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暴雪將至》和它的同行者:新人導演在“犯罪”中找到價值

他們以一部作者性的類型片為通道, 在自覺進行類型化創作的同時保留和發揮自己的風格, 以此獲得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認可。 而現在的最好的類型化選擇便是犯罪題材。

作者 | 秦泉

我問坐在對面的董越, “你有強烈地進入主流市場的欲望嗎?”

“有”, 他的回答沒有絲毫猶豫。

董越是《暴雪將至》的導演。 這部於昨天正式在全國上映的影片剛在東京電影節上為段奕宏拿到了“影帝”, 也拿到了最佳藝術貢獻獎。 在此之前, 中國影片已經很久沒有在東京電影節有如此多的收穫。

《暴雪將至》劇照

“新人”導演董越並不年輕, 他出生於1976年。 相比其他年齡更小的新人導演們, 他對自己的職業路徑有著清晰認知——他要再第一部電影中拍出自己獨特性以便讓這個市場“記住他”——這也是39歲才開始第一部電影的董越的一種焦慮。

“如果拍了一部市場不認可的商業片,

我可能就拍不了第二部了”。

在這個意義上, 他成功了。 在《暴雪將至》裡,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工廠集體生活的倒塌以及綿密的暴雨, 成為最大特質和識別度。 在這部電影之後, 董越“希望拍有品質的商業片, 有一定水準的獨特商業片。 ”

董越的選擇和路徑正在成為一批青年導演的崛起范式:他們以一部作者性的類型片為通道, 在自覺進行類型化創作的同時保留和發揮自己的風格, 以此獲得主流商業電影市場的認可。 而現在的最好的類型化選擇便是犯罪題材。

至少, 這是我們在時隔一年後, 再次來到浙江青年電影節後的感受。

就在《暴雪將至》閉幕放映的前一天, 《心迷宮》導演忻鈺坤帶來了他的第二部長片作品《爆裂無聲》。

褪去處女作時面對市場的表現“青澀”, 身在杭州的他已經是一位成熟導演, 面對觀眾的每一處細節拷問, 忻鈺坤認真地回憶了他於其中的深思熟慮。

犯罪類型片突然在這周的杭州多了起來。 開幕片是李霄峰的《追·蹤》;五部青年導演得獎的創投項目中, 有兩部是犯罪片分別是《彷徨之徒》和《無聲事件》;以及我們提到的忻鈺坤第二部長片《爆裂無聲》以及閉幕影片《暴雪將至》。

“青春、愛情片的風潮過去了, 現在興起來的就是犯罪, 這個製作門檻可以降低, 又能展現導演對節奏的把控力, 是新導演進入主流市場的一個好方式”, 在浙影節創投會結束的第二天早上, 臺灣著名電影監製焦雄屏向我們解釋了這種現象的背後邏輯。

“處女作要讓人看到作者性”

《暴雪將至》映前交流

董越知道這個市場的殘酷性:如果處女作“寂寂無聲”, 那麼對導演未來的項目可能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 這種影響甚至是毀滅性的。

“最棘手的問題是, 假設我僅僅迎合市場去拍商業片, 但是結果是這個市場不帶著你’玩’,

那麼我的損失就太大了”。 董越最初想過拍攝一部純粹的類型片作為出道作品, 但是商業片較大的試錯代價又讓他望而卻步。

口碑風險和商業風險之中的理性選擇便是將處女座定位為一部具有自己風格的小成本類型電影——“讓人看到我的獨特性, 讓人看到我的作者性。 ”

當我們一起回憶這個過程時, 還是會讓人產生“一戰成名”的搏殺感。

2015年, 董越帶著寫了兩年的劇本進入當年First電影展的創投單元, 與其他需要配備專業製片人的創投單元不同的是, First影展的創投單元更在乎劇作的文本價值。 最後, 董越所寫的故事成為當年7個複選項目中的一個。

這讓董越獲得了珍貴的拍片機會。 在First創投單元上, 製片人肖乾操看中了這個項目, 整個項目的進行過程中,這位製片人並沒有干預董越的個人創作。這讓董越至今都感到慶倖,“為什麼給我那麼大的創作空間,這真的是一個謎”。

《暴雪將至》講述的是一個工廠保衛科科長追查連環殺人兇手的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在於,這是一部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制、下崗潮造成時代心理創傷的故事。

