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中國的橫幅和招牌,都特別喜歡用紅色和黃色?

從迎風飄揚的國旗到運動員參加大賽穿著的頒獎服再到四處懸掛的條幅、招牌, 紅黃配儼然成了中國的代表色。

你一定在生活中看到過類似的條幅和招牌, 中國人有多喜歡紅黃配, 看過這些圖片就能感受到。

中國人的這種色彩偏好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我們愛上的, 不是生機綠、奢華紫或者博愛藍, 而是有些扎眼的紅色和黃色?

接下來你將看到:

● 做有道德的、脫離低級趣味的顏色

● 大紅易得, 明黃難求

● 感謝國旗, 也感謝行業路徑依賴

做有道德的、脫離低級趣味的顏色

崇紅拜黃並不新鮮。

世界上80%以上的早期文明都崇拜紅色。

山頂洞人佩戴紅色飾品、河姆渡人使用朱砂、雨林裡的原始部落有紅色紋身、就連很可能和現代人沒什麼關係的尼安德特人, 都懂得用赤鐵礦粉末裝飾屍體。

●原始人的赤鐵礦壁畫

“紅色崇拜”有兩個起源:一個是對太陽與火焰的崇拜、一個是對血液的崇拜。

而與水稻、小麥、玉米、土地相聯繫的“黃色崇拜”, 主要集中于農耕文明裡。

在中國, 紅色與黃色地位不俗, 首先是因為“五德始終說”和“三統說”。

五色五方配五德的觀念先秦就有, 不過它的最終版本, 是由西漢董仲舒確立的。

董仲舒擁有典型的漢儒思維, 認為青、赤、黃、白、黑分別對應五行木、火、土、金、水;五方東、南、中、西、北;五時春、夏、季夏、秋、冬。

因此每一個順應天命的朝代,

都有自己的幸運色。

●“中華五行圖”

董仲舒還用黑、白、赤三種色彩象徵夏商周的統治, 從很可能從沒存在過的太昊袍犧氏開始推演, 把一切傳說中的上古帝王都包括在“三統說”裡。

“三統說”是紅色能成為華夏民族代表色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被儒生追念了兩千多年的西周,就是火德,尚赤。

五德三統的原理聽上去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令人迷惑。

比如,劉邦自命“赤帝”,漢開國之初以赤色做帝王色。

但到了文帝十三年,公孫臣上書,指出秦為水德、土能克水,所以漢為土德,應該崇尚黃色。

而張蒼又依據讖緯,反駁說漢為水德,應崇尚黑色。

大臣們一爭就是好多年,這期間皇帝們只好按照有禮有仁的西周傳統,暫且從火德,穿紅色。

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倪寬等人新制曆法,才確立了漢代“土德尚黃”的制度。

不過實際操作層面,漢代的公卿帝王們,最喜愛的仍然是大紅。

所以王莽新政時,才會讓僕役穿赤色衣服,以示對西漢的詛咒。

●暴露年齡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全劇都是紅紅紅紅紅

西漢在顏色問題上糾纏不清,後來的朝代也都沒好到哪去。

總體來說,除了喜愛白色的元代比較特殊,歷朝歷代要麼認為自己繼承西周正統,崇尚紅色;要麼認為帝王居九州中央,崇尚黃色。

從隋唐以後,紅色和黃色逐漸成為帝王專屬顏色,禁止民間隨意使用。

可如果民間禁用紅黃,那麼唐傳奇《霍小玉傳》中綁李益見霍小玉的黃衫客、《紅樓夢》里弄髒石榴裙的香菱,為什麼沒被砍頭?

這就涉及到顏色禁忌的界限問題。

到底什麼樣的紅色和黃色,才有資格成為皇室壟斷色?

民間能安全享用的紅黃色,又是怎樣的?

