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分析:萬華化學大剖析!

2016年12月27日, 歐盟委員會發佈“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 此項調查針對全球2500家企業(2015財年)進行。 結果顯示, 德國大眾排名第1, 年度研發投入高達136億歐元;韓國三星電子以125.3億歐元的投資額連續三年位列全球第2;美國英特爾排名第3;華為作為中國唯一上榜前十企業排名第8。 這些全球巨頭的研發費用支出和他們在國際市場佔有率, 影響力是相得益彰的。

多年前, 日本電信巨頭和華為談合作, 去了華為深圳總部, 很晚了華為各個樓層還燈火通明, 上萬研發人員埋頭研發, 他震撼了。 回到日本, 他召開管理層會議告訴大家,

和華為業務相似板塊, 需要大量程式師做基礎研發的專案都可以砍掉了, 在日本再努力都做不到中國華為那樣優秀。 華為可以組織上萬程式師去開發, 並且低成本, 高負荷、高效率、高產出。 2004年西門子董事會內部彙報認為, 華為低成本主要來自於低廉的研發成本。 據這份分析材料:歐洲研發人均費用是華為的5-6倍, 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2750小時, 歐洲研發人員年均1300-1400小時, 如果華為研發人員效率為歐洲人員的80%, 以此計算, 2004年的華為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西方公司的十倍!一方面華為投入巨額研發, 一方面研發產出效率特別高, 後來, 後來電信行業西門子、諾基亞等國際巨頭份額被華為蠶食的越來越多。
最近兩年我們經常看到新聞:華為在臺灣2倍工資挖晶片研發人才, 在日本2倍工資挖日本電信科研人才, 多年前華為以色列公司就曾經4倍工資挖以色列通信領域高級管理、研發人員, 打造了研發夢之隊。 這幾天華為mate10因為一個小應用瑕疵, 引來網上鋪天蓋地的非議, 我個人一如既往支持華為, 希望他不畏挫折繼續偉大。

沒有研發就沒有華為, 研發同樣成就了萬華。

MDI是生產聚氨酯的主要原料。 MDI上世紀30年代發源於德國, 二戰後技術被英美獲到, 70年代轉讓到日本。 擁有者都是跨國公司、化工巨頭, 當時全球是“4(歐美)+2(日本)”的格局。

1979年我國從日本引進了1萬噸產能MDI生產線(國際六十年代的技術水準), 1983年投產, 煙臺萬華遲遲不能掌握技術,

多年不能滿產, 產品品質還很差, 一直到1995年摸索12年才達到1萬噸設計產能實現正常運轉, 這期間經歷的停產 , 波折, 全世界找工程師滿滿的都是辛酸, 掌握技術之後擴大產能到2萬噸又用了5年。 2002年公司相繼開發成功年產4萬噸的MDI製造技術、低效液化MDI製造技術等, 其中純MDI產品品質已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聚合MDI和液化MDI產品品質已接近國際先進水準, 並且已經超過當初引進設備的NPU(日本聚氨酯株式會社)公司的品質。

2002年, 國外MDI產品對國內低價傾銷, 萬華化學舉起反傾銷利器, 提起反傾銷調查申請。 隨後萬華意識到只有擁有核心技術, 最低的成本, 最優的品質, 自身強大才能無懼國際同行, 萬華化學主動撤訴, 繼續埋頭研發和苦幹,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到2015年萬華化學MDI產能達到180萬噸(母公司萬華實業MDI含匈牙利BC公司產能達到204萬噸), 萬華擁有了全球最大、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第五代單套80萬噸MDI裝置技術。

萬華化學多年來持續將營業額3.5-5%投入研發, 2012年萬華化學研發投入5.7億元, 當年A股醫藥研發最多的恒瑞醫藥是5.3億, 戴著“化工週期股”帽子的萬華研發投入超過恒瑞。 2013年萬華研發7.69億, 2014年研發7億, 2015年研發投入7.07億(該年盈利才16億元, 研發就投入了這麼多), 2016年研發7.23億, 2017年半年報顯示萬華研發投入4.75億, 同比增加70.15%, 全年大概率超過10億元。 (2017年上半年恒瑞醫藥研發投入7.8億元, 恒瑞醫藥是國內研發投入最多的醫藥公司, 公司的業績和股價是研發最好的回報)