對於董越而言,“大時代命運和小人物間的故事”是令他真正著迷的地方。在影片接近結尾的地方,段奕宏飾演的主人公余國偉回到舊時的工廠,老職工告訴他,“這裡不是你工作過的地方”。

這場戲被董越稱為寫作時“最飛”的一筆,也是他在電影中自我表達的最後一個空間,“真相之間的距離。”

“雖然不成熟,但是野心蠻大的”,董越對自己的評價,也是社交媒體上影迷對於這部電影的主要評價方向。這至少意味著,曹越贏得了在電影市場上“生存”下去的機會,“我有下一部電影可拍了”。

這個意義上,董越認為自己處女作拍出“作者性”與忻鈺坤的出道路徑頗為相似。忻鈺坤從小眾但獨特的《心迷宮》到更加主流大眾的《爆裂無聲》,也是董越所想走的道路。

就在《暴雪將至》作為閉幕影片放映的前一天,《爆裂無聲》也來到浙影節進行展映。

這部電影才是忻鈺坤的第一個劇本。彼時,他將《爆裂無聲》劇本拿給製片人任江州看時,後者認為對於一個新人導演,這樣的劇本莒有難度,而且需要近千萬的投資額。如果影片失敗,這個數字可能會嚴重透支新人導演的“信用額度”。

於是,雙方迅速瞄準了《心迷宮》這個“靈巧”的項目。後來的故事被很多人熟知。忻鈺坤以大約170萬的成本,用環形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一個農村題材的罪案故事,並且製造了2015年度國產電影市場的一個驚喜。

在這條路徑中,“潛力”是新人導演能給到投資方最大的回報和期待。在11月16日舉行的“青年導演的類型化道路“論壇中,于冬、覃宏、劉開珞等大佬對這一命題發表了看法,除了對青年導演自覺進行類型化嘗試的看好之外,也鼓勵大家“不按常理出牌”。

在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總裁于冬看來,青年導演在剛開始獨立創作時,不要過多地受到類型電影的束縛。“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非常重要,在資金成本有限的情況下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原創作品,是最會被觀眾記住的”。他表示,不同于好萊塢完全的工業化流程運作,內地資本對於新導演的獨特表達依然有著很大的“忍受”空間。

“你怎麼去延伸社會批判”

《無聲事件》項目路演中

“我們一再被提醒,雖然大家都喜歡精緻的藝術電影,但我們有很注意到可能成為主流的商業題材”,11月17日早晨,我們碰到了正在吃早飯的焦雄屏。

焦雄屏是此次創投單元的終審評委,此前一天,她同關錦鵬、梅峰、羅啟銳、方勵等評委進行了一整天的創投路演,最後選出了五個項目獎,其中兩個“大家很注意”的商業題材均為犯罪類型片。

“兩個科幻題材的說服力弱一些,但這兩個犯罪題材給了評委們驚喜”。這兩部犯罪題材影片分別為郭東旭的《彷徨之徒》和魏書鈞的《無聲事件》,前者講述了一起因為家庭暴力而引發的案中案,後者則是一起鄉村女童被醉酒爺爺誤殺,真相卻因全村的漠視而被掩藏。

《彷徨之徒》改編自真實的社會事件,梅峰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書期間曾在學生作業中遇到這一事件的改編作品。不過,在他看來,雖然新人導演郭東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劇作文本,但是依然缺少了對於現實社會進行深刻批評的企圖心。

犯罪題材作品所具有的現實批評也是焦雄屏所強調的。“內地的犯罪題材已經進入到需要反映時代關懷的節點上”。這個要求並不算高,但和電影的品質卻有著直接關係。“全世界的犯罪類型片都是往前推進的,重要一點就是都會文化崛起造成的欲望氾濫。”

郭旭東多次前往這起事件的案發地走訪取材,花費一年多時間完成了目前的劇本。評委會的獎勵帶有更多的鼓勵性質,“這個題材很好,但是我希望在角色情感面上更加飽滿充實,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淳樸的小鎮會發生這樣的暴力事件”,焦雄屏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說道。

相比《彷徨之徒》,《無聲事件》的劇作顯得更加直接和尖銳。這個劇本在講述某個農村集體犯罪的表面上,直接觸及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內地嚴厲推行“一胎”政策時的愚昧和血腥,而這位農村女孩的死亡更像是那個時代和政策的“犧牲品”。

