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夜行動物》:一場前任醞釀19年的復仇,卻也是一場滑稽的復仇

有的時候, 電影帶給觀眾的感受, 並不愉悅。 當字幕緩緩從眼前滾動而過, 留在觀眾心中的, 是一絲絲說不清道不明的不安和焦慮感, 讓人在深夜輾轉反側, 不得安生。 這樣令人不愉快的電影還真不占少數, 比如時尚圈剁手教父Tom Ford的《夜行動物》就位列其中。

相比起前作《單身男子》裡戀人之間情深如海得連畫面也泛著溫暖的黃調, 《夜行動物》更像是一把滑破冬夜的匕首, 寒冷、鋒利, 讓人血流不止。

其實《夜行動物》的劇情算不上複雜, 甚至可以說, 有些薄弱。 女主蘇珊是一名藝廊高管, 事業有成卻正經歷著中年危機——帥氣多金的丈夫事業上瀕臨破產, 生活上又出軌其他年輕性感的女性;與女兒的關係淡漠, 明明打電話是想關心女兒, 可話到嘴邊又說不出口。 這些來自婚姻和生活上的壓力讓她終日夜不能寐, 只能用濃厚的妝容掩蓋臉上的疲憊。

偏偏在這時候, 蘇珊的前夫愛德華寄來了自己即將出版的新書——《夜行動物》, 名字來源於以前他對蘇珊的稱呼, 是一種在夜間出行、介於人與動物之間、對環境更為敏感的存在。

書中的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生性懦弱的男人, 也正是因為這份懦弱, 讓他在無人區的公路上遭遇流氓時無法拯救自己的妻女,

最後釀成慘劇。 失去妻女的托尼決心復仇, 在身患絕症的員警波比的幫助下, 托尼用私刑處了罪犯, 自己也因重傷不治而亡。

故事讓蘇珊大受感觸, 喚起了她對過往的懷念, 和前夫重溫舊夢的強烈念頭使她向愛德華發出了晚餐邀約,

令她驚喜的是, 對方欣然應允。 然而直到餐廳打烊, 愛德華也沒有出現, 昏暗的燈光下, 只剩洗淨鉛華的蘇珊坐在那獨飲苦酒。

很多人都說, 《夜行動物》是一部有關復仇的故事, 畫面當中醒目的“REVENGE”將這一主題無比直白地告訴給了觀眾。

書中的男主托尼在向殺害他妻女的流氓復仇, 而創造托尼的愛德華則是向曾經背叛他的蘇珊復仇。

蘇珊與前夫離婚, 還墮掉了腹中的女嬰, 這讓愛德華同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兒;而戲中戲裡, 讓托尼失去妻女的, 是那幾名無人區公路上出現的地痞流氓。 巧的是,蘇珊曾經被戲稱為“夜行動物”,而戲中戲裡,那幾個行為與禽獸無異的流氓,也是在晚上出現的。所以說,戲中戲裡出現的流氓其實是具象化了的蘇珊的殘忍。

其實,無論是蘇珊在閱讀故事時不自覺將愛德華的形象投射到書中男主托尼的身上,還是故事主人公托尼的妻子樣貌與蘇珊高度相似,這兩個細節都暗示著觀眾,戲中戲所發生的一切,借代的其實是蘇珊和前夫愛德華之間的關係。

更直白地說來,蘇珊在看前夫寄過來的手稿時,看到的其實是愛德華在遭遇背叛後血淋淋的控訴——本來可以擁有的幸福,已經被殘忍的摧毀。而最後愛德華意料之外的缺席,就像是戲中戲裡突如其來的那一聲槍響,狠狠地打了高傲的蘇珊一耳光。

這是一場充滿悲劇色彩的復仇,以雙方的同歸於盡作為結尾。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讓人焦慮不安的原因有一半是來源於人們對“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的篤信。誰能預測得到哪年哪月自己的前任不會以一種風光無兩的姿態出現在處境狼狽的自己面前,狠狠地給曾經離開的自己一耳光?