苦心人天不負,

萬華持續投入的研發結出碩果累累:徹底掌握MDI技術, 品質和國際巨頭一致, MDI生產技術最先進成本最低。 MDI之後又掌握了PO/AE一體化相關技術、TDI、PC、SAP、水性塗料、PMMAMMA、檸檬醛、最新即將開建的百萬噸乙烯相關產業鏈技術。 師夷長技以制夷, 當初給了萬華第一套1萬噸MDI生產線技術的老師呢?早已不復當年勇, 目前合併到日本東曹NPU, 全部MDI產能只有47萬噸, 全球排第六, 技術和成本都是最高的, 萬華技術成本不但超越了日本老師, 還超越了全球所有MDI巨頭(MDI下游應用等領域研發萬華化學和國際巨頭還有巨大差距)。

2017年4月萬華化學集團全球研發中心及總部基地開工建設, 規劃設計為:與全球萬華匹配的世界一流的全球研發中心和總部基地。 專案占地380畝,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今後萬華將在相關產業鏈衍生更多產品和下游應用,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未來萬華隨著公司營收利潤持續增長,研發費用有望繼續大幅提升。更多未知領域需要萬華加大研發。

如果萬華沒有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會怎樣?

我們A股有個不錯的樣本公司滄老師,主要資產是15萬噸TDI裝置,主營業務收入90%是TDI產品,TDI產品國際上技術壁壘和MDI不差上下,兩者應用有很多重疊領域並且價格常年走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1999年滄老師引進瑞典國際化工2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2005年2萬噸擴建為3萬噸,2009年繼續引進瑞典國際化工的5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2013年滄州大化再次引進瑞典國際化工7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TDI總產能15萬噸,每一次擴建都要給瑞典繳納高額的設備採購費、專利費、技術使用費,甚至圖紙設計費。滄老師生產TDI十多年一直沒有掌握TDI核心技術,據滄州大化年報顯示:2014年滄州大化研發投入169萬元,2015年研發投入53.6萬元,2016年研發投入73.4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0.02%,研發人員21人),2017年半年報顯示研發投入239萬。這點研發費用夠一個重點高中化學實驗室一年運行成本不?沒有巨額的研發投入,你就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就不能解鎖更多姿勢,獲取更多收益,滄老師那樣一直隨波逐流,受制於人。滄州大化研發上的節能減排真是A股的一股清流。

這十多年中國一直迅猛發展,滄州大化一直沒有成長為國際上有話語權擁有核心技術的化工企業,成本一直是最高的,很直觀的就是2015年TDI產品經歷了長時間的不景氣週期,滄州大化虧的一塌糊塗,2015年滄州大化主營TDI業務毛利率為-13.79%,虧損6.1億每股虧損2.07元,連續兩年虧損,光榮戴上ST帽子。同樣2015年,萬華化學主營mdi產品遭遇十多年不遇最長18個月的低價,2015年全年維持在低於1.5萬歷史低位(期間最低9050元),萬華化學主營聚氨酯系列毛利潤仍然維持在32.99%。萬華化學2015年同期頂著十多億利息,研發支出7億多,還同期開建上百億項目,全年歸上市公司利潤16億,這就是注重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最大限度延長產業鏈降低成本的好處。這樣優秀的化工華為能和經常玩冰火的滄老師歸為一類化工週期股嗎?

短期TDI仍將維持高位,看好滄州大化的仍在企盼股價繼續牛,我希望你們永遠記得滄州大化為何2015年TDI毛利潤是-13.79%,為何研發費用常年徘徊在幾十萬,百十萬,為何每次擴產都要給瑞典交智商稅。萬華化學30萬噸TDI即將建成,國際其他新建TDI即將投產,不出意外萬華TDI產品又將是品質一流,綜合成本最低,單套30萬噸裝置都是世界效率最高的。對於滄大萬華TDI猶如冰與火的一句臺詞:Winter is coming!(滄州大化這樣隨波逐流的週期股,很適合做波段,短炒一個時期,漲得時候幾倍,跌的時候st)。

