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撒哈拉天團Tinariwen:沙漠布魯斯的吉他與槍

繁息於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圖阿雷格(Tuareg)族使用的塔瑪舍克語(Tamasheq)語中, “tinariwen”意為“沙漠”。 以此為名的這支圖阿雷格樂團在西方世界成名已有十餘年, 每每他們錄音室專輯出版和進行歐美巡演, 都得到西方主流媒體的青睞。 2012年更是獲得格萊美“最佳世界音樂專輯獎”(《Tassili》), U2樂隊的Bono、Led Zeppelin樂隊的Robert Plant、Radiohead樂隊的Thom Yorke、The Clash樂隊的Mick Jones、Black Flag樂隊的Henry Rollinss以及Carlos Santana等樂界大佬對其皆不吝讚美。

11月15日, Tinariwen上海現場。 本文圖片 李樂為 攝

樂隊成立於1979年, 由圖阿雷格人在難民營成立。 一度他們的首要身份是獨立戰士, 演奏的“沙漠布魯斯”又被西方人視為現代流行音樂及搖滾的起源。 二者疊加, Tinariwen在西方世界初亮相便響徹至今。

“獨立戰士”和“沙漠布魯斯”多少來自西方中心的視角。 這支樂團成員的長袍蒙面裝束(創始人之一Ibrahim除外)、神秘的舞蹈、乾燥緊湊的金屬質感吉他、木質般的擊掌, 也都符合外人的獵奇趣味。

但他們的音樂也實在很好,

有沙漠的空間與時間無盡之感。 11月15日晚, Tinariwen在上海萬代南夢宮文化中心登臺。 高大的蒙面非洲男子指尖與喉間卻非常克制, 大概因為在撒哈拉, 語言、音樂和水源、畜群一樣珍貴, 一句話、一段音樂的傳播緩慢但持久。 傳來傳去, 火氣褪盡, 溫柔的呢喃般的聲音留了下來。

Tinarewen的巡演成員5-9人不等, 當晚來了6位。 留在家鄉的人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比如照管畜群、妻子待產、為難民營奔走等。 他們不是非要演出不可, 但演出能為他們帶來外界的支持和必要的錢, 動亂和天災仍在威脅他們的故鄉。 樂團的吉他手/人聲之一Abdallah Ag Alhousseini對媒體說過:“如果槍桿子比音樂更能捍衛我們的土地、價值觀和文化, 我可以馬上放下琴投入戰鬥。

樂團創始人之一Ibrahim ag Alhabib

1

圖阿雷格人(柏柏爾人的一系)是遊牧民族, 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 他們是馬里政府眼中的“叛軍”, 但普遍受到國際媒體的同情。 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 圖阿雷格人在馬里、尼日爾、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上沃爾特(如今的布吉納法索)等國家的包圍中堅守遊牧生活的溫飽和尊嚴,

艱難捍衛傳統生活方式及文化。

2012年“馬里動亂”引起國際社會關注之前, 2007至2009年間于馬里及尼日爾地區發生的動亂亦是圖阿雷格人所為。 長期的動盪中, Tinariwen一直是圖阿雷格人的精神象徵。

曾經, 在馬里因戰亂而隔離的區域, 他們的錄音磁帶是唯一流通的音像製品, 就像孤島上唯一的一口淡水井。

1963年馬里脫離法國殖民統治獨立不久, 圖阿格雷人便爆發了第一次獨立運動。

樂團的兩位創始人Ibrahim ag Alhabib和Inteyeden(1994年死於神秘疾病)出生于馬里。 童年時期, Ibrahim的父親作為圖阿雷格“叛軍”的幫助者遭到馬里政府綁架及殺害。 父親死後Ibrahim即逃離馬里。 和夥伴們一起穿越沙漠的路上, 他們背滿5升水罐, 憤怒和悲傷充滿心靈。

在難民營, 劫後餘生的圖阿格雷人們拿起吉他, 用本民族的傳統節奏和旋律, 北非流行音樂的元素, 又受Jimi Hendrix、Santana、John Lee Hooker、Dire Straits 、Bob Dylan等來自更遠方的影響, 開始用音樂戰鬥。

