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還記得語文課本裡的《馬踏飛燕》嗎?它的元尊便保存在甘肅博物館

還記得中學的語文課本裡, 有一課叫做《馬踏飛燕》, 它所描繪的便是我國古代的藝術精品——銅奔馬。

奔馬身高34.5釐米, 身長45釐米, 寬13釐米。

形象矯健俊美, 別具風姿。 馬昂首嘶鳴, 軀幹健壯而四肢修長, 腿蹄輕捷, 三足騰空, 飛馳向前, 一足踏飛燕著地。 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龍燕背上, 龍燕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表現了駿馬淩空飛騰的雄姿。 其大膽的構思、浪漫的手法, 給人以驚心動魄之感, 令人叫絕。 藝術家巧妙地將一匹驍勇矯健的天馬表現得淋漓盡致, 體現出漢代奮發向上、豪邁進取的精神……

課本裡如是描繪著這座位於絲綢之路上的國寶。 馬踏飛燕的標誌也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標誌, 在很多城市火車站廣場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雕塑, 這可見馬踏飛燕的藝術成就對於中國的意義。

今天我們尋訪的便是位於蘭州市七裡河區的甘肅省博物館, 作為整個甘肅省, 乃至整個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一座歷史記憶, 這裡完美的呈現絲綢之路文明, 以及這座城市及整個河西走廊的歷史變遷。

就像很多博物館一樣, 館內既展現了從白堊紀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到舊石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也展示了從商周以來的青銅器、陶瓷玉器到漢唐的絲綢之路文明;還包括宋、元、明、清的瓷器、木雕、絲織品、繪畫等等。

其中最出彩的部分還是絲綢之路的記憶,

從西漢漢武大帝反擊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這條繁榮數千年的商貿之路便永載史冊, 當今, 新時代下的絲路經濟發展帶再次起航, 這不僅展現了中國的智慧, 也展現了中國的崛起。

在絲路展區, 看到了曾經課本裡的馬踏飛燕, 這裡稱為銅奔馬,它雖沒有想像的那麼大,但依然精美絕倫,曾經背誦的內容又在耳邊響起……

絲綢之路同樣為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大量的西域佛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初步繁榮,在甘肅的敦煌莫高窟便是這些佛教文化繁榮的很好展示,而後又是千年,唐三藏也是從絲路走到西域,取得了佛經。

在甘肅的土地上,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紅色記憶,陝甘寧邊區為紅軍長征後休養生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在這裡中國革命開始走向高潮,他們走這裡出發,抵抗日軍的侵略,並與國民黨軍隊逐鹿中原,最終解放中國。

一個博物館,帶著一個興趣點,走進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也領略它的與眾不同。

這裡稱為銅奔馬,它雖沒有想像的那麼大,但依然精美絕倫,曾經背誦的內容又在耳邊響起……

絲綢之路同樣為佛教文化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可能,大量的西域佛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並初步繁榮,在甘肅的敦煌莫高窟便是這些佛教文化繁榮的很好展示,而後又是千年,唐三藏也是從絲路走到西域,取得了佛經。

在甘肅的土地上,也曾有過屬於自己的紅色記憶,陝甘寧邊區為紅軍長征後休養生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可能,也正是在這裡中國革命開始走向高潮,他們走這裡出發,抵抗日軍的侵略,並與國民黨軍隊逐鹿中原,最終解放中國。

一個博物館,帶著一個興趣點,走進這片土地的前世今生,也領略它的與眾不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