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治水功臣李冰:大國工匠,千秋川主

都江堰河工技術之榪槎(1934年)莊學本 攝

清明放水節 馮重能攝

水是生命之源, 世界文明都無一例外的發源于水。

這樣的水也曾以岷江的名義流淌過巴蜀大地。

2002年12月, 我隨著尋找“岷江之源”的隊伍, 從阡陌交通的水渠裡出發, 從雞犬相聞的小道上出發, 撥開那些歲歲枯榮的麥苗水稻, 踏著那些硌人的碎石與積雪, 沿著蜿蜒曲折的岷江上溯, 沿著那一行水淋淋的足跡去尋找解讀都江堰的鑰匙。

用了三天時間, 穿過峽谷、海子, 茫茫的林海與雪山, 我完成了一次對母親河的探源, 也完成了對生命的一次洄游。 那是寒冷的冬天, 站在幾無水痕的岷江源頭--海拔3727米的弓杠嶺上, 我發覺, 上溯岷江的道路無論怎樣險峻和崎嶇, 我們都很容易從那些寬寬窄窄、高高低低的溝渠中走出一條路來, 這是一條濕潤的、泛著水聲的道路。

蜀人幾為魚

都江堰 攝影:曾榮

水誕生了文明, 水同時又在毀滅文明。 人們對水又愛又恨, 亦歡亦悲。 岷江就是這樣一條變幻無常, 神鬼莫測的河流。 早在秦代, 岷江就被列為國家祭祀的十八處山川之一, 它孕育成都平原, 衍生江源文明, 堪稱我們的母親河。 但它同時又氾濫成災, 旱澇無常, 沖毀莊稼, 卷走牛羊。 岷江兩岸的人民上午還在載歌載舞, 歡慶豐收;下午可能就要抱頭痛哭, 因為豐收的五穀可能已經顆粒無歸。

因此, 唐代詩人岑參在詩歌《石犀》中寫道:

江水初蕩潏, 蜀人幾為魚。

從岑參的詩中, 我們不難想像幾千年前的沿岷江而居的蜀人生活狀況。

而事實上, 現實比詩歌更糟糕。

所以, 歷代治蜀者都明白, 治蜀必先治水。

都江堰寶瓶口 邱偉 攝

最早治理岷江的是大禹, 他先後治理了江、河、淮、濟四瀆, 惠及九州, 造福萬民, 而他治理的第一條河流就是當時狂放肆虐的江(岷江)。 他將岷江當作了他的實驗室,

採用“疏導”的治水思想, 開創了“岷山導江, 東別為沱”的治水經驗, 繼而推廣九州, 成為後人的治水法寶。

繼禹之後, 蠶叢、柏灌、魚鳧、望帝、叢帝等古蜀王都為治理岷江水患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們不僅在都江堰地區頻繁活動, 而且還留下了蠶叢祠, 蠶岩關、蠶岩古柏、柏灌台、魚鳧村、望叢祠(後改為祭祀李冰的二王廟)等遺跡。 尤其是魚鳧王居然在兵敗之後, 退到川西, 田於湔山(今玉壘山一帶), 可見他們對都江堰這片土地的感情之深。

儘管大禹和古代五位蜀王對岷江治理殫精竭慮, 但因為客觀原因, 岷江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 蜀人依然時常過著“幾為魚鱉”的悲慘生活。 不過古代治水者們的艱辛付出卻為都江堰的修建奠定了堅實的精神、物質與技術準備。

