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梁思成:中式建築體系之突出特徵

中國建築是從中國文化萌芽時代起就一脈相承, 從來沒有間斷過地發展到今天的。 從發展的過程上說, 必然先有個體房屋,

然後有組群, 然後有城市;必然從所掌握的建築材料, 先滿足適用的要求, 然後才考慮滿足觀感上的要求;必然先解決結構上的問題, 然後才解決裝飾加工的問題。 從殷墟宮殿遺址, 作為後世中國建築體系的基本特徵的最早的, “胚胎”時代的例證開始, 在約三千五百年的發展過程中, 這些特徵就一個個、一步步地形成、成長, 並在不斷的實踐中豐富發展起來了。 在這漫長的但一脈相承、持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 中國的傳統建築形成了以下一些最突出的特徵。

一、框架結構

在個體房屋的結構方面, 採用木柱木梁構成的框架結構, 承托上部一切荷載。 無論內牆外牆, 都不承擔結構荷載。 “牆倒房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最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傳統結構體系的最主要的特徵。

這種框架結構, 如同現代的框架結構一樣, 必然在平面上形成棋盤形的結構網;在格線上, 亦即在柱與柱之間, 可以按需要安砌(或不安砌)牆壁或門窗。 這就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 可以做成四面通風, 有頂無牆的涼亭, 也可以做成密封的倉庫。 不同位置的牆壁可以做成不同的厚度。 因此, 運用這種結構就可以使房屋在從亞熱帶到亞寒帶的不同氣候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

上面的荷載, 無論是樓板或屋頂, 都通過由立柱承托的橫樑轉遞到立柱上。 如果是屋頂, 就在梁上重疊若干層逐層長度遞減的小梁, 各層梁端安置檀條, 檀上再按椽子, 以構成屋面的斜坡,

如果是多層房屋, 就將同樣的框架層層疊壘上去。 可能到了宋朝以後, 才開始用高貫兩三層的長柱修建多層房屋。

一般的房屋, 從簡樸的民居到巍峨的殿堂, 都把這框架立在台基上。 台基有高有低, 有單層有多層, 按房屋在功能上和觀感上的要求而定。

台基、按柱高形成的屋身和上面的屋頂往往是中國傳統建築構成的三個主要部分。

當然這些都是一般的特徵。 必須指出, 與框架結構同時發展的也有用磚石牆承重的結構, 也有磚拱、石拱的結構, 在雨量小的地區也有大量平頂房屋, 也有由於功能的需要而不做台基的房屋。 這是必須同時說明的。

二、斗拱

中國木框架結構中最突出的一點是一般殿堂簷下非常顯著的、富有裝飾效果的一束束的斗拱。

斗拱是中國框架結構體系中減少橫樑與立柱交接點上的剪力的特有的部件(element), 用若干梯形(trabizoidal)木塊——鬥和弓形長木塊——栱層疊裝配而成。 鬥栱既用於梁頭之下以承托梁, 也用於簷下將簷挑出。 跨度或者出簷的深度越大, 則重疊的層數越多。 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鬥栱的裝飾效果, 因此往往也以層數之多少以表示建築物的重要性。 但是明清以後, 出於結構簡化, 將梁的寬度加大到比柱徑還大。 而將梁直接放在柱上, 因此鬥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 比例上大大地縮小, 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三、模數

鬥栱在中國建築中的重要還在於自古以來就以栱的寬度作為建築設計各構件比例的模數。

宋朝的《營造法式》和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則例》都是這樣規定的, 同時還按照房屋的大小和重要性規定八種或九種尺寸的栱, 從而訂出了分等級的模數制。

四、標準構件和裝配式施工

木材框架結構是裝配而成的, 因此就要求構件的標準化。 這又很自然地要求尺寸、比例的模數化。 傳說金人破了宋的汴梁, 就把宮殿拆卸, 運到燕京(今天的北京)重新裝配起來, 成為金的皇宮的一部分。 這正是由於這個結構體系的這一特徵才有可能的。

