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進擊的西南地區,為何經濟增速引領全國?

前言:

三季度資料發佈後, 西藏、貴州的GDP增速引領全國, 西南板塊城市再度引起人們的熱議。

成都、重慶、貴陽、昆明, 為什麼他們的經濟增速突然名列前茅?是什麼在支撐?

本文來源於米筐投資(mikuangtouzi), 歡迎關注

突飛猛進的西南城市

隨著國家統計局發佈中國第三季度GDP增長6.8%後, 各省的三季度資料也陸續出爐。

▼三季度各省GDP及增速排名

其中, 廣東、江蘇GDP超過6萬億元, 仍是霸主級的存在。 而在增速上, 貴州、西藏、重慶增速均超過10%, 雲南、四川增速也都超過8%, 西南五省均進入前10名。

但在總量上, 西南五省拉開了差距。 四川全國第6經濟最強, 重慶排在第17位, 而雲南、貴州、西藏都排在了最後10名內。

其實, 早在2008年以後, 西南地區的省份就開始發力, 重慶連續4年排在全國GDP增速第一, 貴州也連續27個季度位於全國前三。

▼2008年以後西南各省經濟增速

▼2008年以後各城市增速

可以看到, 自2008年以來, 西南地區的經濟增速都超過10%, 直到2014年增速才“下滑”至8%。 重慶與四川率先發力, 但此後四川增速進入下降通道, 重慶則攀升至全國第一, 直到被西藏超越。

而在西南地區城市的比較上, 重慶>成都>昆明>貴州>拉薩, “西南雙子星”重慶、成都遠超過其他幾個城市。 重慶相當於一個省, 實力自然自不必說, 成都也被認為是新一線城市的有力競爭者。

此時的背景是, 資源型、國企為主的東北陷入轉型困境, 西北地方則“默默無聞”, 中部地區也在暗自較勁, 仿佛整個中國都成為北上廣深及一幫兄弟城市的天下。

不禁讓人好奇,

為何是西南地區能突飛猛進?支撐其高速發展的根源在哪?

西南地區在全國什麼位置?

有必要宏觀上認識下整個西南地區。

西南地區, 狹義包括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重慶直轄市等五個省(區、市), 是中國整體經濟實力較弱、地理地形最複雜、少數民族最多的地區。

▼西南地區的地理形式

地形對經濟是存在顯著影響的。 青藏高原、橫斷山脈、四川盆地、雲貴高原, 構成了西南地區的複雜地形, 因而地震多發、交通困難, 經濟發展大為受限。 而擁有唯一比較平坦的盆地的四川, 則成為人口最稠密 、交通最便捷 、經濟最發達的區域。

複雜的地形同樣影響了西南地區的人口規模。

▼2016全國各地區人口

同樣,相對平坦的四川人口最多,超過了8000萬,雲南、貴州、重慶都在三四千萬的規模,地形最複雜、環境最惡劣的西藏人口只有300多萬,僅是貴州人口的十分之一。

整個西南地區的人口不算少,在中國的地區分佈中排在第三位,僅次於人口最多、經濟最強的華東和人口次多、地形平坦的華中地區(河南、湖北、湖南)。

而從經濟地理上講,西部地區是明顯弱於東中部的。而若從七大區域的經濟實力劃分看,憑藉這近年來的高增速,西南地區則反超東北和西北地方,與華中、華南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

▼中國各地區經濟實力對比

注:資料為地區所含省份GDP相加得出

整體看,西南地區在全國都處於不上不下、中規中矩的位置,人口吸引力遠不如華南地區,經濟上除了四川和重慶能與其他經濟發達省份一較高下,貴州、雲南、西藏明顯較弱。

西南地區產業支撐

西南地區複雜地形,決定了農業產值不高。錯落的梯田、半山的開荒,都不適合規模化、機械化耕種,生產效率大幅降低。因此,整個西南地區的農業產值都比較低。

但複雜的地形的一個好處是,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也決定了西南地區主要的工業產業依然是資源型產業和加工製造業。

