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傳統國畫“十八描”在中國連環畫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中國自古以來便有自身的“白描”系統, 一直以來, 源遠流長的中國畫中無論是人物畫, 還是花鳥畫、山水畫, 都缺不了依靠白描線條去創作。 中國畫的線條豐富多姿, 完全是通過線條的粗細、曲直、輕重來塑造形象, 傳情達意。 古代畫家把這種線條的畫法概括成十八種繪畫技法, 簡稱為“十八描”, 這是一種高度、簡括的筆法, 白描線條的筆法是豐富無窮的, 運用起來神韻高逸、抑揚頓挫、遊絲嫋嫋、轉折飄逸, 將中國的文化精神和中國畫的魅力淋漓盡致、充分地表現出來。

十八描包括:

【遊絲描】、【琴弦描】、【鐵線描】、【馬蝗描】、【釘頭鼠尾描】、【行雲流水描】、【混描】、【橛頭釘描】、【蓸衣描】、【折蘆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描】、【減筆描】、【枯柴描】、【蚯蚓描】、【橄欖描】、【棗核描】

下面介紹十八種描法:

【遊絲描】

遊絲描又稱為《高古遊絲描》, 其線條純用尖圓勻齊之中鋒筆尖畫出, 有起有收, 流暢自如, 顯得細密綿長, 富有流動性, 畫人物如春蠶吐絲, 後人也有稱之為“春蠶吐絲描”。

見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中國畫十八描遊絲描

《女史箴圖》顧愷之 國畫十八描遊絲描

《洛神賦圖》顧愷之 國畫十八描遊絲描

【琴弦描】

與高古遊絲描屬同一類型的描法, 中鋒懸腕用筆,

畫出的線條比高古遊絲描更為粗勁而有韌性, 宛若中國古代彈撥樂器的絲弦, 五代周文矩擅用此法。

見張萱的《搗練圖》中國畫十八描琴弦描

《搗練圖》張萱 國畫十八描琴弦描

【鐵線描】

用中鋒圓勁之筆描寫, 絲毫不見柔弱之跡, 其起筆轉折時稍微有回頓方折之意,

如將鐵絲環彎, 圓勻中略顯有刻畫之痕跡。 在顧愷之、閻立本、李公麟、武宗元等人的作品中, 都有“鐵線描”的特徵。

見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中國畫十八描鐵線描

《歷代帝王圖》唐代閻立本 國畫十八描鐵線描

【行雲流水描】

此描法宜中鋒用筆,

筆法如行雲流水, 活潑飛動, 又起有倒。 此法已李公麟的描法最為典型。

見李公麟的《免胄圖》中國畫十八描行雲流水描

《免胄圖》李公麟 國畫十八描行雲流水描

【螞蝗描】

又稱蘭葉描, 為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吳道子所創, 線條粗細變化不可窮詰, 以表現“高側深斜, 卷褶飄帶之勢”,是吳道子在顧愷之等人“鐵線描”的“密體”風格基礎上實現的獨特創造。

見宋代佚名畫家的《送子天王圖》中國畫十八描螞蝗描

《送子天王圖》 宋代佚名畫家 國畫十八描螞蝗描

【釘頭鼠尾描】

落筆處如鐵釘之頭,線條成釘頭狀,行筆收筆,如鼠之尾,所謂頭禿尾尖,頭重尾輕。

見李嵩的《貨郎圖》,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中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貨郎圖》 李嵩 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朝元仙杖圖》 宋代武宗元 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混描】

以淡墨皴衣紋加以濃墨混成之,故名。

見清代閔貞的《八子觀燈圖》中國畫十八描混描

《八子觀燈圖》 清代閔貞 國畫十八描混描

【橛頭釘描】

其運筆剛勁有致,質樸簡率,禿蒼老硬,強調骨力的表現,猶如釘在地上的細木樁,和釘頭鼠尾描有相近之處而顯短粗。

見馬遠的《孔丘像》國畫十八描橛頭釘描

《孔丘像》 馬遠 國畫十八描橛頭釘描

【蓸衣描】

相傳蓸衣描是北朝畫家曹仲達受到當時傳入的印度美術風格的影響而創造出的。其線條以直挺的用筆為主,質感沉著圓渾,線條細密工致,緊貼身軀,宛如剛從水中濕淋淋地走上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曹衣出水”。

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國畫十八描蓸衣描

《圖畫見聞志》 郭若虛 國畫十八描曹衣描

【折蘆描】

這種描法所畫衣紋線條起迄部分較為尖細,行筆至中間轉折時由於壓力增強,而形如折斷的蘆葉,故名。

見宋代李唐的《采薇圖》中國畫十八描折蘆描

《采薇圖》 宋代李唐 國畫十八描折蘆描

【柳葉描】

這種妙法所畫線條狀如柳葉,而略短于蘭葉描,輕盈靈動,妸娜多姿。

見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臥圖》中國畫十八描柳葉描

《武侯高臥圖》 明代朱瞻基 國畫十八描柳葉描

【竹葉描】

由宋時墨竹畫技法演變而來,因線條狀如竹葉而得名。《點石齋叢畫》說竹葉描[用筆橫臥,為肥短撇捺如竹葉。]在人物衣紋的描法上,竹葉、柳葉、蘆葉這三種葉子從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繪時手腕下筆的輕重、剛柔與長短等變化來加以區分。