這個電影讓黃茂昌感到興奮。在他看來,《無聲事件》有著和《暴雪將至》同樣的特質,“都是對時代悲劇的思考”。

黃茂昌是此次來到杭州參加浙江青年電影節的100多家投資商中的一位。每年,他都要跑十多個電影創投會以尋找適合自己出手的項目。他的公司前景娛樂最近製作的優質項目正是2016年入圍金馬六項提名的《再見瓦城》。

在杭州,黃茂昌和《無聲事件》導演魏書鈞做了一次深層次的交流。2016年,魏書鈞執導的故事長片《浮世千》入圍釜山電影節“亞洲電影之窗”單元,黃茂昌當時在現場,通過這部講述三個年輕人青春夢的影片,他感覺到了魏書鈞對電影的掌控力。

除去對項目的評價經驗,黃茂昌對創作者個人生活也極為看重,特別是以現實思考和社會關懷為底色的電影。因為對於新人導演而言,創作者和項目的“氣場相合”是日後順利進行的最大保證。在11月17日下午舉行的專案洽談中,他和魏書鈞更多的討論話題正是圍繞生活層面,“電影是你對生活累積後的一個創作回饋”。

“找對人”是此次浙影節出現的一個高頻詞彙。在11月15日下午舉行的青年導演創作分享論壇中,憑藉《西小河的夏天》入圍釜山電影節的周全表示,這幾年前來尋求合作的大小公司非常多,“博納、華誼或者說其他小公司在我眼裡都是一樣的,我更關心的是與我直接對接、合作的那個人”。。

在與魏書鈞交流的過程中,黃茂昌進一步驗證了他的判斷。“魏書鈞有導演能量,又有著對專案的清晰認知”。在路演時,《無聲事件》並沒有“碼演員”,其製作資金預計為800萬。這符合黃茂昌對這個項目的判斷,“把劇本做扎實是第一步的。”

“我會和這個項目保持密切的聯繫”。最終確定這樣一個專案的合作,大概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整個的週期將被控制在一年左右,黃茂昌在去年浙影節看上並合作的專案《郊區的鳥》,前兩天剛剛殺青。

“成熟的作品應該在第三部”

《爆裂無聲》劇照

當忻鈺坤出現在浙影節時,電影行業同行對他的評價有些分化,樂觀者認為,相對於《心迷宮》時新人導演給予的市場驚喜,《爆裂無聲》可以用“大氣”、“成熟”來定義;不屑者卻認為忻鈺坤的兩部電影形式遠大於內容實質。

在《心迷宮》之後,不少數千萬量級的投資項目陸續找到忻鈺坤。他反而覺得,控制在一定成本內的製作更加能保證自己的創作自由度和話語權。因此,《爆裂無聲》並沒有選用商業片的常規操作方式,而是選擇在First青年影展旗下的“並馳計畫”中展開合作,並且將投資控制在一千萬量級。

另外一位處女作便告成名的新人導演李霄峰,也把自己的第二部長片選擇為犯罪題材,一部講述交換殺人的《追·蹤》。相較於被人期待的《爆裂無聲》,這部影片似乎不太走運,目前的口碑明顯呈線兩級化。11月14日,作為開幕放映後的第二天,《追·蹤》的豆瓣評分獲得“解禁”,6.5的即時分數讓李霄峰感到一種不安。

不過,在《追·蹤》製片人李海華看來,這樣的討論態勢恰恰說明了影迷和市場很關注李霄峰的第二部作品,“有爭議總比把它扔到水裡後一丁點聲音都沒有要好。”

《追·蹤》劇照

觀眾對《追·蹤》細節層面的關心確實高於其他幾部犯罪題材類型片。兩周前,《追·蹤》在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了一輪放映,在映後的提問環節中,全場三百觀眾中幾乎有一半舉手想向李霄峰提問。

此次在杭州,踴躍的觀眾們依然抱有類似的好奇心:徐峰的轉變動機為什麼感覺突兀、為什麼會用紅藍色強烈的對比色調、“追蹤”是員警的視角為何卻不是敘事重點……

事實上,強烈的作者性和商業性的某種天然對立,也是“資方”所擔憂的地方。《追·蹤》是阿裡影業的A計畫專案,淘票票方面在看過影片後,提出的直接建議便是“能不能節奏再快一些,直接進入到交換殺人的世界中”。

面對這樣的建議,李霄峰想了半天沒有做出回答。

“在他的內心中,我覺得他不願意那麼妥協,那樣就變成一個一看就是講犯罪的類型片”,李海華表示,最後的成片只做出了一些細微的改變,“每看一遍,就越能理解他這種影像風格的張力,慢慢會喜歡上這種電影的的敘事手法”。