上圖為歐盟委員會發佈“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化工股部分,資料不全,萬華化學2016年研發投入7.2億按照當時匯率接近1億歐元,介於上圖美國亞什蘭和日本DIC之間排位900左右。有朋友開玩笑,萬華化學要是研發停止每年就少了十億開支,財務報表就更好看了。如果真那樣,萬華就沒有源源不斷的成本降低、新項目投產了,那樣萬華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萬華每年研發投入相對營業收入、淨利潤可謂巨大,但是和國際巨頭比每年10億研發真不多,拜耳一年的研發費用超過萬華2016年營業額,巴斯夫研發費用是萬華的20倍,面對百年以上歷史的國際巨頭,萬華研發投入產出比和早起華為一樣,最小的資金獲得了最多的研發成果,掌握了N多核心技術。國內高等院校源源不斷提供高素質化工人才,今後萬華研發人員將在2000名以上,萬華必將在更多領域和這些國際巨頭展開競爭,沒有強大的研發實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萬華今後的路還很長,他進入的領域基本是急需替代進口的化工原輔料高端領域,他要做到能生產出來,品質要好,成本必須還要低,品質、價格都要有競爭力,這些必須有強大的研發作為後盾。

萬華才做到年收入400多億,年利潤百億人民幣,市值才剛過千億,就這樣很多朋友說,週期股,市值到天花板了。2016年營業收入不夠國際化工巨頭一年研發費用,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最多的人口,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大的全球工業製造基地,中國必將誕生一些偉大的化工企業。目前作為國內化工界嶄露頭角的萬華,剛剛完成首次創業,站穩腳步,未來必將成為中國的巴斯夫那樣偉大的企業,千億市值只是起點。

週期股悖論

一個股一但被扣上週期股帽子,估值,市盈率都很低,化工股更是週期股中的極端:化工企業景氣週期給予十倍市盈率上天了。誰沒有個週期呢?茅臺有週期不,每週期前些年為何滯銷?格力電器業績下滑的時候董阿姨還要振臂高呼:我要加倉挺股價,並且挺了不止一次。果樹還有個週期分大小年呢。撥雲見日,去掉週期偏見我們要看到萬華在研發的支持下不斷降低成本,新產品投產源源不斷,這些都在沖淡萬華化學的週期性。根據歷年萬華業績報表,萬華一直都是弱週期,高成長,和其他技術含量低、低附加值的化工週期股真的不一樣。 要感謝化工週期股這個帽子,可以讓我們在低位回檔加倉,持有更多股份。(作者:享個豆腐)

專案占地380畝,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5億元。今後萬華將在相關產業鏈衍生更多產品和下游應用,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未來萬華隨著公司營收利潤持續增長,研發費用有望繼續大幅提升。更多未知領域需要萬華加大研發。

如果萬華沒有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會怎樣?

我們A股有個不錯的樣本公司滄老師,主要資產是15萬噸TDI裝置,主營業務收入90%是TDI產品,TDI產品國際上技術壁壘和MDI不差上下,兩者應用有很多重疊領域並且價格常年走勢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1999年滄老師引進瑞典國際化工2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2005年2萬噸擴建為3萬噸,2009年繼續引進瑞典國際化工的5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2013年滄州大化再次引進瑞典國際化工7萬噸TDI裝置建成投產,TDI總產能15萬噸,每一次擴建都要給瑞典繳納高額的設備採購費、專利費、技術使用費,甚至圖紙設計費。滄老師生產TDI十多年一直沒有掌握TDI核心技術,據滄州大化年報顯示:2014年滄州大化研發投入169萬元,2015年研發投入53.6萬元,2016年研發投入73.4萬元(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0.02%,研發人員21人),2017年半年報顯示研發投入239萬。這點研發費用夠一個重點高中化學實驗室一年運行成本不?沒有巨額的研發投入,你就無法掌握核心技術,就不能解鎖更多姿勢,獲取更多收益,滄老師那樣一直隨波逐流,受制於人。滄州大化研發上的節能減排真是A股的一股清流。