大紅易得,明黃難求

哪些顏色高貴哪些下賤,其實要看成本。

比如紫色,在古羅馬被稱為“帝王紫”。

在中國明代以前也一直是高官朝服色,就是因為紫色染料昂貴難得,對工藝的要求也比隨便染個藍色黑色高得多,所以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量正相關。

●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

紅色在社會上下廣泛流行,甚至自古以來的起義軍都能做到人手一塊紅頭巾,

一大原因就是紅色的門檻很低。

最簡便易得的紅色染料,是敵人的血液。

赤鐵礦和赭石也是廉價的紅色染料,不過它們都屬於礦物染料,畫個壁畫塗個屍體還行,如果用來染衣服,成品一不親膚,二不能水洗。

大約在春秋戰國,植物染料開始在紡織屆展露頭角。

最早出現的植物染料茜草,就是染紅色的。

紅色系植物染料還有紅花和蘇木,它們成本都不高,顯色度也很好。

嚴格來說,宋以前天子穿的紅色是茜草反復浸染出來的“絳色”,造價相對較高。

後來帝王間還流行過朱紅、正紅色,其餘的茜紅色、粉紅色、石榴紅色,民間穿一穿,不至於被官府抓起來吊著打。

●絳色

黃色系染料也多,常用的礦物系有石黃,植物系有梔子、槐花、柘木、大黃、黃櫨、薑黃。

其中,梔子方便好用,因此也是相當長時間裡應用範圍最廣的黃色染料。

柘木是黃色染料裡最不尋常的一種,它染出的織物在日光下是泛紅光的明黃,在燭光下是泛黃光的赤色。

這種迷人的變色功能,使柘木成為最高貴的服色染料。

從唐代到明代,柘黃一直是天子專用色。

雖然有不少皇帝都禁止過民間穿明黃杏黃這些和柘黃相似的顏色,但是“穿黃就被砍頭”這件事,在歷史上也不絕對。

●柘黃

雖然紅色因為能聯想到血液,有時和血光之災攪在一起。

黃色在十九世紀末,又被美國連環畫《黃色少年》和中式房中術壞了名聲。

但不管怎麼說,有特供背景的,都是好東西。

所以被皇室拔高再拔高了兩千年的紅黃二色,在普通中國人心裡,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感謝國旗,也感謝行業路徑依賴

可為什麼大清亡了一百多年,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紅黃兩色,使用頻率還是那麼高?

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國旗。

國民熱愛國旗配色,這當然非常正常,畢竟英法美俄也經常變成紅白藍的海洋。

但是相比後來的江河一片紅,十九世紀更常見的中國代表色是黃色。

在清政府方面,使用黃色自然是因為“皇家榮譽”。

而在西方人眼裡,“黃色”直接和蒙古人種掛鉤。

黃色因為這段屈辱的歷史,喪失了繼續做國家主色調的資格。

相比紅色,它只能做個配色。

●西方列強瓜分中國時,還用黃色代表中國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紅色所承載的“革命記憶”當然為人民所珍視。

從中世紀開始,共產主義的故鄉歐洲就有圍城亮出紅旗表示不投降的傳統,代表著“流血”、“熱情”、“英勇”的血紅色不光受到莊園主和貴族的喜愛,也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共同信仰的顏色。

●巴黎公社

1889年,愛爾蘭人吉姆·康奈爾在歌曲《紅旗》中這樣寫道:“人民的旗幟是最深的紅色,它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他們的肢體變得僵硬冰冷,染紅旗幟的血卻滿腔熱情”。

1949年,政協徵集國旗圖案之初,就提出了“希望國旗以紅色為主”的要求,對黃色卻沒有明顯偏好。

當時從三千幅投稿裡入選的38幅草案,也確實都是大紅底色。

但是有將近一半草案,配色是紅白、紅藍、紅綠。

●入圍國旗草案

最終,在五星紅旗圖案確定下來之後,我們民族在喜愛紅黃配色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除了“紅色崇拜”、“黃色崇拜”、“帝王之德”、“烈士鮮血”、“黃皮膚的中國人”這些浪漫的,極具民族特色的理由之外,把我們壓垮進紅黃配色海洋裡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單純到令人失望,那就是“行業路徑依賴”。

僅以橫幅製作這件小事,就能說明“行業路徑依賴”。

除了喪葬討薪之類不喜慶的場合,大事紅黃配,小事紅白配的色彩觀念深入人心。

於是紅色橫幅銷量高、庫存大、價格低,買方賣方都美滋滋,打算齊心協力掛出更多的紅色橫幅。

這時有人突然說,我想要一條彩虹色橫幅,不僅價格要翻倍,說不定廠家還得費功夫重新做個底色圖,對人對己都挺麻煩。

於是大家想了想,要什麼彩虹橫幅,還是紅黃配色最適合中國人。

●橫幅布

雖然紅色黃色很重要,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相當長時間裡,對國旗的顏色卻只有描述性標準。

