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周迅+黃渤,打8.8怎麼夠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演技”二字, 最近人們特愛提。

過去, 我們總看不慣流量小生小花的“爛演技”。

而《演員的誕生》走紅, 是一個好趨勢。

不吹不黑, 把演技搬到舞臺上, 演得好, 演得爛, 觀眾自己看。

演員演得專心, 但圍繞它的話題, 卻不太專心……

場內, 有不少節外生枝的作秀痕跡——鄭爽被懟, 子怡扔鞋, 劉芸淚崩;

搞得不少網友嘲諷它是……戲精的舞臺。

儘管這樣, Sir還是挺它。

因為好演員太少, 好表演太少。

而這檔節目, 始終沒有看輕表演。

不過, 與另一檔節目相比, 它可能只能算是演技的初級版。

哦, 難道還有進階版?

沒錯, 也是最新的一檔節目。 可惜觀眾不多, 很多人還不知道——

《今日影評·表演者言》

要說兩者的區別——

對於《演員》, Sir可以在地鐵上看, 吃飯時看, 蹲馬桶時看, 隨時暫停隨時開始;

但對於《表演者》, Sir必須把手頭的事處理完, 清理好桌上的酒瓶, 戴上耳機, 盤腿坐在29英寸的顯示器面前, 靜靜地看。

你可以先感受一下, 海報裡這些演員的分量——

周迅、馮遠征、吳君如、王千源、王慶祥、黃渤、段奕宏、蔣雯麗、秦海璐......

是吧, 都是有料的演員。

那個找回孩子後, 突然癱倒在牆邊失聲痛苦的田文軍(黃渤);時刻保持惡狼般的眼神, 用手吃餃子的張華(王千源);踮起腳尖, 用身體的重量扒住屋頂的小女人羅媽媽(吳君如);在老人院裡完全沒有演員痕跡, 近乎“隱形”的蔡姑娘(秦海璐)......

上至下:《親愛的》《解救吾先生》《歲月神偷》《桃姐》

當這些畫面拼接在一起,你不禁就會想——

演員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照進你心的同時,還照出人間百態。

能做到有這般力量的表演,肯定有秘密。

而這十位表演者,他們就來自中國現在,最有資格說出表演秘密的人群。

這是演員周迅和電影頻道共同發起的談話節目,一集15分鐘,每期一位嘉賓,不演、不辯、不吵,就聊天。

別看都是腕兒,沒用。

這種乾淨與隨性的代價是,關注度也很“乾淨”……

開播一周,連豆瓣評分都沒有。

開播兩周,打分不到200人,8.8分。

不火無所謂,Sir依然珍惜每天這平靜卻乾貨滿滿的15分鐘。

第一期嘉賓,黃渤。

“演得跟真的一樣”

黃渤眼中,老百姓評價演員的一句俗話,就是對演員最高的評價。

要真實,要做“老百姓天天能看到的人物”。

說得簡單,做呢?

黃渤保持一貫的幽默,分享了一個學生時期的段子:

大學配音專業,有一項基本功叫“哭笑練習”:兩個月,只練哭、笑。

表演系每天早上要出“晨功”,就在操場的院子裡。

表演專業的同學,在一邊“咿呀哈謔”地喊嗓;而配音專業的同學,更激動——

哈哈哈哈哈……嗚嗚嗚嗚嗚……

和神經病似的。

一旁的周公子聽到這,已經笑得直不起腰,黃渤繼續:

“早上外面一堆人圍著我們看,說這以前不是電影學院嘛,怎麼變精神病院了?”

