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武漢美術館副館長劉宇發佈新書,“大橋牌”引發集體懷舊

楚天都市報記者徐穎

大橋牌縫紉機、大橋牌味精、大橋牌童車、大橋牌食用豬油……花了三年時間, 他和女兒一起收集了2000餘件與大橋相關的物品, 然後將這些溫暖記憶寫成了一本書。 今天, 武漢美術館副館長劉宇攜女劉夢盈, 在武漢翟雅閣博物館發佈了一本有趣的書《大橋》, 書中記錄了30多個人物的故事, 收錄了300餘幅與“大橋牌”有關的照片。 新書發佈會現場, 還特別展示了部分與“大橋”和“大橋牌”有關的老物件, 勾起前來參觀的老武漢人的共鳴。

曾創作過《漢陽門花園》的武漢民謠音樂人馮翔感概道, 長江大橋建設時, 幾萬人參與, 他的媽媽、外婆、外公、舅舅都是大橋工地上的志願者。 大橋建成後, 變成了他童年的遊樂場。 “我外公過世時, 我就是坐著通過長江大橋的1路電車, 過江去通知我父母這個消息的, 所以大橋對我而言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

”有一位80後觀眾感慨,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好, 媽媽就是用一台陪嫁的大橋牌縫紉機, 為家中兄弟姐妹縫縫補補。

劉宇說, 當年的大橋牌, 是武漢驕傲, 也是中國驕傲, 幾乎全國各地都在用。 他收藏的一件裱框裝飾的杭州絲織品, 用的便是長江大橋圖案, 漢劇名家陳伯華生前去福建慰問演出時, 就帶了這個禮物。 還有上海永久牌自行車的廣告背景, 也用了長江大橋的符號。

勾起大家懷舊情懷的“大橋牌”, 是屬於某個特定單位的名牌嗎?武漢文史專家王汗吾說, 那個時候大家沒有現在這麼強的商標意識, “大橋牌”商標各個行業各個企業都在用, 後來這個牌子慢慢淡出了經濟社會生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