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解讀《資治通鑒》:諸葛亮的“偶像”樂毅都做了什麼事?

當年讀《三國志.諸葛亮傳》, 記得清楚的有一句:“(諸葛亮)躬耕隴畝, 好為梁父吟, 身長八尺, 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 ”記得特清楚, 後來又聽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提到這句話時, 就想弄清楚諸葛亮都這麼牛了, 但他自己說自己可以跟管仲、樂毅相比, 當時的人並不認可, 顯然, 大家認為:管仲、樂毅比諸葛亮牛多了。 經濟學家管仲我們先放下, 先說說樂毅。

(管仲和樂毅圖)

上一篇說西元前286年, “桀宋”被齊國滅了, 當時我們說, 小小一個宋國的滅亡打破了戰國時期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軍事平衡。 讓我們接著看, 西元前285年, 也就是宋國被滅的第二年:

齊王既滅宋而驕, 乃南侵楚, 西侵三晉, 欲並二周, 為天子。 狐正議, 斫之檀衢。 陳舉直言, 殺之東閭。

齊王滅掉宋國後十分驕傲(其實只是打敗了一個小小的宋國罷了), 便向南侵入楚國, 向西攻打趙、魏、韓國, 想吞併東西二周,

自立為天子。 狐義正辭嚴地勸諫他, 被斬首于檀台大路上。 陳舉直言不諱地勸止, 被殺死在東門。 這個時候的齊王已經陷入稱霸的泥潭, 瘋掉了。

當然, 齊王的昏聵, 他的鄰居是不會坐視不理的, 北方的燕國馬上就有想法了。

燕昭王日夜撫循其人, 益以富實, 乃與樂毅謀伐齊。 樂毅曰:“齊, 霸國之餘業也, 地大人眾, 未易獨攻也。 王必欲伐之, 莫如約趙及楚、魏。 ”於是使樂毅約趙, 別使使者連楚、魏, 且令趙啖秦以伐齊之利。 諸侯害齊王之驕暴, 皆爭合謀與燕伐齊。

(樂毅像)

燕昭王是個有理想的人, 他日夜安撫教導百姓, 使燕國更加富足, 於是他與樂毅商議進攻齊國。 樂毅說:“齊國稱霸以來, 至今有餘力, 地廣人多, 我們獨力攻打不易。 大王一定要討伐它, 不如聯合趙國及楚、魏三國。 ”燕王便派樂毅約定趙國, 另派使者聯繫楚國、魏國, 再讓趙國用討伐齊國的好處引誘秦國。 各國苦於齊王的驕橫暴虐, 都爭相贊成參加燕國的攻齊戰爭。 其實主要是這個時間段, 齊王在四處征罰, 附近的幾個鄰國被他打了個遍,

第二年, 經樂毅建議而組織起來的多國聯軍終於起兵了……

燕王悉起兵, 以樂毅為上將軍。 秦尉斯離帥師與三晉之師會之。 趙王以相國印授樂毅(也就是說, 樂毅是個掛幾國帥印的主。 ), 樂毅並將秦、魏、韓、趙之兵以伐齊。 齊王悉國中之眾以崐拒之, 戰於濟西, 齊師大敗(齊國這個時候並沒有這個軍事實力)。 樂毅還秦、韓之師, 分魏師以略宋地, 部趙師以收河間。 身率燕師, 長驅逐北。 劇辛曰:“齊大而燕小, 賴諸侯之助以破其軍, 宜及時攻取其邊城以自益, 此長久之利也。 今過而不攻, 以深入為名, 無損于齊, 無益于燕而結深怨, 後必悔之。 ”樂毅曰:“齊王伐功矜能, 謀不逮下, 廢黜賢良, 信任諂諛, 政令戾虐, 百姓怨懟。 今軍皆破亡,

若因而乘之, 其民必叛, 禍亂內作, 則齊可圖也。 若不遂乘之, 待彼悔前之非, 改過恤下而撫其民, 則難慮也。 ”遂進軍深入。 齊人果大亂失度, 王出走。 樂毅入臨淄, 取寶物、祭器, 輸之于燕。 燕王親至濟上勞軍, 行賞饗士;封樂毅為昌國君, 遂使留徇齊城之未下者。

(樂毅伐齊圖)

