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房產>正文

萬科未來不賣房?王石的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

作為全球最大房地產開發商, 萬科發展的腳步似乎很少受到房地產市場起起落落的影響。

2014年, 多元化的萬科剛好30而立;2017年, 地產界的萬科正在30而立。

2016年11月, 王石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萬科已從房地產開發公司轉型成一個技術公司, 在更早的2015年4月, 同樣是接受媒體採訪, 王石稱, 不要說外界, 就是同行也根本不知道萬科在做哪些準備……

事實上, 萬科轉型依然有跡可尋。 2010年, 王石在一場公開演講中提到:未來10年, 萬科的轉型方向主要有二:一是從傳統行銷向技術科研轉;二是從建設開發向管理服務轉。

如今七年已過, 公眾眼中的萬科依然不是一家技術公司, 當然, 這並不影響萬科對未來許以願景, 更不防礙外界對萬科“技術公司”拋出猜想。

就萬科文化而言, 萬科升級“技術公司”不大可能超出三種方向。

方向之一, 轉型為智慧建造型公司

2014年, 萬科實現2000億銷售規模,

一夜之間變身“地球最大發展商”。 當年初, 以高管走訪華大基因、阿裡巴巴、騰訊、小米等公司為標誌, 萬科開啟新一輪轉型, 而上一輪轉型是從多元化的萬科轉型為地產界的萬科, 而且還是純住宅版本的開發商樣本。

說萬科轉型為智慧建造型公司, 指的是萬科的產品仍是地產, 只是範圍擴展到包括住宅地產、商業地產和辦公地產, 不過萬科的基因變了, 變成一個基於智慧建造的技術公司。

這並不意外。 早在2013年, 萬科發佈“三好”住宅標準, 隨後萬科綠色地產概念浮出水面。 萬科為此給出了三步走的路線圖, 分別是第一步的住宅精裝修, 第二步的住宅產業化和第三步的建築綠色化。

確切地說, 住宅精裝修這一使命至少萬科認為已經踐行完畢,

不過, 住宅產業化和建築綠色化的進程依然充滿想像, 即便“地球最大”如萬科。

一般認為, 綠色概念的定義稍顯寬泛, 而住宅產業化則顯然基於裝配式建築技術路線。 根據國務院發佈的《關於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築的指導意見》,

未來10年, 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為重點推進區域, 裝配式建築占比達到30%。

雖說萬科未必是裝配式建築的最大發聲者, 萬科起碼也是裝配式建築的積極落地者。 在裝配式建築領域, 萬科不一定缺乏設計方案, 裝配式建築的裝配施工和材料供應卻顯然依賴外部解決。

那麼, 誰是最適合的合作夥伴呢?遠大住工、杭蕭鋼構、中冶建設等皆有可能。 2015年, 遠大住工發佈工業化別墅bhouse, 裝配式洋房理應不在話下, 從材料預製到裝配承建。 杭蕭鋼構曾於2016年發佈“中國明日之家”樣板, 集聚了鋼結構、預製件、木結構、BIM技術和智慧型裝配式建築技術, 同樣可以提供從材料預製到裝配施工的一體化工程服務。

早在2015年10月, 萬科對外公開預覽未來的智慧建造場景——用3D印表機建造房子,

甚至40%的員工是機器人。 不過, 考慮到廣域低功耗物聯網商用這才剛剛開局, 住宅地產項目(商業地產項目、工業地產項目)的智慧建造仍將遙遠, 這是大概率事件。 當然, 萬科向智慧建造型公司轉型, 這一旅途將不會輕鬆。

方向之二, 轉型為服務智慧化公司

2015年8月, 萬科放出風聲, 聲稱研發一款智慧硬體vLight, 並重新定義照明。 vLight據說是智慧光電觸控器(一種開關), 重新定義照明顯然說過頭了。

不過, 萬科進軍智慧硬體以及基於智慧硬體集成智慧家居、智慧社區的深度嘗試並非空穴來風。 果其不然, 2015年10月, 萬科推出旗下首款智慧硬體“可鄰”(新風除霾機), 同時還開發了淨水器、觸控開關、智慧型機器人等硬體設備。

儘管萬科當年做了內部集中採購嘗試,同時也放言不排除與其他開發商合作的可能性,不過,至少外界無從證實萬科在智慧硬體是否形成了批量出貨,至於集成智慧家居系統之事這多半只是個傳說。

