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今年最驚豔的國產犯罪片,段奕宏靠它拿到東京影帝

國際A類電影節有15個, 不算少。

但在演藝生涯中能拿到兩個國際A類電影節影帝或影后的人, 寥寥無幾。

在華人裡, 只有四個。

張曼玉、鞏俐、範冰冰、段奕宏。

段奕宏, 是唯一一個拿到兩個國際A類電影節影帝的中國男演員。

太了不起了。

2015年, 段奕宏憑藉《烈日灼心》拿到上海國際電影節影帝。

今年剛剛不久前, 他又拿到了第30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影帝。

為他在東京奪得影帝桂冠的電影, 叫做:

《暴雪將至》

這部影片不但助段奕宏成為雙料國際影帝, 還拿到了這屆東京國際電影節的最佳藝術貢獻獎。

這不禁讓人好奇。

到底是怎樣的一部電影, 能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受到評審團如此青睞?

我有幸在影片11月17號公映前就看到了成片,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這部《暴雪將至》。

首先, 這是部犯罪片。

我個人對於犯罪片其實口味很挑。

類型片, 難免出現套路。

套路多了, 就沒什麼意思了。

但越是這樣, 一部具備鮮明特點的犯罪片, 就越是會讓人感到驚豔。

我個人最喜歡的幾部犯罪片, 如庫布裡克的《發條橙》、芬奇的《七宗罪》、奉俊昊的《殺人回憶》等電影, 都沒有將關注點隻放在罪案身上, 導演想要做到的, 也不僅僅是講一個精彩曲折的故事, 而是希望通過“犯罪”來探討人性, 或者是通過“犯罪”來展現過去某個時代的風貌。

《暴雪將至》給我的觀感也是如此。

這是部很特別的犯罪片。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部電影有點像《殺人回憶》, 但仔細回想, 卻也有諸多不同。

《暴雪將至》的特別, 首先體現在氣質上。

有的電影, 可以讓人在看到第一眼之後就產生好感。

因為色彩, 因為質感, 或是因為某些細節。

一部電影的氣質, 往往決定它的高度。

《暴雪將至》很陰冷, 陰冷到有些致鬱。 再加上大量雨天取景所營造出的潮濕感, 形成了影片獨有的氣質

如此的氣質, 和本片所要講的故事達到了完美的契合, 形成了類型化敘事與影像美學的高度統一。

這部電影的故事, 就很暗黑, 也有點致鬱。

90年代的某湖南小城廠區, 發生了連環殺人案。

一具具女屍的出現,讓破案變得迫在眉睫。

著急的不只是員警,還有工廠保衛科科長余國偉。

余國偉是廠子裡著名的“神探”,小偷小摸什麼的,逃不過他的法眼,因此,他也經常協助警方辦案。

日子久了,他想真正成為一個員警的願望變得強烈了起來。

破案立功,對於他來說是一條捷徑。

於是,對於這起連環殺人案,余國偉顯得比任何人都上心。

他帶著徒弟勘察現場,模擬犯罪過程,還在筆記本中詳細地做出了偵破計畫,希望能找到嫌犯的蛛絲馬跡。

在破案過程中,他幾乎忘我。

一度,他無限接近真凶,卻差之毫釐,還意外地送上了自己最親的徒弟的性命。

於是,他產生了更加瘋狂的想法。

燕子是一個囿於風月場所的女孩,她穿著豔麗性感,卻有顆嚮往平淡生活的心。

她渴望看看到底香港是什麼樣子,夢想開一家理髮店,過上幸福的生活。

余國偉是燕子生活裡的一抹亮色,燕子,則是余國偉破案之外生活的承載者。

余國偉喜歡燕子,燕子也希望余國偉會是那個能讓自己託付終身的男人。

一切似乎在朝美好的方向發展。

余國偉為燕子盤下了一家理髮店,他實現了燕子的心願,也給了燕子無限的憧憬。

但燕子無意間看到了余國偉的筆記本,瞬間便崩潰了。

原來,燕子是余國偉破案計畫的一部分,她竟然是余國偉用來找到嫌犯的誘餌。

兩人的愛情,走向了悲劇性的結局。

余國偉愛燕子嗎?當然是愛的。

但為了破案的執念,他什麼都不顧了。

他找到了自己想找的嫌犯,帶著絕望和憤怒,把人打了個半死,最終鋃鐺入獄。

最荒誕的是,當他十年後出獄時,他得知自己抓到的並不是真凶。物是人非,雪花飄落,往事依然縈繞在心間。

《暴雪將至》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推理上,也沒有試圖去營造強烈的懸疑氣氛,甚至主角余國偉的破案,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破案。

他只是一個保衛科科長,他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更沒有偵破連環殺人案的義務,他有的,只是一心執念。

