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中國樂隊》譚維維、王梵瑞,他們的故事你知道嗎

《中國樂隊》這套音樂節目, 是我期待已久的。 不為別的, 就在於“樂隊”二字。

這裡面有著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在於節目形式, 當下各類音樂類節目不勝枚舉,

花樣百出, 但所有同類節目, 都沒有關注過樂隊這個特殊的音樂團隊, 這套《中國樂隊》從名字上就能看出, 是一檔以樂隊為主要呈現形式的節目, 而且沒有海選, 沒有PK, 為的就是通過樂隊這樣最接近地氣的音樂團體, 來全方位的展現我國不同地域、不同風格的音樂, 這一點個人是好奇的。

其二在於我的私心, 從小到大, 我對樂隊這個詞非常感興趣, 有那麼一陣就是各種搜刮樂隊, 什麼指南針樂隊、鮑家街43號、子曰等等, 買了很多磁帶和CD, 也正因為這一點個人的小情調, 所以該節目一經推出的時候, 就格外關注。

如今《中國樂隊》已經播到了第二期, 從第一期時的意猶未盡、眼前一亮, 再到第二期時感受到該節目的升級和多樣, 個人是非常欣慰的。

升級之處在於兩點, 其一為製作水準, 其二為代入感增強。 由於是第一次以這樣的形式去展現音樂和樂隊本色, 在聽取了網友的建議之後, 第二期在畫面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裡說的畫面感主要在於幕後故事的搭配和臨場氣氛的調教上。

當你要瞭解某個人的時候, 最好先要瞭解他的故事。

《中國樂隊》對樂隊的故事挖掘, 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 這是建立在音樂之外, 對音樂人本體的挖掘。 在本期節目中, 化身DJ、音樂尋找人等多重身份的譚維維用生動的語言為觀眾帶來了一個又一個樂隊不為人知的故事, 其中有著幽默詼諧、也有著心酸和磨礪, 配合字幕和畫外音, 跟隨著DJ的腳步讓我們深入瞭解一個樂隊的故事, 而且對於樂隊的採訪非常真實, 用他們的真實經歷, 避免了臉譜化的說教, 更能讓觀眾感受到不同風格樂隊一路走來的心路。

比如王梵瑞與鼓樓先生樂隊, 王梵瑞是“紅白藍”音樂系列的代表人物之一, 很多人都瞭解他, 但不一定瞭解這位元音樂人的心路。 從最初直來直去的性格導致得罪了很多製作人, 到在鼓樓附近開拉麵館慘澹經營, 邊開麵館邊做音樂的那段時光, 磨平了他的棱角, 當青春少年變成了中年大叔, 一曲《鼓樓先生》唱出了自己的情懷,

也唱出了人生。 沒有閱歷怎談成功。 這樣接地氣的方式, 讓該節目有著非常好的代入感。

當轉場到演播廳, 樂隊動情的演奏, 將臨場氣氛的情緒烘托至頂點。 此時的觀眾, 有感於樂隊的故事, 而此時鏡頭語言也變得更加全面, 無論是鼓手、貝斯手, 還是琵琶手、鍵盤手, 不再只是主唱, 樂隊的每一份子的名字都在形象片、現場演出視頻中反復提及, 並且給了相當多的鏡頭互動, 讓觀眾真正看到樂隊作為一個整體的全部印象。

這是《中國樂隊》對臨場氣氛調控的最大特點,對樂隊成員的展示更加立體,讓觀眾感覺在看一場演唱會,將觀眾的情緒調整到最高點。

與此同時,《中國樂隊》的節目形式的特殊性,在第二期也是顯露無疑,通過樂隊的故事和他們的歌聲,去挖掘真正的音樂,才是該節目最大的特色。

因為樂隊這種東西,有別于傳統外表光鮮的唱者,他們是一群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也是一群真正有著音樂功底的人,所以,這種音樂形式,是最接地氣,也最能代表音樂力量的存在。

在如今各種演唱者,經歷了如火熱荼的選秀比拼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沉醉在演唱技巧的發揮中,但當我們剝離技巧去探討歌手與歌曲本質的時候,卻沒有那樣的深刻。但樂隊不一樣了,本期節目中的五個樂隊,譚維維和北京客樂隊、衣濕樂隊、王梵瑞和鼓樓先生樂隊、A公館樂隊、古未來樂隊,來自不同的地域,也代表了不同的風格。

