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龍的傳人”說法從何而來

中國歷史文化悠久, 沒有斷過流, 幾千年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 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 並被稱為龍的傳人。

興隆窪文化遺址是一處位於內蒙古及東北地區時代較早、保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其中, 遼寧阜新查海遺址1994年發掘發現了一條距今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 這條龍用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礫岩擺塑, 全長19.7米, 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 呈昂首張口、彎身弓背狀。 這是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具有傳統龍特徵的龍形象。 其中發掘的玉玦, 也有龍形特徵。

距今6000年左右的紅山文化中的龍文化是興隆窪文化的發展。 1971年, 考古專家在翁牛特旗賽沁塔拉村發現了一件墨綠色C形玉龍, 史學界和考古界為之震驚, 考古專家稱之為“中華第一龍”。 此前紅山文化考古中, 玉龍已在多處發現, 但這一件刻畫尤為出色, 栩栩如生。 這條玉龍墨綠色, 高26釐米,

完整無缺, 體蜷曲, 呈C字形。 吻部前伸, 略向上彎曲, 嘴緊閉, 有對稱的雙鼻孔, 雙眼突起呈棱形, 有鬣(音liè讀裂, 指頸上的長毛)。 如今在國家博物館中, 還可以看到這件震撼人心的玉龍。

而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虎圖案, 則可以作為約6000年前, 龍文化進入中原的考古佐證。 這一蚌塑龍出土於一座墓葬內, 該墓中部有一具成年男性骨架, 在人骨架的東西兩側, 以蚌殼擺塑了龍虎圖案。 其中, 蚌殼龍位於人骨架的東側, 長1.78米。 龍昂首、曲頸、弓身、前爪扒、後爪蹬, 狀似騰飛。

專家認為, 綜合分析考證, 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蚌塑龍有著6400年的歷史, 是截至目前全國考古發現所知, 年代最早、形象最為人們所認可、與後代龍的傳承脈絡最為清晰的遠古龍的形象。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介紹, 5000年前, 北方龍文化傳入東南地區, 北方、南方的龍文化開始融合, 龍文化在中國有了普遍的認同、巨大的覆蓋面。

在中國早期典籍中, 龍通常是作為給神仙、帝王代步的交通工具出現,

如韓非子說, “夫龍之為蟲也, 可擾狎而騎也”。 在《山海經》裡, 有“南方祝融, 獸身人面, 乘兩龍”等記述。 這個時候, 龍的地位和馬差別不大。 在傳說中, 龍可以被豢養, 甚至能被食用。

秦漢時期, 龍的地位得到提升, 與帝王身世發生聯繫。 秦始皇有“祖龍”之稱。 漢高祖劉邦就曾用“龍的傳人”給自己的執政增添合法性。 《史記》載, 劉邦的母親在大澤岸邊休息, 夢中與神相遇, 劉邦的父親前去尋找時, 看到她身上有一條蛟龍, 之後劉邦的母親就有孕生下了劉邦。

但龍與皇權之間的這種聯繫, 並不穩定。 譬如, 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並非官祭的物件, 而僅充當某種工具在, 如漢武帝時制定的“郊祀之禮”中, 龍乃是車夫和護衛的角色;直到宋朝,

龍才成為地位普通的受官祭者。

再以龍袍為例。 元朝以前, 龍袍並非只有皇帝能穿。 依照禮法, 帝王、貴族、高官在衣冠上使用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等12種紋飾, 被稱為“十二章紋”。 其中, 日、月、星辰地位最高, 歸帝王獨享, 至於山、龍等, 諸侯、大臣也能使用。

龍成為皇家專屬是從元世祖開始的, 他下令民間禁止銷售紋龍的布料。 元仁宗又下令, 官員服飾一律不許飾龍。 至明、清, 龍紋被帝王大範圍應用在衣服用品、宮殿裝飾上。 一項統計顯示, 僅故宮中的太和殿, 各種龍紋、龍雕中出現的龍就有13844條。 甚至於故宮中的痰盂、燭臺上都繪有龍的圖案。

經元、明、清三代帝王強化後, 龍成為皇室的象徵。 晚清時, 出於外交需要設計了黃龍旗, 龍進一步成為清朝的標誌。至於龍變為所有中國人的圖騰,中國人成為“龍的傳人”,則是民國之後的“發明”。

1903年,嚴複第一次把“圖騰”這個概念介紹到中國。簡言之,“一大群人,彼此都認為有親屬的關係,但是這個親屬的關係,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認在一個特別的記號範圍內,這個記號,便是圖騰。”

到抗戰前後,圖騰學說盛極一時。知識份子出於救亡目的,急於普及、論證中國的民族概念,以便讓民眾能團結在民族獨立的旗幟之下。起初,在大多數學者看來,龍僅僅是中國史前眾多圖騰之一。如呂振宇認為,“馬,牛,羊,豬……林,河,山……龍,馮,蛇,風……等”都是中國的“原始圖騰”。

聞一多是“龍圖騰”這一概念最重要的發明者。在《伏羲考》中,聞一多說: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具體來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聞一多對“龍圖騰”概念的發明,確實對中國抗戰起到了某種精神上的作用。《伏羲考》發表於1942年;同年,賽珍珠的小說《Dragon Seed》(龍種)在美國出版,小說描述了中國普通百姓在日軍南京大屠殺後不屈的生存狀態。米高梅公司以高價買下小說改編權,拍攝出了同名電影《Dragon Seed》。這部電影的內容基調,旨在突出中國對日本侵略的抵抗,向世界傳播中國抗戰的努力。《Dragon Seed》(龍種)一詞,大致可見“龍的傳人”的說法已漸成型。

龍在中華文化中並不是兇悍的形象,而是吉祥美好的形象,本身就有文化感召力,也有文化包容性,接納其他民族加入龍文化的共同體而不是排斥,表現出它的豐富性。

龍進一步成為清朝的標誌。至於龍變為所有中國人的圖騰,中國人成為“龍的傳人”,則是民國之後的“發明”。

1903年,嚴複第一次把“圖騰”這個概念介紹到中國。簡言之,“一大群人,彼此都認為有親屬的關係,但是這個親屬的關係,不是由血族而生,乃是同認在一個特別的記號範圍內,這個記號,便是圖騰。”

到抗戰前後,圖騰學說盛極一時。知識份子出於救亡目的,急於普及、論證中國的民族概念,以便讓民眾能團結在民族獨立的旗幟之下。起初,在大多數學者看來,龍僅僅是中國史前眾多圖騰之一。如呂振宇認為,“馬,牛,羊,豬……林,河,山……龍,馮,蛇,風……等”都是中國的“原始圖騰”。

聞一多是“龍圖騰”這一概念最重要的發明者。在《伏羲考》中,聞一多說: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合成的一種綜合體”。具體來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種蛇的名字便叫做‘龍’。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Klan)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聞一多對“龍圖騰”概念的發明,確實對中國抗戰起到了某種精神上的作用。《伏羲考》發表於1942年;同年,賽珍珠的小說《Dragon Seed》(龍種)在美國出版,小說描述了中國普通百姓在日軍南京大屠殺後不屈的生存狀態。米高梅公司以高價買下小說改編權,拍攝出了同名電影《Dragon Seed》。這部電影的內容基調,旨在突出中國對日本侵略的抵抗,向世界傳播中國抗戰的努力。《Dragon Seed》(龍種)一詞,大致可見“龍的傳人”的說法已漸成型。

龍在中華文化中並不是兇悍的形象,而是吉祥美好的形象,本身就有文化感召力,也有文化包容性,接納其他民族加入龍文化的共同體而不是排斥,表現出它的豐富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