見清代禹之鼎所繪《李圖南聽松圖》中國畫十八描竹葉描

《李圖南聽松圖》 清代禹之鼎 國畫十八描竹葉描

【戰筆描】

又叫戰筆水紋描,宋《宣和畫譜》上有這樣的記載:“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畫,行筆瘦硬戰掣。”其中的[瘦硬戰掣]一語,可視為戰筆水紋描的原始依據。

見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中國畫十八描戰筆描

《重屏會棋圖》 周文矩 國畫十八描戰筆描

【減筆描】

這是一種行筆速度快,線條簡約的畫法。其特點是側鋒行筆,畫出的線條既概括簡練,又富於變化,行筆速度快時尤顯其筆力強勁。

見宋梁楷《太白行吟圖》中國畫十八描減筆描

《太白行吟圖》 梁楷 國畫十八描減筆描

【枯柴描】

枯柴描與減筆描在用筆上並無多大區別,只是前者渴筆較多,後者幹濕並用。

見宋代龔開的《中山出遊圖》中國畫十八描枯柴描

《中山出遊圖》 宋代龔開 國畫十八描枯柴描

【蚯蚓描】

這種描法要求把篆書筆法融於畫法之中,似篆書般圓勻遒勁的筆法,以外柔內剛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的衣紋。

見明代丁雲鵬的《補衲圖》中國畫十八描蚯蚓描

《補衲圖》 明代丁雲鵬 國畫十八描蚯蚓描

【橄欖描】

橄欖描用筆起迄極輕,頭尾尖細,中間沉著粗重,所畫衣紋如橄欖果實,故而得名。周履靖、汪玉認為此法為顏輝所創。

見顏輝《鐵拐仙人像》中國畫十八描橄欖描

《鐵拐仙人像》 顏輝 國畫十八描橄欖描

【棗核描】

棗核描用尖的大筆繪就,雖與橄欖描相似,但線條節奏較之更柔和,故線條更顯自由。棗核描運用大筆揮灑,中間轉折頓挫圓渾,呈棗核狀。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線條短促,所以棗核描較適宜表現麻布的質感。

見清代金農的《鍾馗圖》中國畫十八描棗核描

《鍾馗圖》 清代金農 國畫十八描棗核描

中國連環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它們都是以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廣泛應用,其後隨著出版業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連環畫,才由畫像石、壁畫、向寫本、圖書轉移,最後才正式定型成為通俗的連環畫普及讀本。

連環畫近百年的歷史,也是中國人閱讀的百年記憶。連環畫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而線描連環畫則是連環畫最傳統的、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毛筆白描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線條流暢自然,細緻清晰。數十年來中國連環畫家無論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繪畫技巧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眾多作品都是藝術家繼承傳統文化,汲取各種傳統藝術精華,同時又結合了現代西洋畫的技法,講究了透視,在白描技法中加入了解剖、素描,而且畫面有了意境,構圖上也採取了遠、中、近景的互補方式,在一系列的創作中取得了新的藝術成就。

經典連環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每一個畫幅的繪製都凝聚了創作者的智慧和技法,體現了畫家的不同風格,造就了一批批的連環畫家。

幾十年來連環畫家繼承了傳統中國畫十八描,並與現代美術結合起來發揚光大,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受廣大讀者歡迎的眾多連環畫作品。現將眾多專家、學者、連迷、讀者等對中國連環畫家線描作品的剖析以及解讀綜合如下,並從第二集開始向大家展示連環畫界的祖師爺、泰斗、大師、大家……及部分連環畫家的部分作品。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藝術風采。

(待續)

圖文:大關、趙剛(連趣網CEO)

卷褶飄帶之勢”,是吳道子在顧愷之等人“鐵線描”的“密體”風格基礎上實現的獨特創造。

見宋代佚名畫家的《送子天王圖》中國畫十八描螞蝗描

《送子天王圖》 宋代佚名畫家 國畫十八描螞蝗描

【釘頭鼠尾描】

落筆處如鐵釘之頭,線條成釘頭狀,行筆收筆,如鼠之尾,所謂頭禿尾尖,頭重尾輕。

見李嵩的《貨郎圖》,宋代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中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貨郎圖》 李嵩 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朝元仙杖圖》 宋代武宗元 國畫十八描釘頭鼠尾描

【混描】

以淡墨皴衣紋加以濃墨混成之,故名。

見清代閔貞的《八子觀燈圖》中國畫十八描混描

《八子觀燈圖》 清代閔貞 國畫十八描混描

【橛頭釘描】

其運筆剛勁有致,質樸簡率,禿蒼老硬,強調骨力的表現,猶如釘在地上的細木樁,和釘頭鼠尾描有相近之處而顯短粗。

見馬遠的《孔丘像》國畫十八描橛頭釘描

《孔丘像》 馬遠 國畫十八描橛頭釘描

【蓸衣描】

相傳蓸衣描是北朝畫家曹仲達受到當時傳入的印度美術風格的影響而創造出的。其線條以直挺的用筆為主,質感沉著圓渾,線條細密工致,緊貼身軀,宛如剛從水中濕淋淋地走上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曹衣出水”。