基本上說,萬科向服務智慧化轉型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以某種方式介入智慧硬體領域,就是萬科應對並部署物聯網基礎設施所作的反應而已,既包括在萬科旗下建成使用的社區部署,也包括在萬科擬將交付的社區安裝。

這基於萬科當時的預測,2025年,萬科旗下服務團隊增至30—180萬人,屆時中國全面進入老齡社會,萬科擬用30%的智慧型機器人取代人工服務。

在萬科內部,智慧硬體設備由旗下的建築研究中心操刀推進,即硬體產品的設計開發由萬科自行負責,開模製造由選定的OEM供應商來執行。另外,用於精裝房的廚房電器等家電,萬科也是在自訂需求的前提下向家電廠商採購。

這意味著,無論萬科未來是否繼續建房和賣房,可以肯定的是,萬科不可能直接介入物聯網場景應用所需的智慧設備產業鏈,甚至也不一定要部署場景應用所需的雲平臺。因此,無論是戰略級的產業鏈廠商(平臺商),還是非戰略級的技術方案商和設備供應商,萬科必將以開放姿態從物聯網生態鏈中篩選合作夥伴。

那麼,萬科能與誰產生默契達成合作甚至戰略結盟?理論上說,萬科的可選項不少,實際上的篩選空間有限。華為以其出色的“大連接”設備和所能帶動的智慧停車等各類技術方案商及設備供應商的能力和經驗,足以勝任萬科旗下的智慧社區、智慧園區(萬科雲)的搭建主角;歐瑞博以其在別墅、精裝洋房和聯合辦公場景無出其右的應用規模和使用者體驗,擔綱萬科旗下社區中的智慧家庭和智慧辦公(萬科雲)那都不是問題;至於說華為雲、百度雲為萬科提供向“技術公司”轉型的行業雲就更不是問題,而無需考慮那是中心計算還是邊緣計算。

方向之三,轉型為生態新物種公司

同樣是在2014年,萬科提出由綜合性地產開發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萬科“轉型”的發聲不少,但這個信息量顯得尤其巨大。

次年9月,萬科史上第一次發佈“萬科雲”產品平臺以及基於“萬科雲”產品平臺的“設計公社”和“路由器計畫”。

所謂的“萬科雲”,就是旨在重新聚合主題產業、提升城市單位面積產值的產業園區,這看上去是一種地產產品線,但表現為產品平臺。

對此,萬科首先是給出了一個“路由器計畫”,即通過“萬科雲”空間的共用、分時使用等手段,為使用者提供集空間、服務、資源及“+互聯網”的工作平臺,將不同的主題產業進行聚集、融合和重構。

同時,萬科也不忘推出號稱中國地產界Uber的“設計公社”。按照萬科的邏輯演繹,設計公社就像用Uber打車一樣,哪個司機離客戶最近,就由他接單。參與者佔有最核心的辦公空間即可,而前臺、會議室、儲藏、非核心設備和人員都可以Uber化共用。實際上,就連“萬科雲”建造也是採用合夥共建模式。

正如萬科旗下的住宅社區遍佈全國一樣,“萬科雲”也不局限於個別城市。目前,“萬科雲”已在廣州、深圳、廈門、東莞、福州等6個城市落地。不過,萬科強調,分佈在不同城市的“萬科雲”並非彼此孤立,而是不同的主題產業而拼合的一個整體。

這”整體將是一種生態嗎?王石曾經堅稱,阿裡、騰訊對我的刺激,都不如Uber。因為Uber不是大小通吃,而是在諸多領域,都能各自打造一個生態系統。

在外界看來,推出兩年有餘的“萬科雲”沒能排除其雲裡霧裡的嫌疑,可以推及的是,它既是聯合辦公的新馬甲,也是辦公空間的眾包版,更可能是產業生態的新物種。

作為聯合辦公或者產業園區,這並不新鮮。在此之前,部分城市既有小號版的天安數碼城,更多城市還有大號版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換句話說,聯辦辦公和產業園區未必是高難度動作,然而,辦公空間的建設眾包和使用眾包乃至跨產業聯合創新,這連說起來都繞口,做起來還能不難?

