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環江銅鼓:二十年砥礪復原傳統工藝,毛南族寶重現千年遺音

◀銅鼓, 一種由銅為主要材料製作的禮器和打擊樂器。 自春秋時代以來的兩千多年間, 廣泛流行於我國西南諸省及東南亞地區。

(西漢“詛盟”貯貝器 局部·廣西民族博物館藏)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銅鼓與當地各民族的社會、經濟、文化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 形成了獨特的銅鼓文化。 銅鼓的鑄造工藝、器型、花紋等方面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經濟情況、文化面貌和心理素質, 堪稱一部民族歷史的百科全書。

(西漢雷雲紋大銅鼓·廣西民族博物館藏)

◀迄今為止, 廣西境內共發現春秋晚期至清代末期各個時期的古代銅鼓兩千餘面, 是全世界擁有銅鼓最多的地區。 時至今日, 廣西仍有許多少數民族在重大節日期間奏響銅鼓以作慶賀,

但真正的古代銅鼓製造技藝卻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失傳了。

(大型詩舞劇《銅鼓》)

◀上世紀90年代開始, 鐵匠出身的環江韋氏兄弟就立志要復原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術。 在復原的過程中, 他們已經不記得失敗了多少次, 又重來了多少次。

◀2002年, 韋氏兄弟終於重新掌握這項失傳近兩百年的傳統鑄造技藝, 使得民間傳統銅鼓鑄造技藝得到恢復和延續, 千年前的金石之聲從環江的青山綠水間傳遍整個世界。

◀韋氏兄弟至今依然沿襲著祖輩傳下來的製作方法, 從混砂、合範到澆築、壓花再到最後打磨成型一絲不苟。

(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

◀韋氏民族銅鼓使用的花紋仍然是當年駱越先民使用過,在一串串雲雷紋、太陽紋、鷺鳥紋的壓制過程中,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祖先手心的溫度,聽到雋永悠長的千年遺音。

◀如今,韋氏兄弟復原的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已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韋啟初、韋啟參兩兄弟作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都有近萬面銅鼓在他們的手中誕生,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現精彩的毛南族文化。

(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韋啟初)

◀韋氏民族銅鼓使用的花紋仍然是當年駱越先民使用過,在一串串雲雷紋、太陽紋、鷺鳥紋的壓制過程中,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祖先手心的溫度,聽到雋永悠長的千年遺音。

◀如今,韋氏兄弟復原的銅鼓一次性成型鑄造技藝已被列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韋啟初、韋啟參兩兄弟作為這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每年都有近萬面銅鼓在他們的手中誕生,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現精彩的毛南族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