比如一支遠在廣東珠江的“四川本土”樂隊——衣濕樂隊,組建人用自己的宜賓母語創作出獨特的“方言民謠”。從宜賓的流杯池到廣州的茶餐廳,從燃面到腸粉,這位小鎮青年通過食物將離鄉之思與生活百味寫進詞曲。那首《芹菜牛肉絲》,中西合璧的樂器搭配,不僅凝聚了7位來自川江各地、各行各業的樂隊成員,也讓方言民謠演繹出多元風味。他們的作品好似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在其中你能感受到隨煙火氣而來的親切,也有感於對多元化音樂形式的挖掘,這才是“舌尖上的樂隊”啊。

還有譚維維和和北京客樂隊演唱的《煎餅俠》,從譚維維在直播間娓娓道來的“講故事”體驗,再到舞臺上肆意歌唱,完成了從現場DJ到音樂人的無縫連結,這才是真正做音樂的,將理性和感性容納於一身。

總而言之,《中國樂隊》給人的感覺,是新奇而又親切,不同風格的樂隊,他們五味雜陳的故事,帶來可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音樂。就像是聽一個老朋友在跟你講成長,講經歷,講過往,講滄桑,講述一個個“音樂”的故事。回想起當年的樂隊之夢,它可能會讓你感到特別久違的快樂,你會開懷大笑,有可能讓你發現某些寸步難行的時候,其實也沒有那麼艱難,而那些一個人走過的日子,或許,是一次自我追逐的奇幻旅行,這就是樂隊!

這是《中國樂隊》對臨場氣氛調控的最大特點,對樂隊成員的展示更加立體,讓觀眾感覺在看一場演唱會,將觀眾的情緒調整到最高點。

與此同時,《中國樂隊》的節目形式的特殊性,在第二期也是顯露無疑,通過樂隊的故事和他們的歌聲,去挖掘真正的音樂,才是該節目最大的特色。

因為樂隊這種東西,有別于傳統外表光鮮的唱者,他們是一群真正熱愛音樂的人,也是一群真正有著音樂功底的人,所以,這種音樂形式,是最接地氣,也最能代表音樂力量的存在。

在如今各種演唱者,經歷了如火熱荼的選秀比拼的時候,都會不約而同的沉醉在演唱技巧的發揮中,但當我們剝離技巧去探討歌手與歌曲本質的時候,卻沒有那樣的深刻。但樂隊不一樣了,本期節目中的五個樂隊,譚維維和北京客樂隊、衣濕樂隊、王梵瑞和鼓樓先生樂隊、A公館樂隊、古未來樂隊,來自不同的地域,也代表了不同的風格。

比如一支遠在廣東珠江的“四川本土”樂隊——衣濕樂隊,組建人用自己的宜賓母語創作出獨特的“方言民謠”。從宜賓的流杯池到廣州的茶餐廳,從燃面到腸粉,這位小鎮青年通過食物將離鄉之思與生活百味寫進詞曲。那首《芹菜牛肉絲》,中西合璧的樂器搭配,不僅凝聚了7位來自川江各地、各行各業的樂隊成員,也讓方言民謠演繹出多元風味。他們的作品好似一部現實主義的電影,在其中你能感受到隨煙火氣而來的親切,也有感於對多元化音樂形式的挖掘,這才是“舌尖上的樂隊”啊。

還有譚維維和和北京客樂隊演唱的《煎餅俠》,從譚維維在直播間娓娓道來的“講故事”體驗,再到舞臺上肆意歌唱,完成了從現場DJ到音樂人的無縫連結,這才是真正做音樂的,將理性和感性容納於一身。

總而言之,《中國樂隊》給人的感覺,是新奇而又親切,不同風格的樂隊,他們五味雜陳的故事,帶來可能調動觀眾情緒的音樂。就像是聽一個老朋友在跟你講成長,講經歷,講過往,講滄桑,講述一個個“音樂”的故事。回想起當年的樂隊之夢,它可能會讓你感到特別久違的快樂,你會開懷大笑,有可能讓你發現某些寸步難行的時候,其實也沒有那麼艱難,而那些一個人走過的日子,或許,是一次自我追逐的奇幻旅行,這就是樂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