《Soixante Trois》是Ibrahim早年寫的一首歌, 歌詞大意是:

“1963年已逝, 但它還會回來/昨日留痕/他們殺害了老人和初生的嬰孩/他們掃平牧場消滅牛群/1963年已逝, 但它仍將重來”

1970-1980,撒哈拉沙漠有過兩次嚴重的旱災和饑荒。許多圖阿雷格人背井離鄉尋找生存機會。圖阿雷格詩人Japonais也一度是樂團成員,他把在利比亞的歲月寫了一首歌叫《Ahimana》(哦,我的靈魂):

“親愛的母親,自我用極忍耐的腳步去往利比亞/今我已抵達但茫然若失/我用盡手段尋找衣食/但財富它從未增加”

1980年代,數千圖阿雷格青年應徵參加卡紮菲旗下的特種兵訓練營,Tinariwen的成員亦在其中,他們對槍桿像對吉他和鼓一樣熟悉。

在塔瑪舍克語裡,Tinariwen的音樂被簡單地稱為“吉他音樂”。樂團的吉他經常多達六把,動機單純,節奏奔湧。人聲沙質,不帶強烈的情緒起伏,舞蹈只是在簡單的翻覆手掌中迴圈。

歌詞的內容卻血性酷烈,這首1983年的歌《Tamatant Tilay》(Death Is Here)唱的是:

“讓血奔流吧 如果你的血管中仍有鮮血流動/晨曦時分 拿起槍炮佔領高地/我們像鷹一樣殺死敵人/我們將解放所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們”

戰鬥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曾是終極目標,吉他只是武器。Ibrahim說過:“戰爭很苦,但它治癒了我,讓我忘記一切,甚至父親的死亡。”

2

我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就像他們第一次聽到美國布魯斯時的親近感一樣,對他們的音樂我們亦能感同身受,不外是背井離鄉的苦楚,生活的遭遇,愛情的甜美和苦澀。怎麼命名都不要緊,圖阿雷格的傳統音樂,沙漠布魯斯,或者美國布魯斯,核心都是這種令人懷念的鄉愁。

Tinariwen更願意用“asuf”這個詞形容他們的音樂。這個詞在塔瑪舍克語中有靈魂的痛苦、呼喊、懷舊,和沙漠本身的空闊之意,和密西西比或芝加哥的感覺相通。

西非本就是黑奴輸出的最主要地區。20世紀後半頁非裔美國文化崛起,西方世界熟悉的布魯斯音樂,有很大一部分即來自西非地區。

1992年,馬里政府與圖阿雷格人簽訂停戰條約,Tinariwen作為戰士的生涯結束。他們有困惑,但也寫了關於團結的歌曲,以反對馬里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關於戰爭,他們看到了黑暗面,並寫在歌裡。

再後來,這些曾把戰鬥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人終於走到了可以超越戰爭的地方。在《Amassakoul ‘n’ Ténéré》(The Traveller in the Desert)這首歌中,他們對部族和社群的意義不再堅信不疑。

“被組織和聚集在一起的人啊/你們肩並肩 手牽手/走在一條毫無意義的路上/事實上你們只是孤獨的個體”

但他們從未放棄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努力。Tinariwen的“後戰鬥時期”作品中,他們呼喚族人保持傳統,但更希望族人睜開眼睛跟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一不留神就會迷失”(《Kel Tamashek》)。

11月15、16日的上海、北京兩場是Tinariwen亞洲巡演的一部分。城市、旅館、機場、人群,成為這群圖阿雷格人的現代遊牧方式。

只不過他們還會想回到最初的時候,一群人輪流彈一把吉他,在難民營的篝火邊交換故事和人生。Tinariwen的格萊美獲獎專輯《Tassili》錄製於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境的Tassili地區,地點不是在錄音室,而是帳篷中,篝火邊。

貝斯手Eyadou Ag Lechemused說:“在有牆的地方,人的思考方式會發生改變。在錄音室,你必須按點吃飯幹活,但沙漠裡的自由是無限的,你可以在任何你喜歡的時候做任何事。我們上臺的時候,你們看見我們,我們就在那裡。但我們的心在別的地方,我們在沙漠,在故鄉。”