螢幕外持續傳來周迅笑成豬聲。

恩,不知道怎麼,Sir腦海裡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哈利·波特》片場

笑歸笑,但想想那些出晨功的日子,練習呼吸、喊嗓、繞口令、踢腿、壓腿......每天六點,日復一日。

這是功架。

沒有日積月累的基本功,演技無從談起。

基本功之外,黃渤第二個提到的詞,是控制。

許多人認為演員,感情越充沛,情緒越飽滿,就越“入戲”。

黃渤說,真不是。

他又講了個段子:

電影《鬥牛》,黃渤大多數戲份是跟大黑牛對戲(不是範冰冰那只,是真牛)。

連黃渤都尷尬了……跟人演對手戲,你說話你哭笑,對方都會給出回饋,互相帶動。

可牛怎麼給回饋?它連黑人問號都不給你。

怎麼辦?

只能單方面,粘著它——陪它吃,喂它吃,沒事就倚在它旁邊。

“幾乎後來變成真的養牛了。”

但真正開拍時,他才發現和牛培養感情,還不夠。

因為表演的現場細節太多了——

機位在哪,景別多大,牛會不會出畫,牛把自己的位置帶偏後,又怎麼調整......

在理性與感性間來回跳躍,全是控制。

說白了,演技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除了靈感與天賦,當然還要講方法、技巧、積累。

黃渤就這樣全程妙語連珠,輕鬆地聊著學問。

笑了,還懂了。

你說,這樣的15分鐘,值不值?

看完別走,第二位嘉賓馬上就來。

秦海璐,也拋出了獨門學問——

信念感

沒錯,秦海璐跟章子怡一樣,強調了這三個字。

不意外,兩人師出同門,還是同班同學,中戲96級表演班,神話般的班級。

班級合照:劉燁、秦昊、章子怡、梅婷、秦海璐、袁泉、曾黎、胡靜

但秦海璐嘴裡的信念感啊,還有點不一樣。

章子怡的信念感,是對得起每個角色;秦海璐的信念感,更像是“跟自己賭氣”。

“我一定能比你演得好!”

請你注意圖中小黑板上的一行字:

“信念不是無知無畏,而是做好承擔的心理。”

那要怎麼承擔呢?

要……使勁。

汲取,是秦海璐的關鍵字。

不是獲取,而是汲取。“汲”的意思,是從下往上打水,汲取,是有阻力的。

說白了,這是一個用力付出的動作。

周迅聽到這個詞深有感悟,於是也分享了兩人合作時的小故事:

拍《紅高粱》時,周迅提前一天把臺詞背好,來到片場。她看到秦海璐手裡拿著劇本,在現場排演了兩遍,就幾乎把所有臺詞一字不差地說了出來。

周迅簡直目瞪口呆——

你就現場背詞嗎?

是呀。

詞是現場背的,但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因為整個劇本,早已經在秦海璐心裡。

啥叫使勁,就是:

不光你自己的戲,你鑽;別人的戲,你還是鑽!

全盤汲取人物的邏輯、感受、心態,全放在腦子裡。

那念起臺詞來,才算真正進入了那個人物。

黃渤是靠有趣打動你,而秦海璐是靠夠狠打動你。

這樣的15分鐘,值不值?

其實,Sir一直很煩有人總把演技說得好虛。

我們對於大明星演技的吹捧,有時真和《大腕》裡諷刺的差不多。

誇到天上去了,至於嗎?

演技難道真是天才般的,神賜的東西,不足與凡人道?

這檔節目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認識到:

原來好演技,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玄、那麼虛。

Sir看完短短這兩期,突然回想起《演員的誕生》裡一個細節。

挑戰者勝出後,進入導師PK的環節。

無論是宋丹丹還是劉燁,都不約而同地,對劇本提出了意見。

Sir覺得,這一環並不像作秀。

這是專業,和黃渤說的真實,秦海璐說的汲取,殊途同歸。

一種對生活的敏感,讓他們始終懷疑劇本。

所以,“爛演技”與“好演技”,並沒有能寫下來的標準。

演員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你所知道的那些影帝影后,也應該都說過類似的話:

我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演戲。

其實,好演員,最早還不都是小鮮肉?

但有的人就長成了影帝影后,有人就長成了混圈子的老臘肉。

演員靠什麼成長?

