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元春的判詞中“虎兕相逢大夢歸”作何解?

作者:聶橋

我們一些人, 包括某些知名的專家在研究《紅樓夢》時, 太缺乏“咬文嚼字”的認真精神, 往往是連文本的字面含義都沒搞懂就寫文章, 這樣的研究不跑偏就奇怪了。 我今天就以元春的判詞中最後一句“虎兕相逢大夢歸”, 來說說它的典出和隱含的深意。 先說明一下, “虎兕相逢”是夢稿本、靖藏本、己卯本的說法, 而甲戌本、庚辰本等是“虎兔相逢”, 本文不辨析到底是“虎兕相逢”, 還是“虎兔相逢”, 只以夢稿本為准。

夢稿本書影

要想搞通此句的原始含義。 “虎兕相逢”四個字至關重要, 因為以“大夢歸”來代指“逝去”是沒有任何疑義的。 看了一下有關文章, 大家基本認為“兕”是代指猛獸, “虎”和“兕”兩種猛獸碰到一起也就造成了傷害。 這樣說看似很有道理, 但卻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兕”並非是猛獸的代表, 人們在談論猛獸時常常採用的組合也是“虎狼”、“虎豹”、“豺狼”等等。

“兕”僅僅是犀牛一類獸的總稱, 字的上部分象徵著牛角。 最初出現在《山海經》中“兕在舜葬東, 湘水南。 其狀如牛, 蒼黑, 一角。 ”兕雖然也是一種野獸, 但卻並沒像虎狼那樣的不良記錄, 甚至它還是上古的一種瑞獸。 民間流傳著“逢天下將盛,而現世出”的說法。 在《西遊記》中, 兕還是太上老君的坐騎。 這樣一來, 《紅樓夢》中把兕和虎放在一起, 讓人略覺不合理。 而這一點恰恰被紅學的一些研究者所忽略。

(兕)

其實, 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解決。 因為“虎兕”並用明顯是在用典, 典出儒家先聖孔子的《論語·季氏》:

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 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顛而不扶, 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中, 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 固而近于費。 今不取, 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 不患貧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 和無寡, 安無傾。 夫如是, 故遠人不服, 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 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 相夫子, 遠人不服, 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 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 不在顓臾, 而在蕭牆之內也。 ”

季氏, 又稱季孫氏, 春秋後期魯國權臣, 三桓(魯桓公的後代季孫、孟孫、叔孫氏)之首。 他要派兵去攻打魯國的附屬國顓臾。 孔子得信後, 埋怨被派去輔佐季氏的學生冉有和子路沒能制約季氏的野蠻行為。 “虎兕出於柙, 龜玉毀於櫝中, 是誰之過與?”意思是, 眼看著季氏用武力而不是仁治解決問題, 如同讓老虎和兕脫離了牢籠, 兩個學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個典故告訴了我們, 季氏儀仗著手握著兵權, 執意發動戰爭, 就猶如“虎兕出狎”, 通俗一點說就是猛獸脫離了牢籠, 要為害一方了。 同時孔子認為牢籠的管理者對“虎兕出狎”負有重大責任, 他的兩個學生沒有能夠及時制止“虎兕”越界行為, 這是典型的禍起“蕭牆”。

這樣,我們就完全清楚了,“虎兕相逢”就是“虎兕出狎”的翻版。放任猛獸的結果就是發動一場戰爭。如果按照這個典故的寓意,那麼,元春的結局應該是死於戰亂。而胡適紅學因為定錯了《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作者,他們把《紅樓夢》往乾隆朝曹家家事上解讀,就不知“虎兕相逢”是何意,歪解《紅樓夢》誤導讀者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這是典型的禍起“蕭牆”。

這樣,我們就完全清楚了,“虎兕相逢”就是“虎兕出狎”的翻版。放任猛獸的結果就是發動一場戰爭。如果按照這個典故的寓意,那麼,元春的結局應該是死於戰亂。而胡適紅學因為定錯了《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作者,他們把《紅樓夢》往乾隆朝曹家家事上解讀,就不知“虎兕相逢”是何意,歪解《紅樓夢》誤導讀者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校對:王華東 至真齋主 編輯:瀟湘夜雨

深度解讀,高屋建瓴。吳氏紅學,高端學術。 知識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觀點、新視角,同一部紅樓夢,不一樣的文章。歡迎關注"吳氏紅學"頭條號,欣賞更多吳氏紅學精品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