因為這樣的執念,他失去了愛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軌跡,失去了不只十年。

這就將影片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

真正能讓人在看完後反復琢磨反復回味的好電影,一定是涉及人性的。

而《暴雪將至》中對於人性的探討,就很有意思。

或者說,余國偉和燕子這兩個主要角色的設定,就很值得思考。

余國偉的姓就是一種暗喻,他是多餘的人。

破案自有員警,用不上他,但他拼了命都想要找到真凶。

多餘的他,做了多餘的事,導致了多餘的悲劇結果。

與其將余國偉的行為歸結為對於權力地位的野心,倒不如說他太渴望找到個人的存在感。

在工廠裡,他渴望成為特殊的一個,而不是多餘的那一個。

他希望自己是勞模(其實是臆想出來的),渴望自己受人尊重,所以,他希望通過破案立功成為員警,改變自己的身份。

這種渴望背後還掩藏著深切的不安。

電影中的時代背景,正是90年代末的下崗大潮,數千萬國企工人下崗,有的人不僅丟掉了飯碗,更迷失了人生。

集體的恐慌,造成了個人的焦慮。

有的人焦慮,成了殺人犯。

余國偉焦慮,成了多餘的人。

在余國偉個人對於命運的掙扎中,燕子的出現幾乎讓他找到了支點,卻也是他自己,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

燕子這個角色,有著和身份截然相反的純潔。

她的內心,是透明的。

她有著最平淡卻也最真摯的願望,希望能和余國偉實現。當她發現這份感情不再完美無瑕的時候,她便走向了崩潰與絕望。

燕子這個角色的簡單和純真,剛好反襯出了余國偉內心的複雜和糾結。

這個有點兒荒誕色彩的悲劇,是余國偉造成的。

但更是時代所造成的。

在大變革的時代,難免有普通人的命運隨之劇變。

看《暴雪將至》的最後一幕,余國偉看著漫天飛雪,我會想到香港電影《樹大招風》。

同樣是大時代下個人命運的浮沉,《暴雪將至》少了那份“讓一切隨風”的淡然與瀟灑,卻多出了幾分悵惘和反思。

但那份充斥在影像中的浪漫感是異曲同工的。

那種浪漫,是悲劇性的,是讓人深陷其中的。

看完《暴雪將至》,心裡想的更多的其實不會是余國偉破案的過程,甚至不是他和燕子的愛情故事,而是普通人在特定時代中命運的不可測。

這就是《暴雪將至》最驚豔的地方。

它經得起回味。它的美感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如果讓我再看第二遍,也許還能產生一些其他的思考。

同樣讓我感到驚豔的還有段奕宏的表演。

老段的演技好,是公認的事情。

上半年的《非凡任務》、《記憶大師》,都讓我們看到了他在犯罪片中塑造角色的能力。

我沒想到,他還可以演得更好。

余國偉這個角色,被老段刻畫出了靈魂。

用“大道至簡”來形容他的表演,再貼切不過。

曾經,總有人說段奕宏演戲容易過火,但在《暴雪將至》中,他對於角色的拿捏極為精准,充滿了自然而然的真實感,仿佛余國偉就是段奕巨集,段奕巨集就是余國偉。

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他出獄後短短的戲份,幾個眼神,一個人歷經十年牢獄之苦的辛酸和滄桑就全出來了。

可以說,沒有老段,《暴雪將至》絕不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本身就是影片質感的一部分。