三大產業占比中,五省的第一產業占比都在逐年下降,重慶已經降到了個位數。貴州、雲南的占比15%左右,是相對較高的。

第二產業占比上,重慶44%則是最高的。重慶的裝備製造業強大,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占33.64%。此外,重慶的通信設備製造業迅速崛起,如今已是筆記型電腦全球第一生產基地、手機全球第二生產基地。

雖然資源型城市面臨下坡路,但貴州、西藏第二產業依然是資源驅動型。貴州省第一支柱產業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所占比重為22.82%,西藏則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23.17%。

五省的第三產業占比都高於第二產業。西南地區的服務業不輸於工業,源于發達的旅遊業,這也是複雜地形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四川的九寨溝、貴州的喀斯特地貌、雲南的蒼山洱海、玉龍雪山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西藏更是成為文青們的朝聖之地。

▼旅遊業總收入及占GDP比

2016年,四川的旅遊業總收入超過7700億元,居全國第四位。而貴州的總收入也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六。雲南和貴州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40%,分列全國第一、第二。

大資料造就新貴州

在傳統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西南地區也湧現出一批新興產業,極大提升了經濟活力。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貴州的大資料產業。

很多人提起貴州,印象中還是茅臺以及貧困。貴州屬於西部貧困地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貴州境內就有3個。而大資料一直是公眾心中高科技的“新貴”,卻在貴州生根落地,並迅速做到全國聞名,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原因,是特殊地形帶來的良好自然環境,從氣溫和能源來說,貴州都被認為是中國南方最適合建設資料中心的地方。資料中心電力成本占支出的50%-70%,而貴州氣候涼爽、電力資源豐富且電價便宜,成為發展大資料產業的天然優勢。

2014年,貴州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貴州省大資料產業推介會”,並沒有引起太多震動。但接下來的兩年,貴州在大資料領域一路狂奔,從最接地氣的資料中心、呼叫中心,到高大上的大資料交易中心、“雲上貴州”、大資料博覽會,直到全國首個國家級大資料綜合試驗區獲批。貴州已經從昔日工業時代的跟隨者,變成大資料時代的領跑者。

甚至,貴州的“十三五”規劃的戰略便是“大扶貧、大資料”。

2013年,馬雲曾預言大數據時代到來:“如果大家錯過了30年前廣東、浙江的投資機遇,今天一定不能錯過貴州。”3年後,貴州大資料資訊產業工商註冊企業已達1.7萬家,阿裡巴巴、富士康等200多家知名企業落戶。整個貴州省的伺服器規模達20余萬台,呼叫中心坐席已經達到10萬席。

大資料產業不只是伺服器的集中地那麼簡單,其對貴州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因為大資料,2015年貴州已成為全國大學生流入地全國第七位。越來越多的大資料人才正在湧入貴州,同時拉動了當地就業,培養了本土人才。在大資料企業聚集的貴陽和貴安新區,眾創園、孵化基地正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夢工廠”。

以大資料特色產業為突破口,2016年貴州GDP達11734億元,增速連續6年位居全國前三。貴州正在擺脫貧窮、落後的印象,套上更多的科技光環。

這一點,無疑是值得其他省份ZF學習的。

同樣,相對平坦的四川人口最多,超過了8000萬,雲南、貴州、重慶都在三四千萬的規模,地形最複雜、環境最惡劣的西藏人口只有300多萬,僅是貴州人口的十分之一。

整個西南地區的人口不算少,在中國的地區分佈中排在第三位,僅次於人口最多、經濟最強的華東和人口次多、地形平坦的華中地區(河南、湖北、湖南)。

而從經濟地理上講,西部地區是明顯弱於東中部的。而若從七大區域的經濟實力劃分看,憑藉這近年來的高增速,西南地區則反超東北和西北地方,與華中、華南地區的差距正在縮小。