而另一方面,則是來源於Tom Ford所表達出對於宿命論的悲觀態度。當珠光寶氣而又神色冷漠的母親告訴蘇珊“我們最後都會變成自己母親那樣”時,多少會讓人意識到,來自家庭和長輩的耳濡目染,最終還是將我們引向了那條曾經嗤之以鼻的道路。

這也是一場滑稽的復仇,用極致的物欲去諷刺物欲橫流。

通過畫面的色彩衝突以及場面佈置,影片對於上流社會的批判變得十分具有張力。比如蘇珊坐在辦公桌前的那一幕,牛血紅的牆壁佔據了鏡頭的大部分,牆上酷似《鏡前的維納斯》的畫像裡,女人的身材被扭曲成了怪誕的比例,配合著女主的神情,牆上的一切更像是一幅人物速寫——貪婪、嫉妒,上流社會虛偽面孔之下的,是一顆臃腫、扭曲了的心。

可是這些,恰巧是《夜行動物》最為滑稽的地方。

影片中男主人公愛德華曾經斥責蘇珊和她母親一樣,是一名拜金主義者。因為她追求物質享受和小資生活,同時渴望獲得普世價值觀中的成功——他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富足的生活,成功的事業。然而到了最後,他自己也是在獲得普世價值觀的成功後才去實行對蘇珊的“復仇”。

無法想像,如果不是由傑克·吉倫哈爾出演,那個在舊愛面前炫耀自己曾經所不屑一顧的成就的愛德華,該是有多麼讓人討厭。

影片最後,當蘇珊意識到愛德華的失約不過是一場醞釀許久的復仇之後,她嘲弄地笑了。也許是在自嘲自己欣欣然期待的約會竟然是一場對自己蓄謀已久的侮辱;也許她也覺得,這場醞釀了十九年之久的復仇是那麼的滑稽。

本文作者/養生達人小甜湯

巧的是,蘇珊曾經被戲稱為“夜行動物”,而戲中戲裡,那幾個行為與禽獸無異的流氓,也是在晚上出現的。所以說,戲中戲裡出現的流氓其實是具象化了的蘇珊的殘忍。

其實,無論是蘇珊在閱讀故事時不自覺將愛德華的形象投射到書中男主托尼的身上,還是故事主人公托尼的妻子樣貌與蘇珊高度相似,這兩個細節都暗示著觀眾,戲中戲所發生的一切,借代的其實是蘇珊和前夫愛德華之間的關係。

更直白地說來,蘇珊在看前夫寄過來的手稿時,看到的其實是愛德華在遭遇背叛後血淋淋的控訴——本來可以擁有的幸福,已經被殘忍的摧毀。而最後愛德華意料之外的缺席,就像是戲中戲裡突如其來的那一聲槍響,狠狠地打了高傲的蘇珊一耳光。

這是一場充滿悲劇色彩的復仇,以雙方的同歸於盡作為結尾。

這部電影看完之後讓人焦慮不安的原因有一半是來源於人們對“天道好輪回,蒼天饒過誰”的篤信。誰能預測得到哪年哪月自己的前任不會以一種風光無兩的姿態出現在處境狼狽的自己面前,狠狠地給曾經離開的自己一耳光?

而另一方面,則是來源於Tom Ford所表達出對於宿命論的悲觀態度。當珠光寶氣而又神色冷漠的母親告訴蘇珊“我們最後都會變成自己母親那樣”時,多少會讓人意識到,來自家庭和長輩的耳濡目染,最終還是將我們引向了那條曾經嗤之以鼻的道路。

這也是一場滑稽的復仇,用極致的物欲去諷刺物欲橫流。

通過畫面的色彩衝突以及場面佈置,影片對於上流社會的批判變得十分具有張力。比如蘇珊坐在辦公桌前的那一幕,牛血紅的牆壁佔據了鏡頭的大部分,牆上酷似《鏡前的維納斯》的畫像裡,女人的身材被扭曲成了怪誕的比例,配合著女主的神情,牆上的一切更像是一幅人物速寫——貪婪、嫉妒,上流社會虛偽面孔之下的,是一顆臃腫、扭曲了的心。

可是這些,恰巧是《夜行動物》最為滑稽的地方。

影片中男主人公愛德華曾經斥責蘇珊和她母親一樣,是一名拜金主義者。因為她追求物質享受和小資生活,同時渴望獲得普世價值觀中的成功——他人眼中幸福美滿的家庭,富足的生活,成功的事業。然而到了最後,他自己也是在獲得普世價值觀的成功後才去實行對蘇珊的“復仇”。

無法想像,如果不是由傑克·吉倫哈爾出演,那個在舊愛面前炫耀自己曾經所不屑一顧的成就的愛德華,該是有多麼讓人討厭。

影片最後,當蘇珊意識到愛德華的失約不過是一場醞釀許久的復仇之後,她嘲弄地笑了。也許是在自嘲自己欣欣然期待的約會竟然是一場對自己蓄謀已久的侮辱;也許她也覺得,這場醞釀了十九年之久的復仇是那麼的滑稽。

本文作者/養生達人小甜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