這十多年中國一直迅猛發展,滄州大化一直沒有成長為國際上有話語權擁有核心技術的化工企業,成本一直是最高的,很直觀的就是2015年TDI產品經歷了長時間的不景氣週期,滄州大化虧的一塌糊塗,2015年滄州大化主營TDI業務毛利率為-13.79%,虧損6.1億每股虧損2.07元,連續兩年虧損,光榮戴上ST帽子。同樣2015年,萬華化學主營mdi產品遭遇十多年不遇最長18個月的低價,2015年全年維持在低於1.5萬歷史低位(期間最低9050元),萬華化學主營聚氨酯系列毛利潤仍然維持在32.99%。萬華化學2015年同期頂著十多億利息,研發支出7億多,還同期開建上百億項目,全年歸上市公司利潤16億,這就是注重研發,掌握核心技術,最大限度延長產業鏈降低成本的好處。這樣優秀的化工華為能和經常玩冰火的滄老師歸為一類化工週期股嗎?

短期TDI仍將維持高位,看好滄州大化的仍在企盼股價繼續牛,我希望你們永遠記得滄州大化為何2015年TDI毛利潤是-13.79%,為何研發費用常年徘徊在幾十萬,百十萬,為何每次擴產都要給瑞典交智商稅。萬華化學30萬噸TDI即將建成,國際其他新建TDI即將投產,不出意外萬華TDI產品又將是品質一流,綜合成本最低,單套30萬噸裝置都是世界效率最高的。對於滄大萬華TDI猶如冰與火的一句臺詞:Winter is coming!(滄州大化這樣隨波逐流的週期股,很適合做波段,短炒一個時期,漲得時候幾倍,跌的時候st)。

上圖為歐盟委員會發佈“2016全球企業研發投入排行榜”化工股部分,資料不全,萬華化學2016年研發投入7.2億按照當時匯率接近1億歐元,介於上圖美國亞什蘭和日本DIC之間排位900左右。有朋友開玩笑,萬華化學要是研發停止每年就少了十億開支,財務報表就更好看了。如果真那樣,萬華就沒有源源不斷的成本降低、新項目投產了,那樣萬華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萬華每年研發投入相對營業收入、淨利潤可謂巨大,但是和國際巨頭比每年10億研發真不多,拜耳一年的研發費用超過萬華2016年營業額,巴斯夫研發費用是萬華的20倍,面對百年以上歷史的國際巨頭,萬華研發投入產出比和早起華為一樣,最小的資金獲得了最多的研發成果,掌握了N多核心技術。國內高等院校源源不斷提供高素質化工人才,今後萬華研發人員將在2000名以上,萬華必將在更多領域和這些國際巨頭展開競爭,沒有強大的研發實力是不可能實現的。

萬華今後的路還很長,他進入的領域基本是急需替代進口的化工原輔料高端領域,他要做到能生產出來,品質要好,成本必須還要低,品質、價格都要有競爭力,這些必須有強大的研發作為後盾。

萬華才做到年收入400多億,年利潤百億人民幣,市值才剛過千億,就這樣很多朋友說,週期股,市值到天花板了。2016年營業收入不夠國際化工巨頭一年研發費用,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最多的人口,最大的消費市場,最大的全球工業製造基地,中國必將誕生一些偉大的化工企業。目前作為國內化工界嶄露頭角的萬華,剛剛完成首次創業,站穩腳步,未來必將成為中國的巴斯夫那樣偉大的企業,千億市值只是起點。

週期股悖論

一個股一但被扣上週期股帽子,估值,市盈率都很低,化工股更是週期股中的極端:化工企業景氣週期給予十倍市盈率上天了。誰沒有個週期呢?茅臺有週期不,每週期前些年為何滯銷?格力電器業績下滑的時候董阿姨還要振臂高呼:我要加倉挺股價,並且挺了不止一次。果樹還有個週期分大小年呢。撥雲見日,去掉週期偏見我們要看到萬華在研發的支持下不斷降低成本,新產品投產源源不斷,這些都在沖淡萬華化學的週期性。根據歷年萬華業績報表,萬華一直都是弱週期,高成長,和其他技術含量低、低附加值的化工週期股真的不一樣。 要感謝化工週期股這個帽子,可以讓我們在低位回檔加倉,持有更多股份。(作者:享個豆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