在Sir看來,其實和我們普通人差不多。

我們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他們是演N部戲,行萬里路。

書和戲,是專業積累;路,是人生體驗。

在生活裡,驗證自己的經驗,體驗好一個人;

在戲裡,和其他人(比如編劇、導演)的經驗對照,體驗好另一種人、好多種人。

而什麼會破壞一個演員的成長,讓他最終長成一塊,過氣的老臘肉?

是得意忘形。

流光溢彩的明星生活欺騙了他,讓他忘記體驗,什麼叫普通人。

也是身不由己。

一盤叫影視圈的大生意腐蝕了他,讓他沒空體驗,什麼叫戲裡戲外的其他人。

演藝圈,一個太現實的江湖。

小鮮肉再好混,也就那麼幾年。

淹沒在人海裡的老臘肉,那才叫數不勝數。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表演者言》,騰訊視頻就有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上至下:《親愛的》《解救吾先生》《歲月神偷》《桃姐》

當這些畫面拼接在一起,你不禁就會想——

演員真是生活的一面鏡子,照進你心的同時,還照出人間百態。

能做到有這般力量的表演,肯定有秘密。

而這十位表演者,他們就來自中國現在,最有資格說出表演秘密的人群。

這是演員周迅和電影頻道共同發起的談話節目,一集15分鐘,每期一位嘉賓,不演、不辯、不吵,就聊天。

別看都是腕兒,沒用。

這種乾淨與隨性的代價是,關注度也很“乾淨”……

開播一周,連豆瓣評分都沒有。

開播兩周,打分不到200人,8.8分。

不火無所謂,Sir依然珍惜每天這平靜卻乾貨滿滿的15分鐘。

第一期嘉賓,黃渤。

“演得跟真的一樣”

黃渤眼中,老百姓評價演員的一句俗話,就是對演員最高的評價。

要真實,要做“老百姓天天能看到的人物”。

說得簡單,做呢?

黃渤保持一貫的幽默,分享了一個學生時期的段子:

大學配音專業,有一項基本功叫“哭笑練習”:兩個月,只練哭、笑。

表演系每天早上要出“晨功”,就在操場的院子裡。

表演專業的同學,在一邊“咿呀哈謔”地喊嗓;而配音專業的同學,更激動——

哈哈哈哈哈……嗚嗚嗚嗚嗚……

和神經病似的。

一旁的周公子聽到這,已經笑得直不起腰,黃渤繼續:

“早上外面一堆人圍著我們看,說這以前不是電影學院嘛,怎麼變精神病院了?”

螢幕外持續傳來周迅笑成豬聲。

恩,不知道怎麼,Sir腦海裡出現了這樣的畫面……

《哈利·波特》片場

笑歸笑,但想想那些出晨功的日子,練習呼吸、喊嗓、繞口令、踢腿、壓腿......每天六點,日復一日。

這是功架。

沒有日積月累的基本功,演技無從談起。

基本功之外,黃渤第二個提到的詞,是控制。

許多人認為演員,感情越充沛,情緒越飽滿,就越“入戲”。

黃渤說,真不是。

他又講了個段子:

電影《鬥牛》,黃渤大多數戲份是跟大黑牛對戲(不是範冰冰那只,是真牛)。

連黃渤都尷尬了……跟人演對手戲,你說話你哭笑,對方都會給出回饋,互相帶動。

可牛怎麼給回饋?它連黑人問號都不給你。

怎麼辦?

只能單方面,粘著它——陪它吃,喂它吃,沒事就倚在它旁邊。

“幾乎後來變成真的養牛了。”

但真正開拍時,他才發現和牛培養感情,還不夠。

因為表演的現場細節太多了——

機位在哪,景別多大,牛會不會出畫,牛把自己的位置帶偏後,又怎麼調整......

在理性與感性間來回跳躍,全是控制。

說白了,演技絕不是虛無縹緲的東西,除了靈感與天賦,當然還要講方法、技巧、積累。

黃渤就這樣全程妙語連珠,輕鬆地聊著學問。

笑了,還懂了。

你說,這樣的15分鐘,值不值?