為了讓紅黃配得更規範、更得體,1991年,我國執行了第一版《國旗顏色標準樣品》,2004年又出臺了《GB12983-2004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對化纖、絲綢、棉布三種質地上的國旗染色標準作出了清晰的行業要求。

●《GB 12983-2004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

參考資料:

1.孫秀如、林志定、荊其誠、林仲賢:《中國國旗顏色的優選色度及寬容度》,《心理學報》,1991年第3期。

2.陳瑾淵:《紅色崇拜與紅色禁忌——中國古代信仰體系中的紅色》,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唐金萍:《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黃色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4.金鑒梅:《中國傳統印染技術特徵與應用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5.任山:《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黃為尊思想的形成原因》,《藝術科技》,2017年第3期。

覺得文章很好,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深度好文,請點擊下方關注頭條號視知TV

因為被儒生追念了兩千多年的西周,就是火德,尚赤。

五德三統的原理聽上去簡單,操作起來卻十分令人迷惑。

比如,劉邦自命“赤帝”,漢開國之初以赤色做帝王色。

但到了文帝十三年,公孫臣上書,指出秦為水德、土能克水,所以漢為土德,應該崇尚黃色。

而張蒼又依據讖緯,反駁說漢為水德,應崇尚黑色。

大臣們一爭就是好多年,這期間皇帝們只好按照有禮有仁的西周傳統,暫且從火德,穿紅色。

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倪寬等人新制曆法,才確立了漢代“土德尚黃”的制度。

不過實際操作層面,漢代的公卿帝王們,最喜愛的仍然是大紅。

所以王莽新政時,才會讓僕役穿赤色衣服,以示對西漢的詛咒。

●暴露年齡的電視劇《漢武大帝》,全劇都是紅紅紅紅紅

西漢在顏色問題上糾纏不清,後來的朝代也都沒好到哪去。

總體來說,除了喜愛白色的元代比較特殊,歷朝歷代要麼認為自己繼承西周正統,崇尚紅色;要麼認為帝王居九州中央,崇尚黃色。

從隋唐以後,紅色和黃色逐漸成為帝王專屬顏色,禁止民間隨意使用。

可如果民間禁用紅黃,那麼唐傳奇《霍小玉傳》中綁李益見霍小玉的黃衫客、《紅樓夢》里弄髒石榴裙的香菱,為什麼沒被砍頭?

這就涉及到顏色禁忌的界限問題。

到底什麼樣的紅色和黃色,才有資格成為皇室壟斷色?

民間能安全享用的紅黃色,又是怎樣的?

大紅易得,明黃難求

哪些顏色高貴哪些下賤,其實要看成本。

比如紫色,在古羅馬被稱為“帝王紫”。

在中國明代以前也一直是高官朝服色,就是因為紫色染料昂貴難得,對工藝的要求也比隨便染個藍色黑色高得多,所以商品價格與商品價值量正相關。

●你嘲的“基佬紫”是“帝王紫”

