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書評|《海上鋼琴師》:在奔波的路上,留一片精神的“舒適區”

2007年11月, 我看了電影《海上鋼琴師》, 感觸頗深, 在豆瓣留下影評《我們都是宅男》

2017年11月, 整整十年後, 我讀了亞曆山德羅 巴里科的原著小說《海上鋼琴師》,

結合這十年的閱歷, 又有了不一樣的味道。

不變的是, 從十年前到今天, 從電影到小說, 那種帶著淡淡憂傷, 又充滿美感和深意的, 主人公1900式的生活體驗。

同時, 也讀了作者的另一部小說《絲綢》, 翻拍的電影也看過, 當時還感覺是部西方意淫東方的作品, 但是原著小說讀著別有一番感覺。

《海上鋼琴師》小說原著的篇幅比我想像的短很多, 就是一個中篇的感覺。 但是整部小說讀下來的感覺就是“容量”很大, 可想像空間很大, 而托納多雷改編電影的成功之處, 恰在於難得的把這種想像空間具象化。

《海上鋼琴師》和《絲綢》的閱讀體驗有一種相似之處, 那就是其時間跨度大, 空間跨度大, 節奏很快, 動不動就是幾年, 十幾年過去了。 但是落在每一個章節, 又很“小”, 小到兩個人的對視, 一個人的孤獨。 這體現的是作者故事架構的高度和個人的自信, 落筆則體現著作者文筆的細膩。

當然, 還要感謝譯者將這種意味, 至少在我閱讀的時候感覺順暢體現出來。 比如, 在《海上鋼琴師》中,

有段電影中也經典的1900和大師“鬥琴”的場面。 小說中不過六頁紙的內容, 被作者寫的波瀾起伏, 又妙趣橫生而富於畫面感和代入感, 生動的體現了那種氛圍, 伴著類似“神經質地抽著那支倒楣的煙, 想要找個合適的表情, 卻沒有找到”這樣讀起來不那麼直接, 但是讓人心領神會的文字, 實在讓人拍案叫絕。

今天, 再看《海上鋼琴師》, 除了當初對於人生有限和無限的思考外, 我更會體察到這個故事中個人選擇的必然與無奈。 1900的成長過程缺少了一些東西, 他成長於一艘客輪, 對他來說, 客輪在世界上的哪個港口停泊, 他就算“到過”那個城市, 而客輪上人員流動頻繁, 三教九流又讓他得以在這個小世界一窺大世界的紛繁。 他的選擇會讓你感覺是一種個人設限, 這絕不是今天能令人激賞的, 但是或許也正因為我們總是被社會上一種主流的“脫離舒適區”的價值觀推動, 才更容易被1900這客輪上的另類一生打動, 畢竟, 他活出了自己的快樂, 從哪裡開始, 就在哪裡結束。 正如末尾他的獨白,

“壓在你身上的世界, 連你也不知道會在何處終止”。

是的, 很多時候, 我們以為我們擁有的, 到達的, 成就的, 只是一種個人的“想像”, 就如你回顧曾經走過了這麼多城市, 卻無法真的去感受它的不同。 1900在自己小小的世界中, 卻用音樂豐富著自己對生活的感知, 也因為這個狹小的世界,他珍視與每位客輪旅客的相逢,他真的是在把握現在的每一刻,哪怕因此失去那走下客輪,可能更廣闊的人生。我們的生活當然不必如1900般“激進”,對未來可能的“想像”恰恰也是這個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是,或許該如1900般,放下一些生活中對未來和未知的焦慮,回味和珍視此時此刻,已有的美好的人和事。就如1900,任船在世界上如何旅行,任我們的人生如何的曲曲折折,有個可以留守給自己安寧和力量的精神家園,總是好的,畢竟,在奔波奮鬥的路上,我們需要一片精神上可以停歇的“舒適區”。

與《海上鋼琴師》相比,亞曆山德羅的《絲綢》顯得就知名度弱了很多,讀了這部小說,才體會到改編電影的失敗,因為這本是主人公的心靈史,電影卻偏偏排成平鋪直敘的時間線。整部篇幅也不長的小說,敘事上,圍繞的就是主人公埃爾維 榮庫爾在家鄉與日本間多次來往,求取蠶種,並發展事業的故事。但是,這只是背景,整個過程被作者寫出了奇幻色彩,最終成為一個人如夢如幻的心靈旅程,中間伴隨東方女人的意向,以及個人生活的轉折。整個過程依然是大框架快節奏,短短的篇幅,橫跨數十年,卻將主人公的心路過程寫的充滿波折,這個過程中,甚至還有令人錯愕的大反轉出現,更讓這篇小說訴說這一個道德上有些爭議的故事,卻帶著唯美的哀愁。

亞曆山德羅 巴里科,確實是一位個人風格獨特的作者,兩篇小說,篇幅不長,卻讓人感覺敘事和情感都非常飽滿,這獨特的文學魅力,值得去讀,去想。

也因為這個狹小的世界,他珍視與每位客輪旅客的相逢,他真的是在把握現在的每一刻,哪怕因此失去那走下客輪,可能更廣闊的人生。我們的生活當然不必如1900般“激進”,對未來可能的“想像”恰恰也是這個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是,或許該如1900般,放下一些生活中對未來和未知的焦慮,回味和珍視此時此刻,已有的美好的人和事。就如1900,任船在世界上如何旅行,任我們的人生如何的曲曲折折,有個可以留守給自己安寧和力量的精神家園,總是好的,畢竟,在奔波奮鬥的路上,我們需要一片精神上可以停歇的“舒適區”。

與《海上鋼琴師》相比,亞曆山德羅的《絲綢》顯得就知名度弱了很多,讀了這部小說,才體會到改編電影的失敗,因為這本是主人公的心靈史,電影卻偏偏排成平鋪直敘的時間線。整部篇幅也不長的小說,敘事上,圍繞的就是主人公埃爾維 榮庫爾在家鄉與日本間多次來往,求取蠶種,並發展事業的故事。但是,這只是背景,整個過程被作者寫出了奇幻色彩,最終成為一個人如夢如幻的心靈旅程,中間伴隨東方女人的意向,以及個人生活的轉折。整個過程依然是大框架快節奏,短短的篇幅,橫跨數十年,卻將主人公的心路過程寫的充滿波折,這個過程中,甚至還有令人錯愕的大反轉出現,更讓這篇小說訴說這一個道德上有些爭議的故事,卻帶著唯美的哀愁。

亞曆山德羅 巴里科,確實是一位個人風格獨特的作者,兩篇小說,篇幅不長,卻讓人感覺敘事和情感都非常飽滿,這獨特的文學魅力,值得去讀,去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