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國畫十八描蓸衣描

《圖畫見聞志》 郭若虛 國畫十八描曹衣描

【折蘆描】

這種描法所畫衣紋線條起迄部分較為尖細,行筆至中間轉折時由於壓力增強,而形如折斷的蘆葉,故名。

見宋代李唐的《采薇圖》中國畫十八描折蘆描

《采薇圖》 宋代李唐 國畫十八描折蘆描

【柳葉描】

這種妙法所畫線條狀如柳葉,而略短于蘭葉描,輕盈靈動,妸娜多姿。

見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臥圖》中國畫十八描柳葉描

《武侯高臥圖》 明代朱瞻基 國畫十八描柳葉描

【竹葉描】

由宋時墨竹畫技法演變而來,因線條狀如竹葉而得名。《點石齋叢畫》說竹葉描[用筆橫臥,為肥短撇捺如竹葉。]在人物衣紋的描法上,竹葉、柳葉、蘆葉這三種葉子從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繪時手腕下筆的輕重、剛柔與長短等變化來加以區分。

見清代禹之鼎所繪《李圖南聽松圖》中國畫十八描竹葉描

《李圖南聽松圖》 清代禹之鼎 國畫十八描竹葉描

【戰筆描】

又叫戰筆水紋描,宋《宣和畫譜》上有這樣的記載:“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畫,行筆瘦硬戰掣。”其中的[瘦硬戰掣]一語,可視為戰筆水紋描的原始依據。

見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中國畫十八描戰筆描

《重屏會棋圖》 周文矩 國畫十八描戰筆描

【減筆描】

這是一種行筆速度快,線條簡約的畫法。其特點是側鋒行筆,畫出的線條既概括簡練,又富於變化,行筆速度快時尤顯其筆力強勁。

見宋梁楷《太白行吟圖》中國畫十八描減筆描

《太白行吟圖》 梁楷 國畫十八描減筆描

【枯柴描】

枯柴描與減筆描在用筆上並無多大區別,只是前者渴筆較多,後者幹濕並用。

見宋代龔開的《中山出遊圖》中國畫十八描枯柴描

《中山出遊圖》 宋代龔開 國畫十八描枯柴描

【蚯蚓描】

這種描法要求把篆書筆法融於畫法之中,似篆書般圓勻遒勁的筆法,以外柔內剛的線條來表現人物的衣紋。

見明代丁雲鵬的《補衲圖》中國畫十八描蚯蚓描

《補衲圖》 明代丁雲鵬 國畫十八描蚯蚓描

【橄欖描】

橄欖描用筆起迄極輕,頭尾尖細,中間沉著粗重,所畫衣紋如橄欖果實,故而得名。周履靖、汪玉認為此法為顏輝所創。

見顏輝《鐵拐仙人像》中國畫十八描橄欖描

《鐵拐仙人像》 顏輝 國畫十八描橄欖描

【棗核描】

棗核描用尖的大筆繪就,雖與橄欖描相似,但線條節奏較之更柔和,故線條更顯自由。棗核描運用大筆揮灑,中間轉折頓挫圓渾,呈棗核狀。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線條短促,所以棗核描較適宜表現麻布的質感。

見清代金農的《鍾馗圖》中國畫十八描棗核描

《鍾馗圖》 清代金農 國畫十八描棗核描

中國連環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畫像石,北魏的敦煌壁畫等,它們都是以連續的畫幅來描繪故事或人物傳記。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廣泛應用,其後隨著出版業的發展而逐漸興起的連環畫,才由畫像石、壁畫、向寫本、圖書轉移,最後才正式定型成為通俗的連環畫普及讀本。

連環畫近百年的歷史,也是中國人閱讀的百年記憶。連環畫是中國傳統的藝術形式,而線描連環畫則是連環畫最傳統的、最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毛筆白描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線條流暢自然,細緻清晰。數十年來中國連環畫家無論是在表現形式上還是在繪畫技巧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眾多作品都是藝術家繼承傳統文化,汲取各種傳統藝術精華,同時又結合了現代西洋畫的技法,講究了透視,在白描技法中加入了解剖、素描,而且畫面有了意境,構圖上也採取了遠、中、近景的互補方式,在一系列的創作中取得了新的藝術成就。

經典連環畫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每一個畫幅的繪製都凝聚了創作者的智慧和技法,體現了畫家的不同風格,造就了一批批的連環畫家。

幾十年來連環畫家繼承了傳統中國畫十八描,並與現代美術結合起來發揚光大,創作出了膾炙人口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受廣大讀者歡迎的眾多連環畫作品。現將眾多專家、學者、連迷、讀者等對中國連環畫家線描作品的剖析以及解讀綜合如下,並從第二集開始向大家展示連環畫界的祖師爺、泰斗、大師、大家……及部分連環畫家的部分作品。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藝術風采。

(待續)

圖文:大關、趙剛(連趣網CEO)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