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買茅臺的賺翻了!到底是“分散投資”還是“集中持股”?

今年常有投資者來說, 自己買的全是消費白馬主題基金, 賺的是盆滿缽滿, 30-50%的收益是輕而易舉, 有種牛市的感覺;而那些堅持分散投資的基民, 收益最好也只有10%多點, 雖然也是賺了, 比股民要好多了, 但總感覺矮人一頭。

恰好我最近完成了一本書的導讀, 也就是好買商學院【好好理財】裡面的《小牛帶你讀——巴菲特投資聖經》, 裡面有提到巴菲特主張集中持股。 我想很多小夥伴可能會產生疑問, 說小牛老師啊, 之前你不是在投資組合裡面講, 要“分散投資”來降低風險的嗎?怎麼巴菲特又主張“集中持股”了呢?到底我們應該如何做投資呢?

關於這個問題, 我做了很多的思考, 今天給大家做一個總結。 大家知道, 一個理論從誕生, 到不斷完善都是需要一個過程, 而且我認為, 涉及到投資的理論, 必須要結合市場來做判斷。 接下來我會從理論發展的角度來講,

這兩個觀點其本意是什麼、有哪些大神支持。 最後部分我再談一談, 我個人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關於“分散投資”

分散投資的理念, 最早(可以追溯到的)是由馬科維茲在1952年寫的一篇名為《投資組合選擇》的論文中, 提出的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就是:均值方差理論。 這個理論講的是什麼呢?仔細看過我們《投資組合》系列課程的朋友肯定知道, 這個理論的核心觀點是講, 投資組合的收益由均值(加權平均值, 即數學期望)來表示, 而投資組合的風險是由方差(或標準差)衡量。

現在大家看這個理論好像很簡單、很好理解, 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就不一樣了。 這麼來形容吧, 在這個理論沒誕生之前, 美國的財富管理圈, 那是相當的混沌(請注意我用的詞不是混亂)。

分析師推薦股票都是怎麼推薦的呢?——靠經驗。 沒錯, 完全靠的是主觀經驗。 大家也知道, 這是很不靠譜的事情。 所謂的明星級分析師, 可能也只是某個階段的運氣比較好而已, 那時候還沒有很多的交易資料可以量化他們的投資(或薦股)水準。

而均值—方差理論的出現, 無疑為這片混沌帶來了光明, 它用非常清晰的概念, 分別用均值和方差來表示組合的收益和風險, 然後做什麼樣的優化呢?就是在固定風險下, 尋找收益最高的資產;或者在固定收益下, 尋找風險最小的資產。 這樣一來, 投資就變成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二元規劃的問題。 所以Markowitz的理論被譽為“華爾街的第一次革命”, 他也因為這個重大貢獻獲得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然後接著說詹姆斯·托賓, 這也是一個牛人, 他是1981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 當媒體採訪他, 問他的理論有什麼突出貢獻時, 他很幽默的說:“不要把你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 但也不要放在太多的籃子裡”。 托賓的理論認為, 如果將財富投資到同一個地方, 必然會引起相應的風險增加, 一旦失誤, 就會損失慘重;但要是投資太分散了, 必然會減少利潤空間, 增加管理成本。 這也是我們在組合課程裡, 不斷提到的:“分散在不同資產裡, 然後控制在5-8只, 別太過於分散, 這樣會分散你的利潤”。

關於“集中持股”

關於集中持股, 可能更多的是從巴菲特身上聽說的, 他確實與華爾街主流觀點不同, 主張集中持股。

巴菲特說:“我們的投資僅集中在幾家傑出的公司身上。 我們是集中投資者。 ”他還有一個“少即是多”的理論, 說的是“如果你對投資略知一二並能瞭解企業的經營狀況, 那麼選5~10家價格合理且具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傳統意義上的多元化投資(廣義上的活躍有價證券投資)對你就毫無意義了。 ”

其實“集中持股”不是巴菲特最先提出的, 他集中持股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于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凱恩斯說過這樣一句話:“通過撒大網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來降低投資風險的想法是錯誤的, 因為你對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無特別信心······人的知識和經驗都是有限的, 在某一特定的時間段裡, 我本人有信心投資的企業也不過二三家。 ”這是最早的集中投資的雛形。

關於集中持股,還有很多大神都站在這一隊,比如菲力浦·費雪、比如查理·芒格。芒格說過:“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10筆投資去掉,我們就是一個笑話。”可見,巴菲特能夠獲取長期的超額收益,得益于他集中持有少數幾家優秀的公司。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前面鋪陳了這麼多,實際上是想減輕我在表達觀點時的壓力。因為,這種總結性的觀點如果過長,可能會造成投資者理解上的困難;其次,我本人是抱著這種觀點的,就是“模糊的正確遠重要於精確的模糊”,所以在進行表述的時候,相比於措辭的準確和用詞的華麗,我更注重的是邏輯的嚴謹;另外就是我本人一直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抱著小心翼翼的態度,所以在表達一個觀點時的“點到即止”,是沒辦法把腦中所想的所有資訊完整的展現出來的。