看完別走,第二位嘉賓馬上就來。

秦海璐,也拋出了獨門學問——

信念感

沒錯,秦海璐跟章子怡一樣,強調了這三個字。

不意外,兩人師出同門,還是同班同學,中戲96級表演班,神話般的班級。

班級合照:劉燁、秦昊、章子怡、梅婷、秦海璐、袁泉、曾黎、胡靜

但秦海璐嘴裡的信念感啊,還有點不一樣。

章子怡的信念感,是對得起每個角色;秦海璐的信念感,更像是“跟自己賭氣”。

“我一定能比你演得好!”

請你注意圖中小黑板上的一行字:

“信念不是無知無畏,而是做好承擔的心理。”

那要怎麼承擔呢?

要……使勁。

汲取,是秦海璐的關鍵字。

不是獲取,而是汲取。“汲”的意思,是從下往上打水,汲取,是有阻力的。

說白了,這是一個用力付出的動作。

周迅聽到這個詞深有感悟,於是也分享了兩人合作時的小故事:

拍《紅高粱》時,周迅提前一天把臺詞背好,來到片場。她看到秦海璐手裡拿著劇本,在現場排演了兩遍,就幾乎把所有臺詞一字不差地說了出來。

周迅簡直目瞪口呆——

你就現場背詞嗎?

是呀。

詞是現場背的,但這可不是臨時抱佛腳。因為整個劇本,早已經在秦海璐心裡。

啥叫使勁,就是:

不光你自己的戲,你鑽;別人的戲,你還是鑽!

全盤汲取人物的邏輯、感受、心態,全放在腦子裡。

那念起臺詞來,才算真正進入了那個人物。

黃渤是靠有趣打動你,而秦海璐是靠夠狠打動你。

這樣的15分鐘,值不值?

其實,Sir一直很煩有人總把演技說得好虛。

我們對於大明星演技的吹捧,有時真和《大腕》裡諷刺的差不多。

誇到天上去了,至於嗎?

演技難道真是天才般的,神賜的東西,不足與凡人道?

這檔節目的好處就是讓我們認識到:

原來好演技,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玄、那麼虛。

Sir看完短短這兩期,突然回想起《演員的誕生》裡一個細節。

挑戰者勝出後,進入導師PK的環節。

無論是宋丹丹還是劉燁,都不約而同地,對劇本提出了意見。

Sir覺得,這一環並不像作秀。

這是專業,和黃渤說的真實,秦海璐說的汲取,殊途同歸。

一種對生活的敏感,讓他們始終懷疑劇本。

所以,“爛演技”與“好演技”,並沒有能寫下來的標準。

演員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你所知道的那些影帝影后,也應該都說過類似的話:

我那時候,根本不懂什麼叫演戲。

其實,好演員,最早還不都是小鮮肉?

但有的人就長成了影帝影后,有人就長成了混圈子的老臘肉。

演員靠什麼成長?

在Sir看來,其實和我們普通人差不多。

我們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他們是演N部戲,行萬里路。

書和戲,是專業積累;路,是人生體驗。

在生活裡,驗證自己的經驗,體驗好一個人;

在戲裡,和其他人(比如編劇、導演)的經驗對照,體驗好另一種人、好多種人。

而什麼會破壞一個演員的成長,讓他最終長成一塊,過氣的老臘肉?

是得意忘形。

流光溢彩的明星生活欺騙了他,讓他忘記體驗,什麼叫普通人。

也是身不由己。

一盤叫影視圈的大生意腐蝕了他,讓他沒空體驗,什麼叫戲裡戲外的其他人。

演藝圈,一個太現實的江湖。

小鮮肉再好混,也就那麼幾年。

淹沒在人海裡的老臘肉,那才叫數不勝數。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表演者言》,騰訊視頻就有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