作為青年導演董越的處女作,《暴雪將至》讓我有點激動。

我激動的是,中國的年輕導演,不但有很好的想法,更具有強大的執行力。

董越導演不只能創作出出色的劇本,更是對視聽語言有著純熟的掌握,並且摸索出了自己的影像風格。

有這樣的年輕導演在,中國電影就有希望變得更好。

一具具女屍的出現,讓破案變得迫在眉睫。

著急的不只是員警,還有工廠保衛科科長余國偉。

余國偉是廠子裡著名的“神探”,小偷小摸什麼的,逃不過他的法眼,因此,他也經常協助警方辦案。

日子久了,他想真正成為一個員警的願望變得強烈了起來。

破案立功,對於他來說是一條捷徑。

於是,對於這起連環殺人案,余國偉顯得比任何人都上心。

他帶著徒弟勘察現場,模擬犯罪過程,還在筆記本中詳細地做出了偵破計畫,希望能找到嫌犯的蛛絲馬跡。

在破案過程中,他幾乎忘我。

一度,他無限接近真凶,卻差之毫釐,還意外地送上了自己最親的徒弟的性命。

於是,他產生了更加瘋狂的想法。

燕子是一個囿於風月場所的女孩,她穿著豔麗性感,卻有顆嚮往平淡生活的心。

她渴望看看到底香港是什麼樣子,夢想開一家理髮店,過上幸福的生活。

余國偉是燕子生活裡的一抹亮色,燕子,則是余國偉破案之外生活的承載者。

余國偉喜歡燕子,燕子也希望余國偉會是那個能讓自己託付終身的男人。

一切似乎在朝美好的方向發展。

余國偉為燕子盤下了一家理髮店,他實現了燕子的心願,也給了燕子無限的憧憬。

但燕子無意間看到了余國偉的筆記本,瞬間便崩潰了。

原來,燕子是余國偉破案計畫的一部分,她竟然是余國偉用來找到嫌犯的誘餌。

兩人的愛情,走向了悲劇性的結局。

余國偉愛燕子嗎?當然是愛的。

但為了破案的執念,他什麼都不顧了。

他找到了自己想找的嫌犯,帶著絕望和憤怒,把人打了個半死,最終鋃鐺入獄。

最荒誕的是,當他十年後出獄時,他得知自己抓到的並不是真凶。物是人非,雪花飄落,往事依然縈繞在心間。

《暴雪將至》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推理上,也沒有試圖去營造強烈的懸疑氣氛,甚至主角余國偉的破案,都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破案。

他只是一個保衛科科長,他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更沒有偵破連環殺人案的義務,他有的,只是一心執念。

因為這樣的執念,他失去了愛人,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人生軌跡,失去了不只十年。

這就將影片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面。

真正能讓人在看完後反復琢磨反復回味的好電影,一定是涉及人性的。

而《暴雪將至》中對於人性的探討,就很有意思。

或者說,余國偉和燕子這兩個主要角色的設定,就很值得思考。

余國偉的姓就是一種暗喻,他是多餘的人。

破案自有員警,用不上他,但他拼了命都想要找到真凶。

多餘的他,做了多餘的事,導致了多餘的悲劇結果。

與其將余國偉的行為歸結為對於權力地位的野心,倒不如說他太渴望找到個人的存在感。

在工廠裡,他渴望成為特殊的一個,而不是多餘的那一個。

他希望自己是勞模(其實是臆想出來的),渴望自己受人尊重,所以,他希望通過破案立功成為員警,改變自己的身份。

這種渴望背後還掩藏著深切的不安。

電影中的時代背景,正是90年代末的下崗大潮,數千萬國企工人下崗,有的人不僅丟掉了飯碗,更迷失了人生。

集體的恐慌,造成了個人的焦慮。

有的人焦慮,成了殺人犯。

余國偉焦慮,成了多餘的人。

在余國偉個人對於命運的掙扎中,燕子的出現幾乎讓他找到了支點,卻也是他自己,親手埋葬了自己的愛情。

燕子這個角色,有著和身份截然相反的純潔。

她的內心,是透明的。

她有著最平淡卻也最真摯的願望,希望能和余國偉實現。當她發現這份感情不再完美無瑕的時候,她便走向了崩潰與絕望。

燕子這個角色的簡單和純真,剛好反襯出了余國偉內心的複雜和糾結。

這個有點兒荒誕色彩的悲劇,是余國偉造成的。

但更是時代所造成的。

在大變革的時代,難免有普通人的命運隨之劇變。

看《暴雪將至》的最後一幕,余國偉看著漫天飛雪,我會想到香港電影《樹大招風》。

同樣是大時代下個人命運的浮沉,《暴雪將至》少了那份“讓一切隨風”的淡然與瀟灑,卻多出了幾分悵惘和反思。

但那份充斥在影像中的浪漫感是異曲同工的。

那種浪漫,是悲劇性的,是讓人深陷其中的。

看完《暴雪將至》,心裡想的更多的其實不會是余國偉破案的過程,甚至不是他和燕子的愛情故事,而是普通人在特定時代中命運的不可測。

這就是《暴雪將至》最驚豔的地方。

它經得起回味。它的美感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如果讓我再看第二遍,也許還能產生一些其他的思考。

同樣讓我感到驚豔的還有段奕宏的表演。

老段的演技好,是公認的事情。

上半年的《非凡任務》、《記憶大師》,都讓我們看到了他在犯罪片中塑造角色的能力。

我沒想到,他還可以演得更好。

余國偉這個角色,被老段刻畫出了靈魂。

用“大道至簡”來形容他的表演,再貼切不過。

曾經,總有人說段奕宏演戲容易過火,但在《暴雪將至》中,他對於角色的拿捏極為精准,充滿了自然而然的真實感,仿佛余國偉就是段奕巨集,段奕巨集就是余國偉。

我印象最深的其實是他出獄後短短的戲份,幾個眼神,一個人歷經十年牢獄之苦的辛酸和滄桑就全出來了。

可以說,沒有老段,《暴雪將至》絕不會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本身就是影片質感的一部分。

作為青年導演董越的處女作,《暴雪將至》讓我有點激動。

我激動的是,中國的年輕導演,不但有很好的想法,更具有強大的執行力。

董越導演不只能創作出出色的劇本,更是對視聽語言有著純熟的掌握,並且摸索出了自己的影像風格。

有這樣的年輕導演在,中國電影就有希望變得更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