核心觀點:

1.“分散投資”與“集中持股”並不衝突,兩者可以有效結合在一起;

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分散投資於不同類別的資產上,然後針對某一特定類別,採取“核心+衛星”的策略,對特別看好的資產用重倉,對比較看好、但又看不太准的資產用輕倉。

2.對不同類別的資產進行分散的必要性,遠大於對同一類別資產的分散;

“分散投資”,分散的主要是不同類別資產;“集中持股”,集中的是同一類別資產中(主要指權益類資產)最看好的幾隻。所以戰略性資產配置時,我們分散;戰術性資產配置時,我們集中。

3.相比於美股,A股更應該注重分散風險;

巴菲特等知名投資大師,是在美國市場環境下產生的觀念,但是A股波動性遠大於海外成熟市場,且金融系統(相比較成熟市場)較為脆弱,易發生局部性的系統性風險,所以這些投資大師在“分散”方面的重視程度,或者叫必要程度,可能沒有那麼的重視;

4.能力越強,可越集中;把握不准,則要適度分散。

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能力邊界,遠非一般投資者所能及,因此應該比他們更分散一些。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對於企業盈利模式、未來現金流、高層管理團隊等的瞭解程度,遠強于其他投資者,這在選股能力上構成了很深的護城河,增加了他們投資的勝率。再如凱恩斯所說,深入的瞭解還增強了他的持股信心,所以每一筆投資他們都可以把握到更大的利潤空間(賠率)。

最後不得不安利下,掌上基金APP上“優研寶”組合(即將升級為功能更強大的“牛基寶”),是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為滿足投資者資產的全球分散配置需求,從市面上4000餘隻公募基金中精選5-10只,定制適合不同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需求的基金資產配置組合,以説明投資者實現更長期穩健的財富保值和增值。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的理財熱點,學習更多接地氣的投資理財課程,想參與我們的直播、並與我們的講師互動,一定要關注“好買商學院”微信公眾號(howbuyIE),很多和你一樣的投資人在等你哦~

”這是最早的集中投資的雛形。

關於集中持股,還有很多大神都站在這一隊,比如菲力浦·費雪、比如查理·芒格。芒格說過:“如果把我們最成功的10筆投資去掉,我們就是一個笑話。”可見,巴菲特能夠獲取長期的超額收益,得益于他集中持有少數幾家優秀的公司。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

前面鋪陳了這麼多,實際上是想減輕我在表達觀點時的壓力。因為,這種總結性的觀點如果過長,可能會造成投資者理解上的困難;其次,我本人是抱著這種觀點的,就是“模糊的正確遠重要於精確的模糊”,所以在進行表述的時候,相比於措辭的準確和用詞的華麗,我更注重的是邏輯的嚴謹;另外就是我本人一直對“因果關係”的解釋抱著小心翼翼的態度,所以在表達一個觀點時的“點到即止”,是沒辦法把腦中所想的所有資訊完整的展現出來的。

核心觀點:

1.“分散投資”與“集中持股”並不衝突,兩者可以有效結合在一起;

按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分散投資於不同類別的資產上,然後針對某一特定類別,採取“核心+衛星”的策略,對特別看好的資產用重倉,對比較看好、但又看不太准的資產用輕倉。

2.對不同類別的資產進行分散的必要性,遠大於對同一類別資產的分散;

“分散投資”,分散的主要是不同類別資產;“集中持股”,集中的是同一類別資產中(主要指權益類資產)最看好的幾隻。所以戰略性資產配置時,我們分散;戰術性資產配置時,我們集中。

3.相比於美股,A股更應該注重分散風險;

巴菲特等知名投資大師,是在美國市場環境下產生的觀念,但是A股波動性遠大於海外成熟市場,且金融系統(相比較成熟市場)較為脆弱,易發生局部性的系統性風險,所以這些投資大師在“分散”方面的重視程度,或者叫必要程度,可能沒有那麼的重視;

4.能力越強,可越集中;把握不准,則要適度分散。

巴菲特等投資大師的能力邊界,遠非一般投資者所能及,因此應該比他們更分散一些。巴菲特等投資大師,對於企業盈利模式、未來現金流、高層管理團隊等的瞭解程度,遠強于其他投資者,這在選股能力上構成了很深的護城河,增加了他們投資的勝率。再如凱恩斯所說,深入的瞭解還增強了他的持股信心,所以每一筆投資他們都可以把握到更大的利潤空間(賠率)。

最後不得不安利下,掌上基金APP上“優研寶”組合(即將升級為功能更強大的“牛基寶”),是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為滿足投資者資產的全球分散配置需求,從市面上4000餘隻公募基金中精選5-10只,定制適合不同投資者不同風險偏好需求的基金資產配置組合,以説明投資者實現更長期穩健的財富保值和增值。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的理財熱點,學習更多接地氣的投資理財課程,想參與我們的直播、並與我們的講師互動,一定要關注“好買商學院”微信公眾號(howbuyIE),很多和你一樣的投資人在等你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