此刻,時代呼喚著一個大禹似的治水英雄出現。

得蜀則得楚

秋醉古堰 龔吉光攝

正像長城的修建不是為了參觀遊覽一樣,都江堰的修建,最初也不是為了四川盆地的農田灌溉。

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戰爭。

時值戰國末年,時事板蕩之際,秦惠王給他的大將司馬錯一個重要使命:親帥大軍,完成統一六國大業。

此前,大夫張儀和大將司馬錯還在廷上有過一次激烈的辯論。主張連橫策略的張儀認為蜀國不過是與戎狄為鄰的西僻小國,攻蜀價值不大,他主張伐韓親魏善楚,下三川(河、洛、伊)兵臨周城,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司馬錯恰恰與他意見相反,站在作戰地圖前,深具政治眼光和軍事天才的他慎重而堅定地對秦惠王說:“其(蜀)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船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1909)恩斯特·柏石曼(德)攝 王國平 供圖

更元九年(西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將巴國與蜀國納入了秦的版圖。於是,秦國把以楚國為主要對象的統一全國的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戰爭需要儲備大量的物資作保障,為此,非常重視生產的丞相范睢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成都平原。在人們對地理知識尚不能完全認知的時代,岷江一直作為長江的主流,楚國位於長江中游,因此位於長江上游的蜀自然成為秦國的戰略後方。

范睢將發展蜀郡的經濟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該向秦昭王推薦了誰做蜀郡的太守呢?范睢陷入了沉思。

此刻,蜀國期待一位德才兼備的治水官員出現。

冰從何處來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會在二王廟戲樓上唱戲以紀念李冰(1909年4月),張伯林(美)攝 王國平 供圖

西元前276年。

這個人來了,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遙遠。

他就是李冰!

關於李冰,歷史文獻中記載很少,語焉不詳,因為那畢竟是一個遙遠的年代。他究竟生於何時何地,屬秦人、晉人、蜀人,還是氐羌人,是否鑿過離堆,導過江流都是學者們曾經懷疑的範圍,甚至有人懷疑是否有李冰其人。

現存典籍中關於李冰的事蹟,最早見於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河渠志》,書中記載:“蜀守冰,鑿離堆……”司馬遷儘管著史嚴謹,惜墨如金,然而他所介紹的李冰,因為言語太簡,只有官銜和名,沒有姓,反而為後人留下了一個迷團。班固著《漢書·溝洫志》時,在“冰”字前加上了“李”,這個足以輝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的姓名。

晉代江原(今崇州)人常璩在完成《華陽國志·蜀志》時,比較詳盡的記述了李冰在蜀治水的事蹟,為我們勾畫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關於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的事蹟,著名水利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裡也做了記述,而且許多典籍中還說李冰曾與戰國時代的鬼穀子為友,知天文地理,查水情,還留下了漢代造三神石人鎮水的記錄。

1974年3月3日,事情發生了轉折。在都江堰內江河床安瀾索橋段下,人們從4.5米深的地下出土一尊完整的石像,引起了整個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的轟動。石像高2.9米,肩寬0.96米,厚0.46米,重約4.5噸,造型簡潔樸素,神態從容,平視而立,眼角和唇邊微露笑容,身著秦冠服,手置胸前。兩袖和衣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共計38字,字跡清晰,字內朱砂猶存。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袖為“建甯元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東漢建甯元年即西元168年。據此判斷,李冰那時已經作為“神”被供奉於廟宇中。

李冰父子像

至此,關於都江堰的創建者是李冰已經沒有多少異議,但是關於李冰是哪裡人卻又成了人們討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李冰是秦國人,依據來源於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的《北堂書鈔》之記載;有學者認為李冰是蜀人,依據是《蜀王本紀》之記載;有學者認為李冰是巴人,依據是清代陳懷仁《川主三神合傳》之記載;還有人認為李冰是逃亡犯人,依據還是《蜀王本紀》之記載。2005年7月7日,兩位李姓老人風塵僕僕地從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趕到都江堰,他們隨身帶著一卷長20米、寬0.7米、重5公斤左右的《金山李氏世系圖》,李冰的名字赫然其中。在二王廟前,他們點燃了香燭,淚流滿面的向先人鞠躬祭拜,然後悄然而去。