紅色在社會上下廣泛流行,甚至自古以來的起義軍都能做到人手一塊紅頭巾,

一大原因就是紅色的門檻很低。

最簡便易得的紅色染料,是敵人的血液。

赤鐵礦和赭石也是廉價的紅色染料,不過它們都屬於礦物染料,畫個壁畫塗個屍體還行,如果用來染衣服,成品一不親膚,二不能水洗。

大約在春秋戰國,植物染料開始在紡織屆展露頭角。

最早出現的植物染料茜草,就是染紅色的。

紅色系植物染料還有紅花和蘇木,它們成本都不高,顯色度也很好。

嚴格來說,宋以前天子穿的紅色是茜草反復浸染出來的“絳色”,造價相對較高。

後來帝王間還流行過朱紅、正紅色,其餘的茜紅色、粉紅色、石榴紅色,民間穿一穿,不至於被官府抓起來吊著打。

●絳色

黃色系染料也多,常用的礦物系有石黃,植物系有梔子、槐花、柘木、大黃、黃櫨、薑黃。

其中,梔子方便好用,因此也是相當長時間裡應用範圍最廣的黃色染料。

柘木是黃色染料裡最不尋常的一種,它染出的織物在日光下是泛紅光的明黃,在燭光下是泛黃光的赤色。

這種迷人的變色功能,使柘木成為最高貴的服色染料。

從唐代到明代,柘黃一直是天子專用色。

雖然有不少皇帝都禁止過民間穿明黃杏黃這些和柘黃相似的顏色,但是“穿黃就被砍頭”這件事,在歷史上也不絕對。

●柘黃

雖然紅色因為能聯想到血液,有時和血光之災攪在一起。

黃色在十九世紀末,又被美國連環畫《黃色少年》和中式房中術壞了名聲。

但不管怎麼說,有特供背景的,都是好東西。

所以被皇室拔高再拔高了兩千年的紅黃二色,在普通中國人心裡,形象是非常正面的。

感謝國旗,也感謝行業路徑依賴

可為什麼大清亡了一百多年,飛入尋常百姓家的紅黃兩色,使用頻率還是那麼高?

最直接的原因其實是國旗。

國民熱愛國旗配色,這當然非常正常,畢竟英法美俄也經常變成紅白藍的海洋。

但是相比後來的江河一片紅,十九世紀更常見的中國代表色是黃色。

在清政府方面,使用黃色自然是因為“皇家榮譽”。

而在西方人眼裡,“黃色”直接和蒙古人種掛鉤。

黃色因為這段屈辱的歷史,喪失了繼續做國家主色調的資格。

相比紅色,它只能做個配色。

●西方列強瓜分中國時,還用黃色代表中國

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紅色所承載的“革命記憶”當然為人民所珍視。

從中世紀開始,共產主義的故鄉歐洲就有圍城亮出紅旗表示不投降的傳統,代表著“流血”、“熱情”、“英勇”的血紅色不光受到莊園主和貴族的喜愛,也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共同信仰的顏色。

●巴黎公社

1889年,愛爾蘭人吉姆·康奈爾在歌曲《紅旗》中這樣寫道:“人民的旗幟是最深的紅色,它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他們的肢體變得僵硬冰冷,染紅旗幟的血卻滿腔熱情”。

1949年,政協徵集國旗圖案之初,就提出了“希望國旗以紅色為主”的要求,對黃色卻沒有明顯偏好。

當時從三千幅投稿裡入選的38幅草案,也確實都是大紅底色。

但是有將近一半草案,配色是紅白、紅藍、紅綠。

●入圍國旗草案

最終,在五星紅旗圖案確定下來之後,我們民族在喜愛紅黃配色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除了“紅色崇拜”、“黃色崇拜”、“帝王之德”、“烈士鮮血”、“黃皮膚的中國人”這些浪漫的,極具民族特色的理由之外,把我們壓垮進紅黃配色海洋裡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單純到令人失望,那就是“行業路徑依賴”。

僅以橫幅製作這件小事,就能說明“行業路徑依賴”。

除了喪葬討薪之類不喜慶的場合,大事紅黃配,小事紅白配的色彩觀念深入人心。

於是紅色橫幅銷量高、庫存大、價格低,買方賣方都美滋滋,打算齊心協力掛出更多的紅色橫幅。

這時有人突然說,我想要一條彩虹色橫幅,不僅價格要翻倍,說不定廠家還得費功夫重新做個底色圖,對人對己都挺麻煩。

於是大家想了想,要什麼彩虹橫幅,還是紅黃配色最適合中國人。

●橫幅布

雖然紅色黃色很重要,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相當長時間裡,對國旗的顏色卻只有描述性標準。

為了讓紅黃配得更規範、更得體,1991年,我國執行了第一版《國旗顏色標準樣品》,2004年又出臺了《GB12983-2004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對化纖、絲綢、棉布三種質地上的國旗染色標準作出了清晰的行業要求。

●《GB 12983-2004 國旗顏色標準樣品》

參考資料:

1.孫秀如、林志定、荊其誠、林仲賢:《中國國旗顏色的優選色度及寬容度》,《心理學報》,1991年第3期。

2.陳瑾淵:《紅色崇拜與紅色禁忌——中國古代信仰體系中的紅色》,四川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3.唐金萍:《中國古代服飾中的黃色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

4.金鑒梅:《中國傳統印染技術特徵與應用研究》,北京服裝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5.任山:《中國傳統文化中以黃為尊思想的形成原因》,《藝術科技》,2017年第3期。

覺得文章很好,歡迎評論/轉發

更多深度好文,請點擊下方關注頭條號視知TV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