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懂了老子的孤獨,再看道德經,從另一個側面解讀道德經

“聖人之道, 為而不爭。 ”

這是《道德經》的最後一句。

《道德經》艱澀, 它是中國最高的高山, 老子或許是所有哲學家中最高夀的, 思想也最透徹、孤絕、高深。

《道德經》又是直白的, 句句都是警句, 全篇八十一章, 如同八十一扇門, 從哪一扇推入, 都可見一番天地。

一、看懂了老子的孤獨, 再看道德經

在魯迅的《故事新編》裡, 《道德經》是老子出關時敷衍關官所寫的講義, 成書不過一天半, 因為是講義, 不免有些翻來覆去的車軲轆話。

魯迅雖是調侃, 不過傳說亦不太可信:關官在城頭遠遠望見一股紫氣, 知道聖人要來, 而剛好他又博學多識, 問道於老子, 老子便寫了道德經交給他。

魯迅是懂聖人的孤寒的, 哪裡遇得上這麼多知音?乾脆把關官寫做俗人一個, 讓聖人繼續孤獨。

於是在想像中, 老子一邊寫, 一邊笑:你讀不懂, 我也不要你讀懂, 我只寫給懂的人看。

老子隨手揮筆五千言,

意義都在言外, 就讓後人在語言的迷宮裡悟吧。 讀道德經若太執著於語言, 是只見樹葉而忽略了森林。

二、不爭, 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老子一向的主張是:退、守、弱、柔。 保全了自己, 於是立足不敗之地。

古代亂世多暴君暴民, 暴君殺暴民, 暴民殺暴君, 你來我往,

整個時代都受罪。 這可說是老子思想產生的原因之一。

再回過頭來看“為而不爭”, 其實包含了一種策略, 因此後世也有軍事家把它當做兵家的韜略來看, 不爭無用之爭, 乃至以弱勝強。

當年紅軍打遊擊戰的十六字, “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 不能不說是得益于《道德經》的靈感。

三、將自己放低, 才能與世無爭

單純把道德經當做兵家韜略是狹隘的, 何況兵家勝敗之事, 如何不是爭?

“為而不爭”的前半句是“聖人之道”, 如何“為”, 關乎為人處世之道。

孔子曾就此問道於老子, 老子說“水利萬物而不爭”, 孔子聞言悟道:“眾人處上, 水獨處下;眾人處易, 水獨處險;眾人處潔, 水獨處穢。 所處盡人之所惡, 夫誰與之爭乎?”

姿態低到塵埃裡, 故能與世無爭。 但同時, 它又無所不利, 潤澤萬物。

孔子有句類似的話是“矜而不爭”, 骨子裡的矜是氣節, 流露於外只能是驕。 君子內心高潔, 但姿態是謙下的。

四、說話太容易的時代, 閉嘴是門學問

不爭, 是老子心中的烏托邦, 他要人們無知無欲, 老死不相往來。

這是老子理想化的一面, 因為他身處亂世, 深知人性之惡。

“不爭”在《道德經》裡出現頻繁, 偶爾也做“不諍”, 這或許代表老子對人們最表淺的要求, 即語言上的不爭執、不爭辯。

論語也常見類似的句子, 如《裡仁》:“君子欲訥于言而敏於行”。 《學而》:君子“敏于事而慎於言。 ”

不管是聖人還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養,巧言令色的人向來為孔子所不齒,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說真話的人,而真話往往不好聽,所以更要慎言。

這個時代,謠言是流傳最快的,炒作是最受關注的,謾駡、討伐、煽情……或許每個時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說話尤其容易的當下,閉嘴是門學問。

五、不爭,是因為對萬物心懷悲憫

老子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的宇宙觀,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聖人、看大盜、看雞、看犬,從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準確。

不爭,是因為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萬物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和諧整體。泰山上的一顆石頭,跟長白山上的一棵松樹是息息相關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每一個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為背景,同時也與其他生命同體共悲。

一般書生之見、市儈之見,覺得他消極、悲觀、厭世;實用主義者,來學習如何取巧、詭辯;走馬觀花的人,只取得一點他的空想與反叛……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情書。

但延續兩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獨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者,故未標明作者。我們轉載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

不管是聖人還是君子,管好自己的嘴是基本修養,巧言令色的人向來為孔子所不齒,最重要的是——君子是要說真話的人,而真話往往不好聽,所以更要慎言。

這個時代,謠言是流傳最快的,炒作是最受關注的,謾駡、討伐、煽情……或許每個時代都是如此,只是在說話尤其容易的當下,閉嘴是門學問。

五、不爭,是因為對萬物心懷悲憫

老子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的宇宙觀,即“道”。

他看君、看民、看聖人、看大盜、看雞、看犬,從宇宙的角度看,因而更深刻、準確。

不爭,是因為世間萬物,息息相關。萬物相互關聯,構成一個和諧整體。泰山上的一顆石頭,跟長白山上的一棵松樹是息息相關的,一損俱損,一榮俱榮。每一個生命都以其他一切生命為背景,同時也與其他生命同體共悲。

一般書生之見、市儈之見,覺得他消極、悲觀、厭世;實用主義者,來學習如何取巧、詭辯;走馬觀花的人,只取得一點他的空想與反叛……

有人說,《道德經》是老子寫給後世的情書。

但延續兩千多年,老子依然最是孤獨的人。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網路,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經檢索無法確定原創者,故未標明作者。我們轉載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繫小編更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