綜合各類資料,我們可以大致梳理李冰一生的行跡。李冰(約西元前3世紀),戰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太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鑿離堆(玉壘山),鑿溷崖(今夾江),治洛水(今什邡),導汶井江(今邛崍),開廣都鹽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其實,李冰是哪裡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四川留下了一座灌溉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發揮效益的都江堰!李冰生於何時,卒於何時也不重要,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目前的資料來看,沒有人能真正活上兩百歲。但是李冰卻已在蜀人心中活了兩千多年,而且還將繼續鮮活下去。

龍是何年伏

李冰石像(1974年3月7日) 王國平 供圖

在都江堰,有許多關於李冰伏龍的傳說。

其實,傳說往往來源於生活。因為在那個認知有限的年代,岷江就是人們眼裡一條喜怒無常、難以降伏的“惡龍”。

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前276年,深思熟慮後的秦昭王在他的禦書房內擬了一道詔書,那是一道任命的詔書。因為這道詔書,秦昭王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最具遠見眼光的諸侯。他的一紙任命改寫了那個時代的格局,改寫了那個時代乃至當代蜀地人民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歷史。

其實,他只不過下了一道任命李冰擔任蜀郡守的詔書。但是,一個關心民眾的官員從此有了一份實現自己理想與抱負的權力,對李冰、對國家、對人民來說都是一種幸事。

雖然這份任命早已灰飛煙滅,但是因那一紙任命而為我們留下的都江堰還在,它比中國歷史上所有的任命更生動。

大約就在李冰到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西元前274年,他開始著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區域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修建者多達十萬人,李冰則以蜀郡太守和大國工匠的雙重身份成為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

都江堰水利工程(1908年6月16日) 爾尼斯特·亨利·威爾遜(英國)攝

經過數次溯江而上或順流而下的認真勘測,李冰決定,用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飛沙堰來構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三大工程首尾呼應,三位一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而密如蛛網的溝渠則是蜀國農業生生不息的經絡與血脈。

都江堰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如此龐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卻沒有修建一道水壩。李冰沒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原則,利用山勢、地勢與水勢,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實現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李冰和當時的水利工作者們是非常智慧的,兩千多年前,他們就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即使到了2273年後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生態工程。它開創了中國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篇章。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成為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西元前256年,李冰率領民工耗時18年,完成了這座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岷江這條孽龍終於被降伏。這也是四川百姓奉李冰為“川主”之始。

都江堰河工技術之竹籠(1934年)莊學本 攝

下期預告:

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考察都江堰時候,撰文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李冰就像一位長者,他站在都江堰邊,撫摸著江水,梳理著江水,指揮著江水,告訴它們:“你走這邊,它走那邊。”

當我們在歷史的冊頁中徘徊歌嘯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仰天浩歎:所有的事物在時間面前是多麼的短暫、渺小與卑微。比都江堰晚五十年的鄭國渠早已斷流了,航運曾經繁榮一時的大運河大部分已荒廢了,靈渠日漸消瘦……

灌區人民在都江堰灌渠旁邊為李冰父子修建的神龕(1909)W·E·蓋諾(美國)攝 王國平

此刻,時代呼喚著一個大禹似的治水英雄出現。

得蜀則得楚

秋醉古堰 龔吉光攝

正像長城的修建不是為了參觀遊覽一樣,都江堰的修建,最初也不是為了四川盆地的農田灌溉。

在那個戰亂頻仍的年代,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戰爭。

時值戰國末年,時事板蕩之際,秦惠王給他的大將司馬錯一個重要使命:親帥大軍,完成統一六國大業。

此前,大夫張儀和大將司馬錯還在廷上有過一次激烈的辯論。主張連橫策略的張儀認為蜀國不過是與戎狄為鄰的西僻小國,攻蜀價值不大,他主張伐韓親魏善楚,下三川(河、洛、伊)兵臨周城,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司馬錯恰恰與他意見相反,站在作戰地圖前,深具政治眼光和軍事天才的他慎重而堅定地對秦惠王說:“其(蜀)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船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

