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復仇者聯盟”,“正義聯盟”……,征信業之“信聯”待上線

前幾日, 看看君跟大家聊到過“征信”。 近期, 中國金融行業或許又要迎來行業集中式的樞紐機構, 這回是在征信業, 暫且叫它“信聯”吧。

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已經在多個場合表達了建立社會統一個人征信機構的想法和建議。

信聯從何而來?

在此之前, 央行已經成立了征信中心, 負責金融機構的信貸資料的上傳、共用和查詢, 然而, 互金機構卻不能向征信中心上傳和查詢資料, 因此央行征信中心的服務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

據媒體報導, 效仿協力廠商支付“共建、共有、共用”原則的“網聯”模式, “信聯”正在孕育中。

目前, 包括首批個人征信試點機構中的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鵬元征信等, 以及百度、網易、360、小米、滴滴、宜信等行業相關機構, 已倡議共同發起成立一家個人征信機構。

隨著互聯網公司的跨界發展和消費金融的爆發式增長,

中國個人征信市場已經形成了一種勢不可擋的前進局勢, 我國的征信機制也進入了全面建設階段。

儘管如此, 我國的征信體制依舊不完善, 資料孤島、資料品質差、立法滯後等問題依舊存在。

征信業的發展在世界上沒有固定的模式。 目前, 征信機構的存在主要有兩種模式, 美國是商業機構主導, 歐洲是政府主導, 各國在征信業的發展中, 都有自己面臨的具體情況, 具體到中國, 在金融監管加強, 整治互聯網金融亂象的大背景下, 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就不難被預料到。

大資料風控曾被認為是解決這些問題的不二法門。 然而, 準確的預測分析雖然能幫助金融機構降低因欺詐、信用違約導致的壞賬風險,

有效控制成本, 但是目前大資料技術的發展尚屬初級階段, 技術尚不成熟, 尤其是運用到以風控為核心的金融領域還為時尚早。

國際金融公司(IFC)東亞及太平洋區金融基礎設施技術援助負責人賴金昌就曾對此提出質疑, “在國際上, 並沒有大資料征信這個概念, 比如知名美國信用評分公司FICO不會稱自己是一家征信公司, 更不會說是大資料征信公司, FICO是一家資料分析和風險管理服務公司;目前也沒有任何人使用大資料用於征信。 ”

信聯的使命

細節在魔鬼, 成立一個機構不難, 關鍵在於機構職責的理清以及一些技術問題的解決。

首先, 允許報送資料和查詢資料的機構範圍就首先需要理清。

其次,

對於特定物件的資料是否採納也需要明確。 避免多頭借貸, 既可以降低風險, 也可能構成對特定物件的“歧視”。

比如, 美國的三大征信局會出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考慮, 對征信機構可採納的資料的範圍進行限制, 美國的金融機構通常不願意向曾經獲得過Finance Company融資的貸款客戶再進行融資服務, 為了使得這部分客戶免受金融機構的歧視, 征信局就確定不再收集他們服務過的客戶的資料,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中國的小貸公司身上(小貸公司可以向央行征信中心上傳並查詢資料, 因此, 金融機構通過查詢, 看到借款人曾經向小貸公司貸過款, 就不願意再向他貸款)。

大資料風控在中國一直存在爭議, 但在2015年底, 這個狀況得到了改變——正是由於技術的快速革新,

讓風控在中國得到跳躍式發展。

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原資深顧問李銘則認為, 征信在國內是一個被嚴重誤解的行業, 大資料征信並不是征信行業中必要的一環。

但在當前中國很多人還沒有信用歷史的現實情況下, 征信機構使用大資料技術作為風控手段是可行的。

考慮到合法合規和業務流程, 他推薦利用心理測量學取得資料, 其在資訊相關性、資料主體權利、許可等方面不會帶來很多麻煩, 預測能力也很強, “我們唯一要注意的是隱私保護的問題”。 同時他對區塊鏈技術抱有期望, 認為這種技術可能幫助中國征信行業解決幾項難題。

還有就是征信資料使用的場景, 目前在央行征信中心查的資料只能用在放貸這個場景,但在美國,征信局的信用分使用場景很廣泛。

另外,在資料獲取方面,也需要更加專業,比較好的方式是允許征信機構建立分級的代理體制。對於代理的必要性,一位元征信行業人士舉例稱,如果征信機構想要互金機構的白名單資料,後者肯定是不願意給的,這時候就需要征信代理機構做一些處理。另外,考慮到個人隱私、資料安全等多方面情況,資料的採集過程中,利用代理機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和爭議。

部分資料來自互聯網,以上內容僅為資訊傳播之需要,不代表看看錢包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目前在央行征信中心查的資料只能用在放貸這個場景,但在美國,征信局的信用分使用場景很廣泛。

另外,在資料獲取方面,也需要更加專業,比較好的方式是允許征信機構建立分級的代理體制。對於代理的必要性,一位元征信行業人士舉例稱,如果征信機構想要互金機構的白名單資料,後者肯定是不願意給的,這時候就需要征信代理機構做一些處理。另外,考慮到個人隱私、資料安全等多方面情況,資料的採集過程中,利用代理機制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和爭議。

部分資料來自互聯網,以上內容僅為資訊傳播之需要,不代表看看錢包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