但它仍將重來”

1970-1980,撒哈拉沙漠有過兩次嚴重的旱災和饑荒。許多圖阿雷格人背井離鄉尋找生存機會。圖阿雷格詩人Japonais也一度是樂團成員,他把在利比亞的歲月寫了一首歌叫《Ahimana》(哦,我的靈魂):

“親愛的母親,自我用極忍耐的腳步去往利比亞/今我已抵達但茫然若失/我用盡手段尋找衣食/但財富它從未增加”

1980年代,數千圖阿雷格青年應徵參加卡紮菲旗下的特種兵訓練營,Tinariwen的成員亦在其中,他們對槍桿像對吉他和鼓一樣熟悉。

在塔瑪舍克語裡,Tinariwen的音樂被簡單地稱為“吉他音樂”。樂團的吉他經常多達六把,動機單純,節奏奔湧。人聲沙質,不帶強烈的情緒起伏,舞蹈只是在簡單的翻覆手掌中迴圈。

歌詞的內容卻血性酷烈,這首1983年的歌《Tamatant Tilay》(Death Is Here)唱的是:

“讓血奔流吧 如果你的血管中仍有鮮血流動/晨曦時分 拿起槍炮佔領高地/我們像鷹一樣殺死敵人/我們將解放所有生活在平原上的人們”

戰鬥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曾是終極目標,吉他只是武器。Ibrahim說過:“戰爭很苦,但它治癒了我,讓我忘記一切,甚至父親的死亡。”

2

我們聽不懂他們的語言,但就像他們第一次聽到美國布魯斯時的親近感一樣,對他們的音樂我們亦能感同身受,不外是背井離鄉的苦楚,生活的遭遇,愛情的甜美和苦澀。怎麼命名都不要緊,圖阿雷格的傳統音樂,沙漠布魯斯,或者美國布魯斯,核心都是這種令人懷念的鄉愁。

Tinariwen更願意用“asuf”這個詞形容他們的音樂。這個詞在塔瑪舍克語中有靈魂的痛苦、呼喊、懷舊,和沙漠本身的空闊之意,和密西西比或芝加哥的感覺相通。

西非本就是黑奴輸出的最主要地區。20世紀後半頁非裔美國文化崛起,西方世界熟悉的布魯斯音樂,有很大一部分即來自西非地區。

1992年,馬里政府與圖阿雷格人簽訂停戰條約,Tinariwen作為戰士的生涯結束。他們有困惑,但也寫了關於團結的歌曲,以反對馬里政府分而治之的政策。關於戰爭,他們看到了黑暗面,並寫在歌裡。

再後來,這些曾把戰鬥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人終於走到了可以超越戰爭的地方。在《Amassakoul ‘n’ Ténéré》(The Traveller in the Desert)這首歌中,他們對部族和社群的意義不再堅信不疑。

“被組織和聚集在一起的人啊/你們肩並肩 手牽手/走在一條毫無意義的路上/事實上你們只是孤獨的個體”

但他們從未放棄保護民族語言和文化的努力。Tinariwen的“後戰鬥時期”作品中,他們呼喚族人保持傳統,但更希望族人睜開眼睛跟上世界前進的腳步。“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世界/一不留神就會迷失”(《Kel Tamashek》)。

11月15、16日的上海、北京兩場是Tinariwen亞洲巡演的一部分。城市、旅館、機場、人群,成為這群圖阿雷格人的現代遊牧方式。

只不過他們還會想回到最初的時候,一群人輪流彈一把吉他,在難民營的篝火邊交換故事和人生。Tinariwen的格萊美獲獎專輯《Tassili》錄製於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邊境的Tassili地區,地點不是在錄音室,而是帳篷中,篝火邊。

貝斯手Eyadou Ag Lechemused說:“在有牆的地方,人的思考方式會發生改變。在錄音室,你必須按點吃飯幹活,但沙漠裡的自由是無限的,你可以在任何你喜歡的時候做任何事。我們上臺的時候,你們看見我們,我們就在那裡。但我們的心在別的地方,我們在沙漠,在故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