紀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廟(1909)恩斯特·柏石曼(德)攝 王國平 供圖

更元九年(西元前316年),司馬錯率軍以勢如破竹之勢將巴國與蜀國納入了秦的版圖。於是,秦國把以楚國為主要對象的統一全國的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是,戰爭需要儲備大量的物資作保障,為此,非常重視生產的丞相范睢把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成都平原。在人們對地理知識尚不能完全認知的時代,岷江一直作為長江的主流,楚國位於長江中游,因此位於長江上游的蜀自然成為秦國的戰略後方。

范睢將發展蜀郡的經濟提上了重要日程。但是,該向秦昭王推薦了誰做蜀郡的太守呢?范睢陷入了沉思。

此刻,蜀國期待一位德才兼備的治水官員出現。

冰從何處來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會在二王廟戲樓上唱戲以紀念李冰(1909年4月),張伯林(美)攝 王國平 供圖

西元前276年。

這個人來了,他的面目有些模糊,他的身世有些遙遠。

他就是李冰!

關於李冰,歷史文獻中記載很少,語焉不詳,因為那畢竟是一個遙遠的年代。他究竟生於何時何地,屬秦人、晉人、蜀人,還是氐羌人,是否鑿過離堆,導過江流都是學者們曾經懷疑的範圍,甚至有人懷疑是否有李冰其人。

現存典籍中關於李冰的事蹟,最早見於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河渠志》,書中記載:“蜀守冰,鑿離堆……”司馬遷儘管著史嚴謹,惜墨如金,然而他所介紹的李冰,因為言語太簡,只有官銜和名,沒有姓,反而為後人留下了一個迷團。班固著《漢書·溝洫志》時,在“冰”字前加上了“李”,這個足以輝耀千古的治水者才有了完整的姓名。

晉代江原(今崇州)人常璩在完成《華陽國志·蜀志》時,比較詳盡的記述了李冰在蜀治水的事蹟,為我們勾畫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關於李冰率眾修建都江堰的事蹟,著名水利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江水》裡也做了記述,而且許多典籍中還說李冰曾與戰國時代的鬼穀子為友,知天文地理,查水情,還留下了漢代造三神石人鎮水的記錄。

1974年3月3日,事情發生了轉折。在都江堰內江河床安瀾索橋段下,人們從4.5米深的地下出土一尊完整的石像,引起了整個水利界、文化界和考古界的轟動。石像高2.9米,肩寬0.96米,厚0.46米,重約4.5噸,造型簡潔樸素,神態從容,平視而立,眼角和唇邊微露笑容,身著秦冠服,手置胸前。兩袖和衣襟上,有淺刻隸書題記三行,共計38字,字跡清晰,字內朱砂猶存。中行為“故蜀郡李府君諱冰”,左袖為“建甯元年閏月戊申朔廿五日都水椽”,右袖為“尹龍長陳壹造三神石人珍水萬世焉”。東漢建甯元年即西元168年。據此判斷,李冰那時已經作為“神”被供奉於廟宇中。

李冰父子像

至此,關於都江堰的創建者是李冰已經沒有多少異議,但是關於李冰是哪裡人卻又成了人們討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李冰是秦國人,依據來源於唐代大書法家虞世南的《北堂書鈔》之記載;有學者認為李冰是蜀人,依據是《蜀王本紀》之記載;有學者認為李冰是巴人,依據是清代陳懷仁《川主三神合傳》之記載;還有人認為李冰是逃亡犯人,依據還是《蜀王本紀》之記載。2005年7月7日,兩位李姓老人風塵僕僕地從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郊斜村趕到都江堰,他們隨身帶著一卷長20米、寬0.7米、重5公斤左右的《金山李氏世系圖》,李冰的名字赫然其中。在二王廟前,他們點燃了香燭,淚流滿面的向先人鞠躬祭拜,然後悄然而去。