面對帶有強烈作者性的類型片,如何發行是專案方要去思考的關鍵問題。“我覺得走兩邊的院線都有可能,商業片排片的套路和藝術片排片的套路,可以嘗試同步進行的。”

當作者性的類型片提供了識別度和信用度的基礎後,留給新人導演的時間窗口也並不多。一位業內人士曾在一次交流中直白地告訴李霄峰,“這些投資方那麼愛你,還要繼續給你投的話,你下一部一定考慮怎麼賺錢”。

這樣的焦慮也可以適用在《暴雪將至》和《爆裂無聲》上。在兩天正式上映時間裡,《暴雪將至》的票房占比為3.5%,該資料遠低於9.4%的排片比,這也意味著擁有段奕宏、江一燕等明星參與、東京國際電影節加持的這部犯罪片沒有獲得樂觀的上座率。

李海華非常認可新人導演在犯罪題材類型上的探索,但他還是要代表投資方的利益。畢竟,這一代導演如果真的創作出中國版《殺人回憶》,那也可能成為一項商業價值極其成功的投資。“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求他們怎麼樣,而是因為這是此類新人導演本身需要磨練成長的規律”。

從《心迷宮》到《爆裂無聲》,忻鈺坤一直在追求更具有商業氣息的自我表達,但還沒有那麼純粹。對於《追·蹤》的李霄峰或者《暴雪將至》的董越,他們的下一部作品也很有可能延續類似的路線,直到他們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或者直到他們別無可選。

11月17日晚上七點半,《暴雪將至》舉行映前論壇,董越說,“我以前更多的身份是影迷,這部片子還有一些瑕疵,我覺得我真正會做好的一部電影會是我的第三部作品。”

整個項目的進行過程中,這位製片人並沒有干預董越的個人創作。這讓董越至今都感到慶倖,“為什麼給我那麼大的創作空間,這真的是一個謎”。

《暴雪將至》講述的是一個工廠保衛科科長追查連環殺人兇手的故事,更深層次的含義在於,這是一部講述上世紀九十年代國企改制、下崗潮造成時代心理創傷的故事。

對於董越而言,“大時代命運和小人物間的故事”是令他真正著迷的地方。在影片接近結尾的地方,段奕宏飾演的主人公余國偉回到舊時的工廠,老職工告訴他,“這裡不是你工作過的地方”。

這場戲被董越稱為寫作時“最飛”的一筆,也是他在電影中自我表達的最後一個空間,“真相之間的距離。”

“雖然不成熟,但是野心蠻大的”,董越對自己的評價,也是社交媒體上影迷對於這部電影的主要評價方向。這至少意味著,曹越贏得了在電影市場上“生存”下去的機會,“我有下一部電影可拍了”。

這個意義上,董越認為自己處女作拍出“作者性”與忻鈺坤的出道路徑頗為相似。忻鈺坤從小眾但獨特的《心迷宮》到更加主流大眾的《爆裂無聲》,也是董越所想走的道路。

就在《暴雪將至》作為閉幕影片放映的前一天,《爆裂無聲》也來到浙影節進行展映。

這部電影才是忻鈺坤的第一個劇本。彼時,他將《爆裂無聲》劇本拿給製片人任江州看時,後者認為對於一個新人導演,這樣的劇本莒有難度,而且需要近千萬的投資額。如果影片失敗,這個數字可能會嚴重透支新人導演的“信用額度”。

於是,雙方迅速瞄準了《心迷宮》這個“靈巧”的項目。後來的故事被很多人熟知。忻鈺坤以大約170萬的成本,用環形敘事的手法講述了一個農村題材的罪案故事,並且製造了2015年度國產電影市場的一個驚喜。

在這條路徑中,“潛力”是新人導演能給到投資方最大的回報和期待。在11月16日舉行的“青年導演的類型化道路“論壇中,于冬、覃宏、劉開珞等大佬對這一命題發表了看法,除了對青年導演自覺進行類型化嘗試的看好之外,也鼓勵大家“不按常理出牌”。

在博納影業集團創始人、總裁于冬看來,青年導演在剛開始獨立創作時,不要過多地受到類型電影的束縛。“新導演的第一部電影非常重要,在資金成本有限的情況下創作出具有生命力的原創作品,是最會被觀眾記住的”。他表示,不同于好萊塢完全的工業化流程運作,內地資本對於新導演的獨特表達依然有著很大的“忍受”空間。