五、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 《詩經》裡就有“做廟翼翼”之句。 三千年前的詩人就這樣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 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屋頂——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可能在南北朝,屋面已經做成彎曲面。簷角也已經翹起,使屋頂呈現輕巧活潑的形象。結構關鍵的屋脊、脊端都予以強調,加上適當的雕飾。簷口的瓦也得到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六、色彩

從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看來,中國古代的匠師可能是最敢於使用顏色、最善於使用顏色的了。這一特徵無疑地是和以木材為主要構材的結構體系分不開的。桐油和漆很早就已被採用。戰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的高超技術藝術水準說明在那時候以前,油漆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傳統。春秋時期已經有用丹紅柱子的祖廟;梁架或者鬥栱上已有彩畫。歷史文獻和歷代詩歌中描繪或者歌頌燦爛的建築色彩的更是多不勝數。宋朝和清朝的“規範”裡對於油飾、彩畫的制度、等級、圖案、做法都有所規定。中國古代的匠師早已明確了油漆的保護性能和裝飾性的統一的可能性而予以充分發揮。

積累了千餘年的經驗,到了明朝以後,就已經大致總結成為下列原則:房屋的主體部分,亦即經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簷下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簷下部分往往還加上絲絲的金線和點點的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彩畫圖案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宮殿、壇、廟等,上面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光輝的琉璃瓦,下面再襯托上一層乃至三層的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杆,尤其是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們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

這樣使用強烈對照的原色(primal colours)在很大程度也是自然環境所使然。在平坦廣闊的華北黃土平原地區,冬季的自然景色是慘澹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樣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可能由於同一原因,在南方地區,終年青綠,四季開花,建築物的色彩就比較淡雅,沒有必要和大自然爭妍鬥豔,多用白粉牆和深赭色木樑柱對比,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強烈顏色會使人煩躁,而淡雅的色調卻可增加清涼感。

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屋頂——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可能在南北朝,屋面已經做成彎曲面。簷角也已經翹起,使屋頂呈現輕巧活潑的形象。結構關鍵的屋脊、脊端都予以強調,加上適當的雕飾。簷口的瓦也得到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成為中國建築最突出的特徵之一。

六、色彩

從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看來,中國古代的匠師可能是最敢於使用顏色、最善於使用顏色的了。這一特徵無疑地是和以木材為主要構材的結構體系分不開的。桐油和漆很早就已被採用。戰國墓葬中出土的漆器的高超技術藝術水準說明在那時候以前,油漆的使用已有了一定的傳統。春秋時期已經有用丹紅柱子的祖廟;梁架或者鬥栱上已有彩畫。歷史文獻和歷代詩歌中描繪或者歌頌燦爛的建築色彩的更是多不勝數。宋朝和清朝的“規範”裡對於油飾、彩畫的制度、等級、圖案、做法都有所規定。中國古代的匠師早已明確了油漆的保護性能和裝飾性的統一的可能性而予以充分發揮。

積累了千餘年的經驗,到了明朝以後,就已經大致總結成為下列原則:房屋的主體部分,亦即經常可以得到日照的部分,一般用“暖色”,尤其愛用朱紅色;簷下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簷下部分往往還加上絲絲的金線和點點的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彩畫圖案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宮殿、壇、廟等,上面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光輝的琉璃瓦,下面再襯托上一層乃至三層的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杆,尤其是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們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

這樣使用強烈對照的原色(primal colours)在很大程度也是自然環境所使然。在平坦廣闊的華北黃土平原地區,冬季的自然景色是慘澹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樣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可能由於同一原因,在南方地區,終年青綠,四季開花,建築物的色彩就比較淡雅,沒有必要和大自然爭妍鬥豔,多用白粉牆和深赭色木樑柱對比,尤其是在炎熱的夏天,強烈顏色會使人煩躁,而淡雅的色調卻可增加清涼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