綜合各類資料,我們可以大致梳理李冰一生的行跡。李冰(約西元前3世紀),戰國時代卓越的水利工程專家。秦昭王時期(前276-前251年)為蜀郡太守,主持設計和興建都江堰,鑿離堆(玉壘山),鑿溷崖(今夾江),治洛水(今什邡),導汶井江(今邛崍),開廣都鹽井等全蜀重大工程。

其實,李冰是哪裡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四川留下了一座灌溉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在發揮效益的都江堰!李冰生於何時,卒於何時也不重要,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目前的資料來看,沒有人能真正活上兩百歲。但是李冰卻已在蜀人心中活了兩千多年,而且還將繼續鮮活下去。

龍是何年伏

李冰石像(1974年3月7日) 王國平 供圖

在都江堰,有許多關於李冰伏龍的傳說。

其實,傳說往往來源於生活。因為在那個認知有限的年代,岷江就是人們眼裡一條喜怒無常、難以降伏的“惡龍”。

秦昭王三十一年,也就是西元前276年,深思熟慮後的秦昭王在他的禦書房內擬了一道詔書,那是一道任命的詔書。因為這道詔書,秦昭王當之無愧地成為那個時代最具遠見眼光的諸侯。他的一紙任命改寫了那個時代的格局,改寫了那個時代乃至當代蜀地人民的命運,也改寫了中國歷史。

其實,他只不過下了一道任命李冰擔任蜀郡守的詔書。但是,一個關心民眾的官員從此有了一份實現自己理想與抱負的權力,對李冰、對國家、對人民來說都是一種幸事。

雖然這份任命早已灰飛煙滅,但是因那一紙任命而為我們留下的都江堰還在,它比中國歷史上所有的任命更生動。

大約就在李冰到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西元前274年,他開始著手修建都江堰。岷江出山口那片平坦的區域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修建者多達十萬人,李冰則以蜀郡太守和大國工匠的雙重身份成為這項工程的總設計師。

都江堰水利工程(1908年6月16日) 爾尼斯特·亨利·威爾遜(英國)攝

經過數次溯江而上或順流而下的認真勘測,李冰決定,用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和飛沙堰來構建都江堰的渠首工程,三大工程首尾呼應,三位一體,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使堤防、分水、洩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而密如蛛網的溝渠則是蜀國農業生生不息的經絡與血脈。

都江堰的偉大之處還在於,如此龐大的一座水利工程卻沒有修建一道水壩。李冰沒有刻意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而是遵循順應自然,師法自然的原則,利用山勢、地勢與水勢,乘勢利導,因時制宜,實現了自動分流、自動排沙和自流灌溉的功效,實現了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李冰和當時的水利工作者們是非常智慧的,兩千多年前,他們就懂得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即使到了2273年後的今天,都江堰也依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僅存的一項生態工程。它開創了中國水利史上的新紀元,標誌著中國水利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寫下了最輝煌的篇章。它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的結晶,成為中華文化劃時代的傑作。

西元前256年,李冰率領民工耗時18年,完成了這座舉世無雙的水利工程,岷江這條孽龍終於被降伏。這也是四川百姓奉李冰為“川主”之始。

都江堰河工技術之竹籠(1934年)莊學本 攝

下期預告:

1872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考察都江堰時候,撰文稱讚“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無與倫比。”

李冰就像一位長者,他站在都江堰邊,撫摸著江水,梳理著江水,指揮著江水,告訴它們:“你走這邊,它走那邊。”

當我們在歷史的冊頁中徘徊歌嘯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仰天浩歎:所有的事物在時間面前是多麼的短暫、渺小與卑微。比都江堰晚五十年的鄭國渠早已斷流了,航運曾經繁榮一時的大運河大部分已荒廢了,靈渠日漸消瘦……

灌區人民在都江堰灌渠旁邊為李冰父子修建的神龕(1909)W·E·蓋諾(美國)攝 王國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