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他才是真正的道教創始人!為何太上老君在天庭取代了他的位置?

(蝸牛看西遊第1429期)

文/牽著蝸牛散步

愛看西遊的人都知道, 《西遊記》也是有媽咪的, 那就是《大唐西域記》, 它記載了玄奘法師十九年的“偷渡史”。

不過, 這本由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古文, 相信沒喝過幾瓶墨水、沒挨過幾下戒尺的人很難看得懂。

《西遊記》最偉大的貢獻, 就是用通俗易懂的市井語言, 把取經壯舉編成了精彩絕倫的故事。 (其實也是形勢所迫, 如果說書人在茶館念古文, 相信百分這九十的人要跑光。 就像今天蝸牛給大家一本正經講論文, 相信百分之兩百的人要取關。 )

既然脫胎於真實歷史事件, 書中必然有很多真實人名。 比如李世民同志、魏征同志、王莽老流氓……還有佛道一些著名領導人。

但是, 小說畢竟是小說, 而且《西遊記》還是一本神話小說, 所以, 很多人物故事與歷史事件對不上號, 甚至出現張冠李戴的情況。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 就是太上老君這個角色。

在《西遊記》中, 太上老君是個打鐵匠兼藥劑師, 他不僅打造了孫悟空的金箍棒、豬八戒的九齒釘鈀, 還有金剛琢、芭蕉扇等高科技武器, 更利用八卦爐這個大傢伙, 研製出了“九轉大還丹”等高級補品。

在原著中, 也記載了道教廣為流傳的“老子化胡為佛”的故事——

太上老君創辦道教後, 感覺生活很枯燥, “世界那麼大, 我想去看看”, 於是騎著青牛, 帶著金剛琢, 出函關, 過西域, 到天竺, 沿途旅遊。 看到當地胡人愚昧不開化, 便收他們為弟子, 從而創立了佛教。

也就是說, 太上老君(老子)不僅是道教創始人, 甚至還有可能是佛教創始人。

歷史上, 這一說法當然遭到佛教的猛烈抨擊, 好幾次佛道之間發生衝突, 導火索都是“老子化胡”。

雙方都稱自己是對方老子(佛教也講了一個釋迦牟尼創立道教的故事), 一言不合就幹起架來。

其實, 真正懂道教的人才知道, 老子既不是道教創始人, 也不是佛教創始人, 只是道家說學的創始人。

也就是說, 道家和道教根本不是一回事!

老子原名李耳,

據說剛出生時滿臉皺紋, 所以也稱老子, 他最偉大的著作便是《道德經》。

對年輕一代的朋友來說, 對《道德經》的認識, 可能僅僅停留在能背兩句“道可道, 非常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的層次, 拿出來裝裝逼可以, 至於什麼意思, 根本說不清。

但在國外, 《道德經》卻是大大有名。 在世界文化名著中, 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 其次就是《道德經》。

我們經常拿來罵人的“老子”, 卻被外國人譽為東方三大聖人之一, 美國《紐約時報》評他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求道, 所以便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說法, 這代表是對老子的尊敬, 而不是今天屌絲們用來得瑟的豪言壯語。

《道德經》宣揚的是一種天地人和的樸素哲學思想,

老子更像一名大學教授, 而不是一個宗教老大。 他有不少學生, 最出名的是莊子, 他們的後人形成一個學派, 叫老莊學派, 專門研究傳播老子和莊子的學術理念。

老子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 而道教真正形成, 卻是在東漢未年。

因此, 從時間上看, 老子也不是道教創始人。

首先以老子學說創立教派的, 有兩位, 一位是建立“太平道”的張角, 一位是建立五斗米教的張陵。

張角一方面宣揚《太平經》(基本是老莊學說觀點)的思想, 幫助群眾解決心理問題;一方面治病救人, 幫助群眾解決身理問題, 很快便聚焦了一大批信徒。

張角對信徒以“方”為單位, 進行科學管理, 大方有信徒一萬余人, 小方也有六七千人, 每方立部帥統領。 大小方共有36個。這就是“太平道”的雛形,也是道教的雛形。

擁有龐大信徒和嚴密組織、嚴格規章、指導思想,這已經不再是老莊派單純的道家活動了,而是一種宗教。“太平道”的建立,標誌著道家從單打獨鬥發展到有規模、有組織、有制度的集團活動。

