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韓國古書都是用漢語寫的,現在的韓文也不過幾十年才流行起來的

早在西元15世紀以前, 韓語(或朝鮮語)是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 朝鮮族人是以漢字為書寫工具。

由於韓國語(朝鮮語)與漢語是完全不同的語系,

使用漢字表達韓語的意思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 普通民眾多為文盲, 非常不利於其本民族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李氏朝鮮第四代國王世宗深感漢字對於文化傳播的不便, 迫切需要一可完整表達本國語音之文字為了解決大韓民族書寫文字的問題,

1443年朝鮮王朝世宗大王組織以鄭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問等一批優秀學者, 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 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進行關於音律學的研究。

創造了適合標記韓語語音的文字體系——韓字, 稱為”訓民正音”, 意為“教百姓以正確字音”。 不過1443年朝鮮世宗命令使用諺文的時候, 受到眾多使用漢字的朝鮮文人和兩班貴族的批評, 因為他們認為拋棄漢字就等於失去中國文明, 而成為夷狄之邦。 崔萬理曾說:“自古九州之內, 風土雖異, 未有因方言而別為文字者。 唯蒙古、西夏、女真、日本、西蕃之類, 各有其字, 是皆夷狄事耳, 無足道者。

由於朝鮮文人和貴族的抵制, 無法成為官場上普遍使用的文字, 其通用範圍局限在兩班之間的私函、地方官衙或婦女。 諺文直到20世紀才被廣泛使用。 韓文的發明推動了韓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 世宗大王也得到了後世的愛戴。

世宗大王所創造的韓字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實用的表音文字之一, 其科學性得到了文字研究專家的高度評價。 儘管韓國大肆“推銷”本民族語言, 並且極力絞殺中國文化以及文字在韓國的傳播與影響, 但是漢族文化還是早已深入其民族骨髓。 最有趣的是現在韓國人的身份證依舊保留漢子書寫其姓名的規範。

因為韓國人的姓名用韓語書寫只能表示發音,就像我們中文拼音一樣,沒有任何意思。這樣就比較容易造成重名的現象,因此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漢名還是比較常見的。

所以每個人必須要有個漢字名字,戶口登記的時候名字必須有漢字,身份證上也會有回應的漢字名字出現,如果沒有起漢字名字,戶籍員就想辦法給你編個漢字名字,所以韓國人的名字都有相對應的漢字名。

因為韓國人的姓名用韓語書寫只能表示發音,就像我們中文拼音一樣,沒有任何意思。這樣就比較容易造成重名的現象,因此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漢名還是比較常見的。

所以每個人必須要有個漢字名字,戶口登記的時候名字必須有漢字,身份證上也會有回應的漢字名字出現,如果沒有起漢字名字,戶籍員就想辦法給你編個漢字名字,所以韓國人的名字都有相對應的漢字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