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這位聊城人用五穀作畫,讓糧食煥發出藝術的光彩

黃豆、綠豆、紅小豆, 大米、小米……這些生活中普通的五穀雜糧, 竟可以華麗變身為一件件令人稱奇的藝術畫卷。 在聊城古城區樓南大街路東的魯西民俗體驗館裡, 就有這麼一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立曾。 他用五穀作畫, 讓糧食煥發出藝術的光彩。

五穀畫, 顧名思義, 又叫糧食畫、百米圖、米畫、穀畫、豆塑等。 是以各類植物種子和五穀雜糧為本體, 通過粘、貼、拼、雕等手段, 利用其它附料粘貼而成的山水、人物、花鳥、抽象等形象的畫面, 運用構圖、線條、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 對其進行特殊處理所形成的圖畫。 糧食經過特殊工藝處理, 可以永久保存。 而且, 色彩的變化完全由五穀雜糧本身具有的天然色澤完成, 具有美觀、古樸、畫意新穎等特點, 有傳統繪畫所達不到的效果。

“從小受家庭影響, 我才走上了美術創作的道路。 ”今年42歲的東昌五穀畫技藝傳承人劉立曾說,

自幼受父輩薰陶, 他就喜歡動手做各種手工藝品, 一棵高粱可以編個小手槍, 幾根小草能編個螞蚱, 一把豆子能拼個小老鼠。 上世紀90年代, 劉立曾在濟南藝苑工藝美術廠專門從事“豆塑畫”的設計和創作, 對五穀畫工藝技術更是有了深層次的掌握。 在傳承家族豆塑的製作技法上, 研發了新五穀畫種, 利用草種、菜種等、五穀種等製作出的作品具有魯西民俗、民間特色。 2003年, 他製作的“五穀畫”開始出口國外。

“做五穀畫, 選種是第一步。 ”劉立曾說, 選好種以後要進行薰蒸處理, 點燃硫磺進行薰蒸, 時間大約為2-3個小時。 薰蒸處理是為了防止植物的種子腐敗或黴變, 同時破壞種子的胚胎, 以防種子發芽變形。 “對於美術基礎較好的人來說,

不打底稿也可以, 而粘貼這一步最為關鍵。 ”劉立曾說, 製作時要根據不同的題材選擇合適的粘貼材料, 並要注意不同種子顏色、形狀、大小的搭配。 所用的工具很簡單, 牙籤或鑷子, 以及膠水就足夠了。 作畫用的膠水不要太稀了, 塗抹的厚度要均勻, 膠水的固化期一般為半個小時。 “我一幅畫要創作3天, 市價大約在500元以上。 ”劉立曾說, 他的代表作目前有《荷趣圖》《豐收》《老井故事》等。

劉立曾說, 由於東昌五穀畫是用各種天然綠色原料純手工製作而成的工藝畫, 反璞歸真, 淳樸親切, 充滿藝術氣息, 而又不失植物的天然本色, 正好迎合了現在人綠色環保的消費追求, 並且此畫的畫面效果是立體的, 填補了現有裝飾畫市場千篇一律平面畫的空白。

劉立曾說, 五穀畫起于唐, 盛於清, 歷經千年滄桑。 而東昌五穀畫, 作為東昌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 起源于魯西廣大農村, 具有鮮明的魯西特色, 代表了聊城民俗文化, 具有極高的保護價值。 。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 大批“糧食畫”相繼產生, 從此業已流傳近千年、失傳百年的五穀糧食畫又再現民間。

然而, 和不少非遺一樣, 由於沒有開發市場, 技藝傳承也出現困難, 五穀畫技藝面臨失傳的局面。 在保護傳統技藝上, 劉立曾也不遺餘力。 他為東昌五穀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並在魯西民俗體驗館開館授徒。 不僅如此, 他還不斷嘗試五穀畫創新, 準備在葫蘆等載體上作畫, 不斷豐富東昌五穀畫的藝術表現形式、表現手段,

在傳承創新中將五穀畫發揚光大。 記者 林金彥 通訊員 郭明媚 孔 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