與後世的道教只修仙、煉丹不同,“太平道”還進行軍事訓練,張角也不是自稱天師、真人,而是自封“天公將軍”,其弟張寶叫“地公將軍”,弟張梁叫“人公將軍”。“太平道”最終目的不是白日飛升、羽化成仙,而是推翻統治階級,建立“黃天泰平”的新世界。

可惜,由於叛徒告密,張角的起義很快失敗了,張角和他的“太平道”都倒在了血泊中。

正因為“太平道”的政治背景,所以道教一般不提張角為創始人,而提同一時期的張陵為創始人。

張陵也不是普通人物,是一個典型的官N代。他前祖是漢高祖的謀臣張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講的就是這位仁兄。

作為高官後代,張陵同志也不差。他26歲就幹到了巴郡江州令,相當於現在縣級市的市長。

26歲的市長,按說官也不小了,但張陵卻覺得沒意思,認為當官“無益於年命”,意思是無助于長生。那是肯定的了,當了官,就有應酬,每天胡吃海喝的,不是把別人的肚子搞大,就是把自己的肚子搞大,還不到老年,就有“三高”,想長生?不短命就不錯了!

所以,26歲的張市長毫不猶豫地掛印而去,隱居在洛陽北邙山鄉下修個草棚,天天練氣功、煉仙丹。90歲的時候,他帶著弟子重回了巴蜀,一方面替群眾治病,一方面講經授課。由於他的威望太高了,再加上90歲的人30歲的心臟,所以很多人慕名而來,哭著喊著要給他當徒弟。

隨著信徒越來越多,他便要求凡入道者必須出信米五鬥(漢時一鬥等於現在二升),“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所以,張陵的道教又稱為“五斗米教”。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五斗米道是張修所創。太平道起義是在中平元年二月,同年七月,漢中張修領導五斗米道起義回應。後來張修被張道陵的孫子張魯所殺。)

與“太平道”不同,張陵的道教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皇帝最喜歡的就是長生了)。順帝漢安元年(西元142年)五月一日,皇帝授以三天正法,尊109歲的張陵為“天師”。所以,他創立的道教又稱為“天師道”。

張陵最後以123歲白日飛升,也算是高夀了(他的繼任者還有活得更長的)。他死後,道教的人尊稱他為道教教主,並將把他的名字改為張道陵。

張道陵一手創立了道教,但在《西遊記》中,他只是個醬油哥角色,幾次出現,都是路人甲,一般不會引起別人注意。

比如,原著第四回,孫悟空嫌弼馬溫官小,反下天庭去了,張天師(張道陵)引禦馬監監丞、監副在丹墀下向玉帝告狀,玉帝大怒,當即決定派兵剿滅妖猴。

再比如,在原著第五十一回,孫悟空遇到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一個金剛圈便把金箍棒套走了,孫悟空上天搬救兵,一進南天門,就見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丘弘濟四天師散步。張道陵攔住他問:“大聖如何到此?”結果被孫悟空嬉耍了一番。

總之,在原著中,張陵陵好像是一個沒事幹的保安一樣,要麼在巡遊,要麼在找人搭話,與太上老君的風光,那是不能比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太上老君名氣比張道陵要大得多,資格要老得多,粉絲要多得多,說太上老君是道教老祖宗,更能顯得道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甚至還有人覺得老子資格不夠,因此把開天闢地的盤古尊稱為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把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封為道教始祖,而太上老君,只排到第三把手。至於張道陵,由於宣傳得少,道教之外的人知道的就更少了。

這種撐場面的方法也是中國人的習慣,就連請個客,也得找德高望重的人來紮場子,更不要說開公司、做工程,不找個有背景的大人物壓陣,心裡總不踏實,老覺得別人不信任自己。

既然太上老君是道派重要人物,為何與佛派的觀音打得火熱?前往“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第163期《與觀音菩薩關係最親密的人,竟然不是如來而是天庭的他?》

大小方共有36個。這就是“太平道”的雛形,也是道教的雛形。

擁有龐大信徒和嚴密組織、嚴格規章、指導思想,這已經不再是老莊派單純的道家活動了,而是一種宗教。“太平道”的建立,標誌著道家從單打獨鬥發展到有規模、有組織、有制度的集團活動。

