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貝達、恒瑞勝券在握,靶向抗腫瘤藥“淘金潮”將盡?!

作者:陳廣晶

全文2680字, 5分鐘讀懂我國抗腫瘤藥研發新風向

國內靶向抗腫瘤藥研發急劇升溫, 業內人士提醒不可盲目跟風。

2016年1月至今, 國家食藥監管總局藥品審評中心(簡稱CDE)陸續發佈23批擬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目錄, 健識君梳理發現, 共計263個產品確認已納入“綠色通道”, 有26個產品為靶向抗腫瘤藥物。 其中, 本土企業和記黃埔醫藥的呋喹替尼膠囊及其原料藥已經完成了臨床三期試驗;恒瑞醫藥的馬來酸吡咯替尼、正大天晴的鹽酸安羅替尼膠囊也開展了臨床三期。 (詳情見文後附表)

進入“綠色通道”後,

審評審批速度有多快?從CDE公開資料可以看到, 齊魯製藥的吉非替尼片2014年1月提出申請, 2016年10月納入“擬納入優先審評審批”名單, 2016年12月23日已經獲得國家食藥監管總局批准上市。 業內人士推測, 未來3到5年我國靶向抗腫瘤藥市場將迎來白熱化競爭。

分析人士認為, 和記黃埔、恒瑞醫藥、正大天晴等早期佈局企業或可搶佔先機, 但目前還在研發中的靶向抗腫瘤藥市場前景堪憂, 研發者不可盲目跟風。

增速較快

千億級市場等待開發

靶向藥有“生物導彈”之稱, 進入人體內會特異性地選擇與癌位點相結合, 從而發生作用, 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 而不損傷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與傳統抗腫瘤藥物“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同, 靶向藥物針對性更強,

危害更小, 在發達國家已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流藥物。

據中商情報網統計, 2015年靶向抗癌藥物中, 大分子單抗藥物占60%市場份額, 小分子藥物(以替尼類為主)佔據40%的市場。 2015年靶向抗腫瘤藥總市場規模超過500億美元, 折合人民幣超3000億元。

相比單抗類抗腫瘤藥, 在我國替尼類藥物銷售情況更好, 且保持了較好的增長勢頭。 米內網公佈的資料顯示, 2016年替尼類藥物在國內公立醫療終端(包括城市公立醫院、縣級公立醫院、城市社區中心、鄉鎮衛生院)銷售額達為66.3億元, 同比增長15.59%。

以貝達藥業的埃克替尼為例。 這一品種是我國上市的首個本土1類替尼類藥物, 2011年獲CFDA批准。 根據貝達藥業2016年財報:埃克替尼的銷售額, 2015年為9.15億元, 2016年達到10.34億元。

同為貝達藥業主打產品的吉非替尼、厄洛替尼, 也有較好的成績。

集中上市

抗腫瘤藥市場將進入白熱化競爭

此前, 我國上市靶向抗腫瘤產品較少。 結合CFDA公開資料和盛諾一家的統計, 目前全球上市的靶向抗腫瘤藥有70多個品種, 而截至目前, 在我國上市的只有25個品種。

不過這一局面即將改變。

巨大的利益空間和政策利好, 吸引了大量資本介入新藥研發, 特別是靶向抗腫瘤藥的研發。 目前, 我國已出現靶向抗腫瘤藥紮堆研發現象。

除了“綠色通道”中的26個靶向抗腫瘤藥外, 還有大批新藥、仿製藥在排隊等待審評審批。 查閱CDE受理品種目錄, 2017年僅替尼類藥物的受理號就有94個。

同時, 申報品種和靶點集中的情況也較為突出。 從盛諾一家公佈的已上市靶向抗腫瘤藥看, 至少有16種用來治療肺癌, 11種用來治療腎癌;靶點集中在EGFR(HER1/ERBB1)、KIT、VEGF等。 日前, 米內網也公佈了國內企業較為 “熱衷”仿製的15個替尼類藥物, 一共涉及了257個受理號, 僅伊馬替尼仿製藥的受理號就有51個。

品種有交叉——健識君注

分析人士指出, 目前靶向抗腫瘤藥研發品種、靶點過於集中, 未來上市產品同質化程度將更高。 重複、紮堆研發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 但最後收益可能並不理想。 而同時很多疾病還缺少好的治療藥物。 投資人和研發者還是應該看得更遠。

尷尬不斷

企業呼喚商業保險買單

靶向抗腫瘤藥投入大、研發時間長,但成功率低,因而研製成功後售價也相對更高。售價高導致可及性差,企業花費鉅資研發的產品賣不出去,很尷尬,而“二次議價”則讓企業進退兩難更尷尬。

2016年5月,首批國家藥品談判結果公佈,吉非替尼、國產埃克替尼價格大幅降低。其中,埃克替尼治療的月均費用由1.2萬元降至5500元。同樣治療肺癌的吉非替尼,從原來的月均1.5萬元,降至月均7000元。

今年7月,國家人社部又公佈了36個談判成功的藥品目錄,包括5個替尼類藥物和3個單抗類靶向抗腫瘤藥。其中,厄洛替尼片降幅最大達到65%,醫保支付價為195元(150mg/片)、142.97元(100mg/片),月均費用在4000元至6000元。

看似進醫保就解決了銷量問題。但對企業而言,進醫保是一回事,進醫院又是另一回事。很多藥企都對公立醫院“二次議價”非常不滿。康弘藥業副總裁殷勁群分析說,醫保談判降價,企業還可以通過市場預估做出合理判斷,而醫療機構的“二次議價”甚至“三次議價”,完全超出了企業預估,不符合市場規律。企業不接受就進不了醫院,接受就要虧損,實在尷尬。

