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國家財政只夠三個月支出,明朝如何把自己作成這麼窮的?

一個國家國庫的存銀, 只夠應付政府三個月的財政支出, 這件事就真實地發生在了明朝隆慶元年。 當時明朝政府的寅吃卯糧, 令人不由想起今天已接近破產的希臘等國。 但與今天的希臘不同, 當時的明朝可是世界上最發達繁榮的經濟體, 為何也會發生這樣嚴重的財政危機?

有觀點認為, 明朝的滅亡與其深重的財政危機有關。 而明朝的財政危機由來已久, 早在立國之時, 朱元璋吸取唐朝因地方勢力過大而滅亡的教訓, 於是採取了消極的財政政策。 在消極的財政政策之下, 不僅農業稅率極低,

商業稅率更低, 如此就從財政上使地方政府無法坐大並威脅中央。

朱元璋

據相關統計, 明初的農業稅率為3.16%, 明末的農業稅率更是低至1.97%。 另據1585年的《順德縣誌》記載, 佃農通常每畝土地向地主繳納0.9石稻米, 基本稅負大約為每畝0.03石, 而且這0.03石還是地主與佃農五五分,

這樣算起來佃農要繳納的稅額也僅占農作物總收成的1/60。

除了佃農繳納的稅額較低, 那些擁有少於30畝田地, 且家裡有不多於兩個成年男子的小地主, 他們的稅負通常不足其總收成的5%。 而那些擁有300畝以上良田, 且家裡有五六個成年男子的中等地主, 他們支付的稅額通常不足其總收成的10%。

明朝時的元寶

除了稅率較低, 明朝稅收的基數也非常有限, 這要“歸功”於朱元璋採取的定額稅收制度。 1385年朱元璋命令將各省和各府一年的稅收之數刻在石板上, 並樹立於廳堂內。 1393年明朝稅收達到了3227萬8900石, 朱元璋對此很滿意, 因此宣佈北方各省新墾田地永不起科。

於是一個怪像就在明朝發生了, 從明初到明朝中期和晚期, 經濟愈發繁榮, 商業愈加發達, 田地也在增加, 而政府的稅收從建朝後250年內幾乎沒有增加, 甚至還在不斷減少。 至嘉靖時, 某年的稅收更降到了米1822萬余石, 麥462萬余石。

明朝的皇家糧倉

如此消極的財政政策造成了強烈的副作用, 那就是中央財政收入的不足。 隨著明朝中期大地主大肆兼併土地, 大量無地農民變為流民, 大商人通過賄賂官員以減少繳稅, 使明朝政府的財政越發捉襟見肘。 與此同時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不斷進犯, 軍事防禦使國家財政支出不斷增加, 進一步加重了明朝的財政危機。

至隆慶元年時, 明朝的財政危機已經愈演愈烈。 據當年的戶部統計顯示, 當時國庫存銀僅130萬兩, 但軍俸、邊餉和補發年例銀三項支出總共需銀553萬兩, 當時的存銀只夠應付三個月的開支, 明朝政府的財政幾乎要陷入破產的境地。

紫禁城

明朝的財政危機是從立國之時就已經種下的病根, 歷經正德、嘉靖等朝,到隆慶時明朝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的地步。儘快通過一場徹底的變革,切實解決眼前的財政危機,成為了明朝統治者急切想要解決的難題,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張居正變法。

(責任編輯:楊波)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歷經正德、嘉靖等朝,到隆慶時明朝財政危機已經到了可能危及江山社稷的地步。儘快通過一場徹底的變革,切實解決眼前的財政危機,成為了明朝統治者急切想要解決的難題,於是才有了後來的張居正變法。

(責任編輯:楊波)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