與後世的道教只修仙、煉丹不同,“太平道”還進行軍事訓練,張角也不是自稱天師、真人,而是自封“天公將軍”,其弟張寶叫“地公將軍”,弟張梁叫“人公將軍”。“太平道”最終目的不是白日飛升、羽化成仙,而是推翻統治階級,建立“黃天泰平”的新世界。

可惜,由於叛徒告密,張角的起義很快失敗了,張角和他的“太平道”都倒在了血泊中。

正因為“太平道”的政治背景,所以道教一般不提張角為創始人,而提同一時期的張陵為創始人。

張陵也不是普通人物,是一個典型的官N代。他前祖是漢高祖的謀臣張良,“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講的就是這位仁兄。

作為高官後代,張陵同志也不差。他26歲就幹到了巴郡江州令,相當於現在縣級市的市長。

26歲的市長,按說官也不小了,但張陵卻覺得沒意思,認為當官“無益於年命”,意思是無助于長生。那是肯定的了,當了官,就有應酬,每天胡吃海喝的,不是把別人的肚子搞大,就是把自己的肚子搞大,還不到老年,就有“三高”,想長生?不短命就不錯了!

所以,26歲的張市長毫不猶豫地掛印而去,隱居在洛陽北邙山鄉下修個草棚,天天練氣功、煉仙丹。90歲的時候,他帶著弟子重回了巴蜀,一方面替群眾治病,一方面講經授課。由於他的威望太高了,再加上90歲的人30歲的心臟,所以很多人慕名而來,哭著喊著要給他當徒弟。

隨著信徒越來越多,他便要求凡入道者必須出信米五鬥(漢時一鬥等於現在二升),“付天倉”以備饑荒和作“義舍”之用。所以,張陵的道教又稱為“五斗米教”。

(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五斗米道是張修所創。太平道起義是在中平元年二月,同年七月,漢中張修領導五斗米道起義回應。後來張修被張道陵的孫子張魯所殺。)

與“太平道”不同,張陵的道教受到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皇帝最喜歡的就是長生了)。順帝漢安元年(西元142年)五月一日,皇帝授以三天正法,尊109歲的張陵為“天師”。所以,他創立的道教又稱為“天師道”。

張陵最後以123歲白日飛升,也算是高夀了(他的繼任者還有活得更長的)。他死後,道教的人尊稱他為道教教主,並將把他的名字改為張道陵。

張道陵一手創立了道教,但在《西遊記》中,他只是個醬油哥角色,幾次出現,都是路人甲,一般不會引起別人注意。

比如,原著第四回,孫悟空嫌弼馬溫官小,反下天庭去了,張天師(張道陵)引禦馬監監丞、監副在丹墀下向玉帝告狀,玉帝大怒,當即決定派兵剿滅妖猴。

再比如,在原著第五十一回,孫悟空遇到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精,一個金剛圈便把金箍棒套走了,孫悟空上天搬救兵,一進南天門,就見張道陵、葛仙翁、許旌陽、丘弘濟四天師散步。張道陵攔住他問:“大聖如何到此?”結果被孫悟空嬉耍了一番。

總之,在原著中,張陵陵好像是一個沒事幹的保安一樣,要麼在巡遊,要麼在找人搭話,與太上老君的風光,那是不能比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太上老君名氣比張道陵要大得多,資格要老得多,粉絲要多得多,說太上老君是道教老祖宗,更能顯得道教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甚至還有人覺得老子資格不夠,因此把開天闢地的盤古尊稱為道教第一大神元始天尊,把我們的祖先軒轅黃帝封為道教始祖,而太上老君,只排到第三把手。至於張道陵,由於宣傳得少,道教之外的人知道的就更少了。

這種撐場面的方法也是中國人的習慣,就連請個客,也得找德高望重的人來紮場子,更不要說開公司、做工程,不找個有背景的大人物壓陣,心裡總不踏實,老覺得別人不信任自己。

既然太上老君是道派重要人物,為何與佛派的觀音打得火熱?前往“蝸牛看西遊”公號,可看到第163期《與觀音菩薩關係最親密的人,竟然不是如來而是天庭的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