琪”這一人物高大全的形象,使其缺乏真實感。

以至於很多網友在刷過劇後毒評:

這麼多年王珞丹都被白百何壓著不是沒有道理的。

除了王珞丹飾演的江曉琪,劇中張嘉譯和江珊飾演的角色,也難逃人設崩塌。

張嘉譯飾演的何建一。

號稱燕京大學國際醫院的「Hold一哥」。

看見一臉血的患者,何主任僅憑多年的從醫經驗,不慌不忙地下診斷:

沒事,這是小傷,也就看著嚴重。

讓護士幫你擦乾血水,還是一條好漢。

接著畫風一轉,他身輕如燕地翻身上車,騎在了昏迷患者的身上。

對患者進行胸外按壓,嘴裡還喊著:前面的人閃開......

這不把患者肋骨壓斷,也得把患者家屬嚇出心臟病吧。

除了是“經驗老道”的醫師之外,何主任還身兼數職。

面對一位不顧兒媳婦病危堅持要“保孩子”的無良婆婆時,他化身社區紀檢委。

你知道她現在什麼都聽不見嗎?

現在他們母子同舟,船翻了誰都保不住。

當聽見患者在術前懇請保孩子的時候,他又是心靈雞湯療愈師;

我讓你們母子平安。

撞見持刀犯病的精神病患者時,他還是理性的人民警察。

把刀放下,把刀給我......

由於他蜜汁自信,在勸說精神病患者的過程中,堅持不讓員警插手,致使其隊友孫萌被誤傷頸動脈,當場嗝屁。

此時孫萌內心是MMP的:

在《甄嬛傳》裡沒幾集就領盒飯了,怎麼到這裡濃縮成一集了。

沒辦法,誰讓編劇要強行凹“何建一”仁醫的人設呢。

第二集裡,何建一面對前妻質疑他的舉動是否間接致死孫萌時,他強調說:

我是醫生,在我眼裡他不光是歹徒,他還是個病人。

人命大於一切。

如果當時我能勸下那精神病患者放下刀,她就不會死。

編劇迫切想要樹立醫生這一職業對生命的敬畏心。

但是這樣過度美好醫療人員,缺乏真實感,難以引發觀眾共鳴。

甚至正因為電視劇裡的醫生都是“白蓮花”,給現實生活裡的醫患關係再次蒙上一層霜。

江珊飾演的劉慧敏。

典型的山頭主義。

多年來,為了競爭科主任一職,她沒少親自下場手撕對手何建一。

看見自己手下幫何主任跑腿,她立刻就對人家冷嘲熱諷。

在孫萌被神經病患者誤殺後,她又把甩鍋給何主任。

港真,張嘉譯和江珊的演技都全程線上,但即便如此也挽救不了尷尬直白的臺詞。

劇中,何主任和劉主任都是職場老司機,他們不會弱智到把矛盾關係端到檯面上來講,這樣嚴重違背人性的設定只會給觀眾一種很蠢很假的感覺。

醫療劇作為一種類型劇,擁有很大的觀眾群體。

美劇《急診科的故事》《實習醫生格蕾》,日劇《白色巨塔》,港劇《妙手仁心》等。

實習醫生格蕾/劇照

美劇力求劇情真實,日劇勝在對人性的探索,港臺劇則是國內觀眾的啟蒙之作,它們各有所長,滿足不同觀眾的偏好。

但無一例外的是——

這些劇都涉及到“生命與死亡”這個永恆的議題,通過聚焦醫務群體的日常工作環境,審視人情溫暖,展現人生的無常,引發大部分觀眾情感上的共鳴。

近年來醫療題材的國產劇,大多借鑒美劇的敘事模式,主打高燃的急救故事+醫生的真實生活。

像是《無限生機》《醫者仁心》《心術》......

心術/劇照

但是“畫皮難畫骨”,國產醫療劇的劇情總是感情戲過盛,結果產出了一部部披著醫療外套的情感都市劇。

高大全的人設+狗血的瑪麗蘇劇情+過度渲染醫患關係

成了國產醫療劇常用套路。

比如第七集裡有位住院的老太太臉色突然不對,患者女兒趕忙叫來了護士查看。

這位護士不僅查看到一半跑去接電話。

還當著人家女兒的面說:

咱們急診科天天都死人,哪個沒花錢啊,對吧......

你這段話不明擺著觸人黴頭嘛。

結果老太太病重身亡,患者女兒悲痛的情緒,發洩到醫護人員的不負責,請來了一批鬧事者鬧到了醫院。

這段情節原本可以展現當下嚴峻的醫患關係,但是導演淺嘗輒止,甚至變成了對醫護人員的高級黑。

護士撇清責任,主治醫生、護士長反復塗改病歷......

患者女兒被塑造成訛醫院前的無良家屬,醫護人員被塑造成了包庇小團夥。

他們都言之鑿鑿地說明自己的“正當理由”,最終把這場“醫鬧”的問題歸結在醫鬧家屬是存心訛詐。

這些理由,可以說是三觀非常歪了。

還有江曉琪安置棄嬰的片段。

初到醫院的江曉琪在廁所撿到了一個剛出生的嬰兒。

她二話沒說先墊錢,接著找到了其母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結果說服了這位母親,讓她們母女團聚。

醫療劇,不應該只是衛生宣教,而是探討人性、道德和法治,讓觀眾能感悟到生命的可貴。

雖然該劇融入了醫鬧、棄嬰等真實的社會熱點案例,但卻沒有深挖其背後的真正原因,過於理想化的情節設計,脫離現實,就讓觀眾感覺不真實。

此外導演不顧張嘉譯和王珞丹在視覺上的年齡差異,強行組CP,是什麼鬼!

一邊談戀愛,順手救人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