“你怎麼去延伸社會批判”

《無聲事件》項目路演中

“我們一再被提醒,雖然大家都喜歡精緻的藝術電影,但我們有很注意到可能成為主流的商業題材”,11月17日早晨,我們碰到了正在吃早飯的焦雄屏。

焦雄屏是此次創投單元的終審評委,此前一天,她同關錦鵬、梅峰、羅啟銳、方勵等評委進行了一整天的創投路演,最後選出了五個項目獎,其中兩個“大家很注意”的商業題材均為犯罪類型片。

“兩個科幻題材的說服力弱一些,但這兩個犯罪題材給了評委們驚喜”。這兩部犯罪題材影片分別為郭東旭的《彷徨之徒》和魏書鈞的《無聲事件》,前者講述了一起因為家庭暴力而引發的案中案,後者則是一起鄉村女童被醉酒爺爺誤殺,真相卻因全村的漠視而被掩藏。

《彷徨之徒》改編自真實的社會事件,梅峰在北京電影學院教書期間曾在學生作業中遇到這一事件的改編作品。不過,在他看來,雖然新人導演郭東旭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劇作文本,但是依然缺少了對於現實社會進行深刻批評的企圖心。

犯罪題材作品所具有的現實批評也是焦雄屏所強調的。“內地的犯罪題材已經進入到需要反映時代關懷的節點上”。這個要求並不算高,但和電影的品質卻有著直接關係。“全世界的犯罪類型片都是往前推進的,重要一點就是都會文化崛起造成的欲望氾濫。”

郭旭東多次前往這起事件的案發地走訪取材,花費一年多時間完成了目前的劇本。評委會的獎勵帶有更多的鼓勵性質,“這個題材很好,但是我希望在角色情感面上更加飽滿充實,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為什麼淳樸的小鎮會發生這樣的暴力事件”,焦雄屏對《三聲》(微信公號ID:tosansheng)說道。

相比《彷徨之徒》,《無聲事件》的劇作顯得更加直接和尖銳。這個劇本在講述某個農村集體犯罪的表面上,直接觸及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內地嚴厲推行“一胎”政策時的愚昧和血腥,而這位農村女孩的死亡更像是那個時代和政策的“犧牲品”。

這個電影讓黃茂昌感到興奮。在他看來,《無聲事件》有著和《暴雪將至》同樣的特質,“都是對時代悲劇的思考”。

黃茂昌是此次來到杭州參加浙江青年電影節的100多家投資商中的一位。每年,他都要跑十多個電影創投會以尋找適合自己出手的項目。他的公司前景娛樂最近製作的優質項目正是2016年入圍金馬六項提名的《再見瓦城》。

在杭州,黃茂昌和《無聲事件》導演魏書鈞做了一次深層次的交流。2016年,魏書鈞執導的故事長片《浮世千》入圍釜山電影節“亞洲電影之窗”單元,黃茂昌當時在現場,通過這部講述三個年輕人青春夢的影片,他感覺到了魏書鈞對電影的掌控力。

除去對項目的評價經驗,黃茂昌對創作者個人生活也極為看重,特別是以現實思考和社會關懷為底色的電影。因為對於新人導演而言,創作者和項目的“氣場相合”是日後順利進行的最大保證。在11月17日下午舉行的專案洽談中,他和魏書鈞更多的討論話題正是圍繞生活層面,“電影是你對生活累積後的一個創作回饋”。

“找對人”是此次浙影節出現的一個高頻詞彙。在11月15日下午舉行的青年導演創作分享論壇中,憑藉《西小河的夏天》入圍釜山電影節的周全表示,這幾年前來尋求合作的大小公司非常多,“博納、華誼或者說其他小公司在我眼裡都是一樣的,我更關心的是與我直接對接、合作的那個人”。。

在與魏書鈞交流的過程中,黃茂昌進一步驗證了他的判斷。“魏書鈞有導演能量,又有著對專案的清晰認知”。在路演時,《無聲事件》並沒有“碼演員”,其製作資金預計為800萬。這符合黃茂昌對這個項目的判斷,“把劇本做扎實是第一步的。”

“我會和這個項目保持密切的聯繫”。最終確定這樣一個專案的合作,大概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整個的週期將被控制在一年左右,黃茂昌在去年浙影節看上並合作的專案《郊區的鳥》,前兩天剛剛殺青。

