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第一次寫學術論文無從下手怎麼辦?

第一次寫文章感覺無從下手, 是很常見的情況。 其實每次寫新論文, 都可能會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 希望這能讓你好受一些。

雖然問題問的是怎麼寫, 但其實要解決問題, 卻需要從“閱讀“開始。 一個人的寫作風格和品味, 是閱讀塑造的。 你每天讀地攤文學, 那麼你就是陰謀論的專家。 你每天習讀凱恩斯的文章, 那麼你的寫作功底可能會得到他老人家的真傳。 你每天看福柯的文章, 總免不了沾染他晦澀的毛病。 請允許我打一個略為粗鄙的比方。 其實寫論文, 如同我們每天的拉屎。 肚子裡有貨, 出來得才爽。 無從下手?可能是肚子裡沒有貨。 怎樣有貨?要好好吃。

閱讀貴在精, 在慢。 細嚼慢嚥, 才是正道。 現在有不少速食式的"技巧"和軟體的資料採擷, 如果只想略做瞭解, 那麼沒有問題。 但是想要昇華理論內功, 寫出扎實的好文章, 那麼細細品讀是難以被替代的。

如果你做不到細嚼慢嚥, 那麼就容易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 就會”拉稀“, 你寫出來的論文自然如爛泥一般, 揉不成一塊。 自己看得歡喜, 在行家眼中, 卻顯得殘破不堪。

其次, 如何做到“消化良好”呢?多做活躍閱讀, 少做被動消費, 積極地與論文進行對話。 如果看到一篇段落非常有意思, 趕緊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並且記錄下來。 如果對某些觀點這篇存疑, 也趕緊記錄下你的疑惑, 並且思考一下:(1)作者如果再多做哪一步, 你就信了; (2)我可以設計一個怎樣的研究, 來證明對方是錯誤的。 一段高品質的短評, 在未來寫論文的時候, 是可以直接複製進稿子裡, 略加修改就可以用的素材。 這樣一篇論文“聊天”下來, 你可以積累不少經過了積極思考的短評了。

這些閱讀筆記, 是你的專有知識庫, 決定了你內化這篇論文內容的程度, 也影響著你自己論文的高度和深度。 訓練自己把一個觀點寫透當你的閱讀量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 就需要進行更深入的寫作。 比如你已經搜集了你的課題的一個側面的四五篇相關文章, 這時候一個很好的練習就是:試著用一兩頁紙或不到的空間, 根據這些文章, 只做一個論點, 但做扎實。 我自己受益於這個訓練。 在輔導自己學生的時候也使用這個方法, 收到良好的效果。

這裡用社會學經典的DiMaggio and Powell (1983)來做個簡單示範。 原文如下(p.148): We ask, instead, why there is such startling homogeneity of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practices; and we seek to explain homogeneity, not vari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ir life cycle, organizational fields display considerable diversity in approach and form. Once a field becomes well established, however, there is an inexorable push towards homogenization.

Coser, Kadushin, and Powell (1982) describe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college textbook publishing from a period of initial diversity to the current hegemony of only two models, the large bureaucratic generalist and the small specialist. Rothman (1980) describes the winnowing of several competing models of legal education into two dominant approaches. Starr (1980) provides evidence of mimicr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field; Tyack (1974) and Katz (1975) show a similar process in public schools; Barnouw (1966-68)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dominant forms in the radio industry; and DiMaggio (1981) depicts the emergence of dominant organizational models for the provision of high culture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不要光想, 現在就去寫!想得清楚, 一般寫得明朗。 寫作, 是為了更主動地思考。 思考, 是個過程;寫作亦然。 沒有人一下筆就成經典, 現在一篇文章經歷了上百稿的修改已經不稀奇了。 一篇經典的文字, 每個字, 每個語序, 都有可能是反復推敲和博弈的結果, 再也不能優化了。 有種尷尬叫, 是點子想得很美, 寫出來很渣。 殘酷的現實是, 第一稿永遠很差。 但令人欣慰的是,

千百次錘煉後的文字, 真的會越來越好。 不要填充, 要精簡不少人寫論文怕字數不夠, 拼命去湊, 其實南轅北轍, 說明已經走上了錯誤的道路。 一篇好的文字, 往往是“實在不能再精簡了”。 一位社會學的泰斗老師非常自豪地提到自己的一份投稿, 一輪就直接通過了。 我們問他秘訣的時候, 他說:“我原來的文章就還不錯, 但是我決定把它縮減一半, 只留下最濃縮最精華的部分。 ”

好多論文查重系統檢測是不專業的, 建議同學們可以去Paperfree進行論文檢測, 準確率也是可以保證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