燕王調動全部兵力,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尉斯離率軍隊與韓、趙、魏聯軍也前來會合。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樂毅統一指揮秦、魏、韓、趙大軍發動進攻。齊王集中國內全部人力進行抵禦,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齊國軍隊大敗。樂毅便退回秦國、韓國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佈署趙國軍隊去收復河間。自己率領燕軍,由北長驅直入齊國,連下齊國70餘城(就是一路勢如破竹啊)。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現在大軍過城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下深怨,日後必定要後悔。”樂毅說:“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諛諂小人,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現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內部發生動亂,齊國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而撫恤百姓,我們就難辦了。”顯然,樂毅前面的採取的軍事安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想臨時的想當然。於是下令進軍深入齊國。齊國果然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率軍進入齊都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水上游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燕王封樂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餘未克的城市。其實這個時候的樂毅已經走到了他政治生命的最高點,只是,他不知道罷了。

(樂毅伐齊連環畫封面)

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在前朝立了大功的大臣們,往往跟太子不在一條聯盟線裡,當然,也就不會在新天子臨朝時獲得好的政治地位,甚至很多前朝大佬被直接殺死,這在戰國是經常發生的事兒。不幸的是,樂毅遇到的問題也是這樣的問題。

西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借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樂毅伐齊圖)

當然,樂毅後來也給自己辯解過,他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諸葛亮自比樂毅時,大概也是對樂毅的人格品質的讚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後,樂毅死在趙國。

(圖片來自網路)

(樂毅伐齊圖)

燕王調動全部兵力,以樂毅為上將軍。秦國尉斯離率軍隊與韓、趙、魏聯軍也前來會合。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樂毅統一指揮秦、魏、韓、趙大軍發動進攻。齊王集中國內全部人力進行抵禦,雙方在濟水西岸大戰。齊國軍隊大敗。樂毅便退回秦國、韓國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佈署趙國軍隊去收復河間。自己率領燕軍,由北長驅直入齊國,連下齊國70餘城(就是一路勢如破竹啊)。劇辛勸說道:“齊國大,燕國小,依靠各國的幫助我們才打敗齊軍,應該及時地攻取邊境城市充實燕國領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現在大軍過城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下深怨,日後必定要後悔。”樂毅說:“齊王好大喜功,剛愎自用,不與下屬商議,又罷黜賢良人士,專門信任諛諂小人,政令貪虐暴戾,百姓十分怨憤。現在齊國軍隊已潰不成軍,如果我們乘勝追擊,齊國百姓必然反叛,內部發生動亂,齊國就可以收拾了。如果不抓住時機,等到齊王痛改前非,體貼臣下而撫恤百姓,我們就難辦了。”顯然,樂毅前面的採取的軍事安排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不是想臨時的想當然。於是下令進軍深入齊國。齊國果然大亂,失去常度,齊王出逃。樂毅率軍進入齊都臨淄,搜刮寶物和祭祀重器,運回燕國。燕王親自到濟水上游去慰勞軍隊,頒行獎賞,犒勞將士;燕王封樂為昌國君,讓他留在齊國進攻其餘未克的城市。其實這個時候的樂毅已經走到了他政治生命的最高點,只是,他不知道罷了。

(樂毅伐齊連環畫封面)

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在前朝立了大功的大臣們,往往跟太子不在一條聯盟線裡,當然,也就不會在新天子臨朝時獲得好的政治地位,甚至很多前朝大佬被直接殺死,這在戰國是經常發生的事兒。不幸的是,樂毅遇到的問題也是這樣的問題。

西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後,齊國的田單瞭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造謠說:“齊國城邑沒有攻下的僅只兩個城邑罷了。而所以不及早拿下來的原因,聽說是樂毅與燕國新即位的國君有怨仇,樂毅斷斷續續用兵故意拖延時間姑且留在齊國,準備在齊國稱王。齊國所擔憂的,只怕別的將領來。”當時燕惠王本來就已經懷疑樂毅,又受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並召回樂毅。樂毅心裡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後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趙國把觀津這個地方封給樂毅,封號叫望諸君。趙國對樂毅十分尊重優寵借此來震動威懾燕國、齊國。

(樂毅伐齊圖)

當然,樂毅後來也給自己辯解過,他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書中針對惠王的無理指責和虛偽粉飾,表明自己對先王的一片忠心,與先王之間的相知相得,駁斥惠王對自己的種種責難、誤解,抒發功敗垂成的憤慨,並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的歷史教訓申明自己不為昏主效愚忠,不學冤鬼屈死,故而出走的抗爭精神。諸葛亮自比樂毅時,大概也是對樂毅的人格品質的讚賞。

於是燕惠王又把樂毅的兒子樂間封為昌國君;而樂毅往來于趙國、燕國之間,與燕國重新交好,燕、趙兩國都任用他為客卿。最後,樂毅死在趙國。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