▼中國各地區經濟實力對比

注:資料為地區所含省份GDP相加得出

整體看,西南地區在全國都處於不上不下、中規中矩的位置,人口吸引力遠不如華南地區,經濟上除了四川和重慶能與其他經濟發達省份一較高下,貴州、雲南、西藏明顯較弱。

西南地區產業支撐

西南地區複雜地形,決定了農業產值不高。錯落的梯田、半山的開荒,都不適合規模化、機械化耕種,生產效率大幅降低。因此,整個西南地區的農業產值都比較低。

但複雜的地形的一個好處是,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也決定了西南地區主要的工業產業依然是資源型產業和加工製造業。

三大產業占比中,五省的第一產業占比都在逐年下降,重慶已經降到了個位數。貴州、雲南的占比15%左右,是相對較高的。

第二產業占比上,重慶44%則是最高的。重慶的裝備製造業強大,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占33.64%。此外,重慶的通信設備製造業迅速崛起,如今已是筆記型電腦全球第一生產基地、手機全球第二生產基地。

雖然資源型城市面臨下坡路,但貴州、西藏第二產業依然是資源驅動型。貴州省第一支柱產業是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所占比重為22.82%,西藏則是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在工業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為23.17%。

五省的第三產業占比都高於第二產業。西南地區的服務業不輸於工業,源于發達的旅遊業,這也是複雜地形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四川的九寨溝、貴州的喀斯特地貌、雲南的蒼山洱海、玉龍雪山都是著名的旅遊勝地,西藏更是成為文青們的朝聖之地。

▼旅遊業總收入及占GDP比

2016年,四川的旅遊業總收入超過7700億元,居全國第四位。而貴州的總收入也超過5000億元,居全國第六。雲南和貴州的同比增速都超過了40%,分列全國第一、第二。

大資料造就新貴州

在傳統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西南地區也湧現出一批新興產業,極大提升了經濟活力。最明顯的例子便是貴州的大資料產業。

很多人提起貴州,印象中還是茅臺以及貧困。貴州屬於西部貧困地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中,貴州境內就有3個。而大資料一直是公眾心中高科技的“新貴”,卻在貴州生根落地,並迅速做到全國聞名,顛覆了人們的刻板印象。

最重要的原因,是特殊地形帶來的良好自然環境,從氣溫和能源來說,貴州都被認為是中國南方最適合建設資料中心的地方。資料中心電力成本占支出的50%-70%,而貴州氣候涼爽、電力資源豐富且電價便宜,成為發展大資料產業的天然優勢。

2014年,貴州在北京舉辦了一場“貴州省大資料產業推介會”,並沒有引起太多震動。但接下來的兩年,貴州在大資料領域一路狂奔,從最接地氣的資料中心、呼叫中心,到高大上的大資料交易中心、“雲上貴州”、大資料博覽會,直到全國首個國家級大資料綜合試驗區獲批。貴州已經從昔日工業時代的跟隨者,變成大資料時代的領跑者。

甚至,貴州的“十三五”規劃的戰略便是“大扶貧、大資料”。

2013年,馬雲曾預言大數據時代到來:“如果大家錯過了30年前廣東、浙江的投資機遇,今天一定不能錯過貴州。”3年後,貴州大資料資訊產業工商註冊企業已達1.7萬家,阿裡巴巴、富士康等200多家知名企業落戶。整個貴州省的伺服器規模達20余萬台,呼叫中心坐席已經達到10萬席。

大資料產業不只是伺服器的集中地那麼簡單,其對貴州的提升是全方位的。

因為大資料,2015年貴州已成為全國大學生流入地全國第七位。越來越多的大資料人才正在湧入貴州,同時拉動了當地就業,培養了本土人才。在大資料企業聚集的貴陽和貴安新區,眾創園、孵化基地正成為創新創業者的“夢工廠”。

以大資料特色產業為突破口,2016年貴州GDP達11734億元,增速連續6年位居全國前三。貴州正在擺脫貧窮、落後的印象,套上更多的科技光環。

這一點,無疑是值得其他省份ZF學習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