“萬科雲”早已上路,可以肯定的是,“萬科雲”並不容易,每個產業都有它的脾氣。

儘管萬科當年做了內部集中採購嘗試,同時也放言不排除與其他開發商合作的可能性,不過,至少外界無從證實萬科在智慧硬體是否形成了批量出貨,至於集成智慧家居系統之事這多半只是個傳說。

基本上說,萬科向服務智慧化轉型是一個大概率事件,以某種方式介入智慧硬體領域,就是萬科應對並部署物聯網基礎設施所作的反應而已,既包括在萬科旗下建成使用的社區部署,也包括在萬科擬將交付的社區安裝。

這基於萬科當時的預測,2025年,萬科旗下服務團隊增至30—180萬人,屆時中國全面進入老齡社會,萬科擬用30%的智慧型機器人取代人工服務。

在萬科內部,智慧硬體設備由旗下的建築研究中心操刀推進,即硬體產品的設計開發由萬科自行負責,開模製造由選定的OEM供應商來執行。另外,用於精裝房的廚房電器等家電,萬科也是在自訂需求的前提下向家電廠商採購。

這意味著,無論萬科未來是否繼續建房和賣房,可以肯定的是,萬科不可能直接介入物聯網場景應用所需的智慧設備產業鏈,甚至也不一定要部署場景應用所需的雲平臺。因此,無論是戰略級的產業鏈廠商(平臺商),還是非戰略級的技術方案商和設備供應商,萬科必將以開放姿態從物聯網生態鏈中篩選合作夥伴。

那麼,萬科能與誰產生默契達成合作甚至戰略結盟?理論上說,萬科的可選項不少,實際上的篩選空間有限。華為以其出色的“大連接”設備和所能帶動的智慧停車等各類技術方案商及設備供應商的能力和經驗,足以勝任萬科旗下的智慧社區、智慧園區(萬科雲)的搭建主角;歐瑞博以其在別墅、精裝洋房和聯合辦公場景無出其右的應用規模和使用者體驗,擔綱萬科旗下社區中的智慧家庭和智慧辦公(萬科雲)那都不是問題;至於說華為雲、百度雲為萬科提供向“技術公司”轉型的行業雲就更不是問題,而無需考慮那是中心計算還是邊緣計算。

方向之三,轉型為生態新物種公司

同樣是在2014年,萬科提出由綜合性地產開發商向城市配套服務商轉型。萬科“轉型”的發聲不少,但這個信息量顯得尤其巨大。

次年9月,萬科史上第一次發佈“萬科雲”產品平臺以及基於“萬科雲”產品平臺的“設計公社”和“路由器計畫”。

所謂的“萬科雲”,就是旨在重新聚合主題產業、提升城市單位面積產值的產業園區,這看上去是一種地產產品線,但表現為產品平臺。

對此,萬科首先是給出了一個“路由器計畫”,即通過“萬科雲”空間的共用、分時使用等手段,為使用者提供集空間、服務、資源及“+互聯網”的工作平臺,將不同的主題產業進行聚集、融合和重構。

同時,萬科也不忘推出號稱中國地產界Uber的“設計公社”。按照萬科的邏輯演繹,設計公社就像用Uber打車一樣,哪個司機離客戶最近,就由他接單。參與者佔有最核心的辦公空間即可,而前臺、會議室、儲藏、非核心設備和人員都可以Uber化共用。實際上,就連“萬科雲”建造也是採用合夥共建模式。

正如萬科旗下的住宅社區遍佈全國一樣,“萬科雲”也不局限於個別城市。目前,“萬科雲”已在廣州、深圳、廈門、東莞、福州等6個城市落地。不過,萬科強調,分佈在不同城市的“萬科雲”並非彼此孤立,而是不同的主題產業而拼合的一個整體。

這”整體將是一種生態嗎?王石曾經堅稱,阿裡、騰訊對我的刺激,都不如Uber。因為Uber不是大小通吃,而是在諸多領域,都能各自打造一個生態系統。

在外界看來,推出兩年有餘的“萬科雲”沒能排除其雲裡霧裡的嫌疑,可以推及的是,它既是聯合辦公的新馬甲,也是辦公空間的眾包版,更可能是產業生態的新物種。

作為聯合辦公或者產業園區,這並不新鮮。在此之前,部分城市既有小號版的天安數碼城,更多城市還有大號版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換句話說,聯辦辦公和產業園區未必是高難度動作,然而,辦公空間的建設眾包和使用眾包乃至跨產業聯合創新,這連說起來都繞口,做起來還能不難?

“萬科雲”早已上路,可以肯定的是,“萬科雲”並不容易,每個產業都有它的脾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