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汶川飛沙關舊照

“飛沙曉渡關。 高高一塔聳雲端, 塔鈴聲碎風吹遠, 人行須早晚。 日當午, 風正酣, 若遇著大王雄, 縱烏獲、孟賁也稱不敢。 揚塵撲面, 吹平李賀山, 杜陵茅屋怎經卷?”這是清末四川著名羌族詩人董湘琴足曆岷江河谷的茶馬古道,在其紀行詩集《松遊小唱》中描述都江堰到松潘長達700裡的茶馬古道中十八關之一的飛沙關景象。 自唐朝以來, 馬幫、挑子客、背夫(又稱背褙子、背二哥)一直在都江堰到松潘的茶馬古道從事茶馬、百貨販運。 為了消遣旅途的枯寂和計數里程, 他們把灌縣入口處至松潘縣境岷江沿岸一些主要的地名編成民謠:“三腦、九坪、十八關,

一鑼、一鼓到松潘”。

飛沙關距現在的汶川縣城威州50裡, 是刳兒坪向下延伸的山脊, 直抵岷江江心。 山崖自岷江突兀而起, 崖高近百米, 風飛沙揚。 岷江激流鼓浪, 擊崖飛沫, 跌落回漩, 灘鳴潭吼。 這裡懸崖絕壁, 山勢陡險, 山路僅能通一馬。 昔有關卡, 行人至此, 莫不腳顫心跳。

飛沙塔, 又叫聖母塔, 傳言南宋一官員為感念聖母救難, 在飛沙關山坳修建。 影像中的飛沙塔為磚石結構, 經長期的風化及腐蝕, 已開始局部崩塌。 塔額仍可辨認:雙鎮塔。

飛沙塔, 塔額仍可辨認:雙鎮塔。

雙鎮塔, 應該是磚石結構, 經長期的風化及腐蝕, 已開始局部崩塌。

1917年飛沙關, 懸崖絕壁, 山勢陡險, 山路僅能通一馱馬, 行人至此, 莫不腳顫心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