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中央銀行有“上帝之眼”嗎?

歷史上發達經濟體中央銀行對經濟資料的預測未必都準確, 這或將導致美國更早實現貨幣政策正常化以及歐元區和日本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遲緩。

魯政委/文

中央銀行歷來都是市場膜拜的對象, 而中央銀行的預測往往被廣泛認為有“上帝之眼”而影響巨大。 然而, 他們預測的準確到底如何, 卻從未有人作為系統考察。

為此, 綜合考慮資料的可得性, 筆者選取全球代表性三大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美聯儲、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2003年第三季度到2017年第三季度所發佈的預測值作為研究物件, 分析其經濟預測的準確度。

由於美元、歐元、日元都是全球範圍內普遍使用的國際貨幣, 這三家中央銀行對經濟的預測以及隨後的調整在全球範圍內也會有外溢性。

值得注意的是, 各大央行一年之內四個季度滾動發佈對各項經濟指標的預測值, 這意味著對同一年的經濟指標可能存在多個預測值。 為保證可比性, 筆者以各家央行在每年第三季度公佈的次年預測值為准, 考察其準確性。

三大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預測哪家強?

首先, 無論是增長指標還是通脹指標, 美聯儲的預測通常偏向樂觀。 具體而言, 除2015年外, 在2004-2016年期間, 其經濟增長預測值均高於美國的實際值;同時, 就核心PCE而言, 核心PCE是美聯儲制定貨幣政策的關鍵指標,

而從預期差觀察, 自2013年以來美聯儲的預測值往往高於真實值。

其次, 從歐洲央行的預測值觀察, 從2013年以來, 歐洲央行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偏悲觀而對核心CPI的預期則偏樂觀。 換言之, 2013年以後, 歐元區的經濟增長超預期而通脹不及預期。 同時, 從通脹預測值觀察, 歐洲央行對其核心通脹的預測值均在1%以上, 而2013年以來歐元區核心通脹遠不及預期。

最後, 觀察日本央行的歷史預測值與真實值, 日本央行的通脹預期偏樂觀而經濟增長預期則偏中性。 從經濟增長看, 金融危機初期, 日本央行對其經濟增長預期偏悲觀, 此後, 日本央行的經濟增長預測值不斷逼近真實值;同時, 從核心CPI觀察, 金融危機後日本央行對其核心CPI的預測值不斷逼近其真實值,

但自2014年以來, 日本央行的核心CPI預測值偏高於真實值。

綜合來看, 各央行對其通脹指標的預測值通常高於實際值, 由此折射出全球低通脹明顯且不及預期。 同時, 在增長預測方面, 日本央行及歐洲央行預測在經濟危機時期偏悲觀而在經濟復蘇時期偏樂觀。 而美國則始終持樂觀態度。

中央銀行對經濟指標的預測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資料估算, 在市場看來資料背後往往還包含有政策意蘊。

由於貨幣政策具有“時滯”, 央行政策調整不得不基於預期進行, 無論事後看來這種預期是否存在偏差。 根據前文所展示的情況, 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 美聯儲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偏樂觀。 由此, 這種樂觀預期或將導致美國較其他同類型經濟體更早實現貨幣的正常化。

從資料上觀察, 美聯儲加息節奏均早于日本及歐元區, 如1999年6月30日, 美聯儲上調聯邦基金利率25個BP至5%, 隨後歐洲央行於1999年11月5日上調基準利率50個BP至3%;再如2004年6月30日後, 美國進入漸進加息階段, 由此前的1%漸進加息至2006年6月29日的5.25%, 而歐元區則於2005年12月6日才跟進加息;本次也不例外, 2016年12月15日以來, 美國已加息三次, 而截止至目前, 歐元區及日本尚未跟進。

與此前不同的是, 2016年12月以來, 在美國進入漸進加息週期後的9個月, 歐洲央行及日本央行均未及時跟進加息。

從經濟增長資料看, 歐元區經濟增長雖明顯超預期, 但這仍未助跑歐洲央行加息。 這意味著核心通脹不及預期, 或許是阻礙歐洲央行加息的絆腳石。

與此同時, 日本央行的通脹預期差也不斷擴大, 由此阻礙日本央行政策調整的步伐。

作者為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