“成熟的作品應該在第三部”

《爆裂無聲》劇照

當忻鈺坤出現在浙影節時,電影行業同行對他的評價有些分化,樂觀者認為,相對於《心迷宮》時新人導演給予的市場驚喜,《爆裂無聲》可以用“大氣”、“成熟”來定義;不屑者卻認為忻鈺坤的兩部電影形式遠大於內容實質。

在《心迷宮》之後,不少數千萬量級的投資項目陸續找到忻鈺坤。他反而覺得,控制在一定成本內的製作更加能保證自己的創作自由度和話語權。因此,《爆裂無聲》並沒有選用商業片的常規操作方式,而是選擇在First青年影展旗下的“並馳計畫”中展開合作,並且將投資控制在一千萬量級。

另外一位處女作便告成名的新人導演李霄峰,也把自己的第二部長片選擇為犯罪題材,一部講述交換殺人的《追·蹤》。相較於被人期待的《爆裂無聲》,這部影片似乎不太走運,目前的口碑明顯呈線兩級化。11月14日,作為開幕放映後的第二天,《追·蹤》的豆瓣評分獲得“解禁”,6.5的即時分數讓李霄峰感到一種不安。

不過,在《追·蹤》製片人李海華看來,這樣的討論態勢恰恰說明了影迷和市場很關注李霄峰的第二部作品,“有爭議總比把它扔到水裡後一丁點聲音都沒有要好。”

《追·蹤》劇照

觀眾對《追·蹤》細節層面的關心確實高於其他幾部犯罪題材類型片。兩周前,《追·蹤》在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了一輪放映,在映後的提問環節中,全場三百觀眾中幾乎有一半舉手想向李霄峰提問。

此次在杭州,踴躍的觀眾們依然抱有類似的好奇心:徐峰的轉變動機為什麼感覺突兀、為什麼會用紅藍色強烈的對比色調、“追蹤”是員警的視角為何卻不是敘事重點……

事實上,強烈的作者性和商業性的某種天然對立,也是“資方”所擔憂的地方。《追·蹤》是阿裡影業的A計畫專案,淘票票方面在看過影片後,提出的直接建議便是“能不能節奏再快一些,直接進入到交換殺人的世界中”。

面對這樣的建議,李霄峰想了半天沒有做出回答。

“在他的內心中,我覺得他不願意那麼妥協,那樣就變成一個一看就是講犯罪的類型片”,李海華表示,最後的成片只做出了一些細微的改變,“每看一遍,就越能理解他這種影像風格的張力,慢慢會喜歡上這種電影的的敘事手法”。

面對帶有強烈作者性的類型片,如何發行是專案方要去思考的關鍵問題。“我覺得走兩邊的院線都有可能,商業片排片的套路和藝術片排片的套路,可以嘗試同步進行的。”

當作者性的類型片提供了識別度和信用度的基礎後,留給新人導演的時間窗口也並不多。一位業內人士曾在一次交流中直白地告訴李霄峰,“這些投資方那麼愛你,還要繼續給你投的話,你下一部一定考慮怎麼賺錢”。

這樣的焦慮也可以適用在《暴雪將至》和《爆裂無聲》上。在兩天正式上映時間裡,《暴雪將至》的票房占比為3.5%,該資料遠低於9.4%的排片比,這也意味著擁有段奕宏、江一燕等明星參與、東京國際電影節加持的這部犯罪片沒有獲得樂觀的上座率。

李海華非常認可新人導演在犯罪題材類型上的探索,但他還是要代表投資方的利益。畢竟,這一代導演如果真的創作出中國版《殺人回憶》,那也可能成為一項商業價值極其成功的投資。“這並不是說我們要求他們怎麼樣,而是因為這是此類新人導演本身需要磨練成長的規律”。

從《心迷宮》到《爆裂無聲》,忻鈺坤一直在追求更具有商業氣息的自我表達,但還沒有那麼純粹。對於《追·蹤》的李霄峰或者《暴雪將至》的董越,他們的下一部作品也很有可能延續類似的路線,直到他們獲得更自由的空間,或者直到他們別無可選。

11月17日晚上七點半,《暴雪將至》舉行映前論壇,董越說,“我以前更多的身份是影迷,這部片子還有一些瑕疵,我覺得我真正會做好的一部電影會是我的第三部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