面對即將集中上市的靶向抗腫瘤藥物,如果都將其納入醫保,企業還要面對醫保談判,甚至醫療機構的議價,而且醫保基金負擔也有過重之虞;如果不納入醫保,大部分患者無法承受過高的醫療費用,藥還是賣不出去。

基於以上認識,中國藥促會會長宋瑞霖和企業代表都提出要加快發展商業保險,讓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發揮不同的作用。一個保基本,一個提供更高水準、更個性化的服務。這樣既能給社保節省更大的空間,提高昂貴靶向腫瘤藥等新藥的可及性,也能解決企業發展的問題。(詳見>>《兩部長解讀中國新藥創制新政!天士力、康弘、亞盛……現場提意見》)

投入收益有差距

靶向抗腫瘤藥或遭免疫療法衝擊

免疫療法或對靶向抗腫瘤藥形成極大威脅。

正當靶向抗腫瘤藥蓬勃發展之際,腫瘤治療的免疫療法和細胞療法也在發達國家悄然興起。

據環球科學報導,今年8月,FDA已批准諾華的CAR-T療法Kymriah上市,用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一次治療的定價為47.5萬美元。而適用範圍更廣的異體CAR-T治療,其研發工作也在不斷推進。

細胞療法海外落地,免疫療法“兵臨城下”。11月2日,CDE受理了百時美施貴寶的PD-1單抗Opdivo的在華上市申請,該產品或將成為國內第一個免疫治療藥物。

國內業內人士認為,與目前靶向抗腫瘤藥花費鉅資,但只能延長患者幾個月的生命相比,新療法優勢更加明顯。天士力控股集團副總裁孫鶴則公開表示:“現在生物藥研發主要集中在抗癌藥上,但免疫治療和細胞治療發展速度這麼快,未來可能解決70%到80%的腫瘤患者。等3到5年後,在研的靶向抗腫瘤藥才能上市,到時候新的療法可能已經上市,這些在研的品種,新藥也好,仿製藥也好,前景在哪裡?”

科技高速發展已成為懸在靶向抗腫瘤藥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靶向抗腫瘤藥投入大、研發時間長,但成功率低,因而研製成功後售價也相對更高。售價高導致可及性差,企業花費鉅資研發的產品賣不出去,很尷尬,而“二次議價”則讓企業進退兩難更尷尬。

2016年5月,首批國家藥品談判結果公佈,吉非替尼、國產埃克替尼價格大幅降低。其中,埃克替尼治療的月均費用由1.2萬元降至5500元。同樣治療肺癌的吉非替尼,從原來的月均1.5萬元,降至月均7000元。

今年7月,國家人社部又公佈了36個談判成功的藥品目錄,包括5個替尼類藥物和3個單抗類靶向抗腫瘤藥。其中,厄洛替尼片降幅最大達到65%,醫保支付價為195元(150mg/片)、142.97元(100mg/片),月均費用在4000元至6000元。

看似進醫保就解決了銷量問題。但對企業而言,進醫保是一回事,進醫院又是另一回事。很多藥企都對公立醫院“二次議價”非常不滿。康弘藥業副總裁殷勁群分析說,醫保談判降價,企業還可以通過市場預估做出合理判斷,而醫療機構的“二次議價”甚至“三次議價”,完全超出了企業預估,不符合市場規律。企業不接受就進不了醫院,接受就要虧損,實在尷尬。

面對即將集中上市的靶向抗腫瘤藥物,如果都將其納入醫保,企業還要面對醫保談判,甚至醫療機構的議價,而且醫保基金負擔也有過重之虞;如果不納入醫保,大部分患者無法承受過高的醫療費用,藥還是賣不出去。

基於以上認識,中國藥促會會長宋瑞霖和企業代表都提出要加快發展商業保險,讓社會醫療保險和商業醫療保險發揮不同的作用。一個保基本,一個提供更高水準、更個性化的服務。這樣既能給社保節省更大的空間,提高昂貴靶向腫瘤藥等新藥的可及性,也能解決企業發展的問題。(詳見>>《兩部長解讀中國新藥創制新政!天士力、康弘、亞盛……現場提意見》)

投入收益有差距

靶向抗腫瘤藥或遭免疫療法衝擊

免疫療法或對靶向抗腫瘤藥形成極大威脅。

正當靶向抗腫瘤藥蓬勃發展之際,腫瘤治療的免疫療法和細胞療法也在發達國家悄然興起。

據環球科學報導,今年8月,FDA已批准諾華的CAR-T療法Kymriah上市,用於治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一次治療的定價為47.5萬美元。而適用範圍更廣的異體CAR-T治療,其研發工作也在不斷推進。

細胞療法海外落地,免疫療法“兵臨城下”。11月2日,CDE受理了百時美施貴寶的PD-1單抗Opdivo的在華上市申請,該產品或將成為國內第一個免疫治療藥物。

國內業內人士認為,與目前靶向抗腫瘤藥花費鉅資,但只能延長患者幾個月的生命相比,新療法優勢更加明顯。天士力控股集團副總裁孫鶴則公開表示:“現在生物藥研發主要集中在抗癌藥上,但免疫治療和細胞治療發展速度這麼快,未來可能解決70%到80%的腫瘤患者。等3到5年後,在研的靶向抗腫瘤藥才能上市,到時候新的療法可能已經上市,這些在研的品種,新藥也好,仿製藥也好,前景在哪裡?”

科技高速發展已成為懸在靶向抗腫瘤藥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