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布紮第四代傳承人趙懷珠:針尖上的守望者

原題:活靈活現布紮雞 心靈手巧農家婦——布紮第四代傳承人趙懷珠:針尖上的守望者

現年68歲、布紮第4代傳人趙懷珠講述布紮的技藝。

張 華攝

本報記者 劉書貴

編者按

隨著旅遊的發展, 近年來, 布紮已經成為熱銷的旅遊產品, 在劍川各地都有出售, 供遊客選購。 劍川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 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 境內有白、漢、回、彝、傈僳、納西等民族, 其中白族占總人口的91.7%, 是全國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縣。 劍川歷史悠久, 文化燦爛, 擁有白曲、木雕、布紮、霸王鞭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被譽為白族文化聚寶盆。

布紮是雲南大理劍川白族的民間傳統工藝品, 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布紮製作工藝講究, 選用色彩鮮豔的布料, 先按照設計圖樣剪出布塊, 然後縫成雛形, 之後填入艾草、高蒿、馬蹄香等香料, 再精心加工刺繡。 布紮造型古樸, 色彩豔麗, 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

每逢端午, 兒童要在胸前掛一串布紮, 用以驅邪鎮惡, 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串布紮由猴子、老虎、繡球、魚、白鶴飛松、童子採蓮、二龍戲珠等3至8件組成。 猴子表示機靈, 繡球象徵吉祥, 八卦則為護身寶物……各種樣式的布紮都有著其美好的寓意。

在採訪中, 中共劍川縣委辦公室主任蘇生林告訴記者: “近年來, 劍川布紮工藝傳承人不斷創新, 將原來的的十餘種布紮造型擴展為具有濃郁的地方民族特色的三百多個品種, 逐漸形成“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白族布紮刺繡品獨特的文化風韻。

當地黨委、政府積極挖掘布紮“非遺”技藝, 結合脫貧攻堅工作, 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 帶動當地白族婦女從事布紮工作,

平均月收入從3千至1萬餘元不等, 實現了“非遺”與市場對接。 布紮成為當地白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10月20日, 記者在中共雲南大理劍川縣委辦公室主任蘇生林、中共劍川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華帶領下走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年逾70多歲的趙懷珠工作室實地採訪。

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烙印, 民間文化和傳統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文化的根脈, 是普通勞動者的精神家園。

劍川縣精准扶貧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全縣各鄉鎮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扶貧產業培植等工作都取得突破性進展。 扶貧工作“硬骨頭”變為了思想扶貧, 改變貧困群眾“讓我脫貧”的被動思想為“我要脫貧”的進取意識,

去除貧困戶“等靠要”的消極觀念成為了當前扶貧工作的核心。

滴滴情懷感動人生

現年68歲的趙懷珠, 從小喜愛民間工藝, 為家傳佈紮第4代傳人。 早年拜劍川已故著名布紮民間藝術大師段家棋女士學習白族傳統布紮色彩搭配、製作技巧和選材等。 之後向雲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著名白族布紮藝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德(現已去世)和段家棋學習布紮工藝品傳統造型, 為自己傳承弘揚白族布紮技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使自己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融多家白族布紮之精華, 形成獨特鮮明的白族布紮技藝。 2004年成立“劍川傳統布紮工作室”, 先後收徒39人, 從事劍川白族布紮研究創作,

開展布紮傳統技藝傳承, 並且積極開展白族布紮為主, 兼顧其它白族民間工藝品的研發和經營。 2008年被大理州文化局、人事局命名為“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 2012年12月, 被大理州文化局列為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趙懷珠的作品除生產傳統掛件外, 趙懷珠潛心研究, 精心創作還開發了一批擺件, 如“郊邊牧笛”“漁樵耕讀”“三河婦女”“白族手磨”“裹腳女人”“一窩雞”等, 大都取材于白族民間傳統生活習俗, 賦予詩意和濃厚鄉土氣息, 創作風格突破傳統, 作品也趨向淳樸豪放, 視野開闊、題材廣泛, 表現了白族人民勤勞樸實、聰慧靈秀、崇尚美的精神和審美情趣, 形成個人鮮明的特色。

近年, 隨著文化部門對非遺的傳承保護, 劍川縣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明顯, 在傳承與發揚中湧現了許多技術精湛,致力於白族手工布紮傳承的代表性傳人趙懷珠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趙懷珠生於1947年,8歲跟著母親做了第一個“老虎”布紮掛件,一直對布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迫于生計,16歲時跟師學藝成為了一名理髮師。後來,隨著生活慢慢改善後就放棄了自己“穩定”的職業,開始追求自己年幼時的夢想,從30歲開始從事布紮刺繡,這一繡就是40年,每個日日夜夜都在與針線、布料打交道,她的執著與付出也為她換來了“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大師”等諸多榮譽。2014年9月,趙懷珠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日前,劍川縣委在全縣8個鄉鎮、32個貧困村開展了“行業扶貧”暨群眾文明素質提升宣講活動,圍繞“扶貧先扶智”,深入全縣4個貧困鄉鎮,2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3個彝族相對集中的區域開展了32場宣講活動,通過白曲、彝族調、歌舞表演、小品相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提升貧困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

值得一提得是,此次宣講活動在各貧困村取得很好的效果,群眾思想意識有所改變,貧困山區的婦女們也在這次宣講中深受啟發,決心發展產業贏得收入,改變家中困境,但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資金、時間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讓他們犯了難,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劍川縣婦聯牽頭開辦的布紮培訓就如雪中送炭,讓“非遺”傳承與脫貧攻堅得到完美結合,讓農村婦女們免費學技術,增加技能,贏得收入。

據介紹,2007年以來,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縣婦聯等部門特聘趙懷珠為布紮技藝專業老師,教授技藝。截至目前,趙懷珠在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授課40餘節,培訓年輕布紮藝人200人次。自2014年以來,結合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她先後在劍川縣舉辦了19期布紮培訓班,培訓了1000多名學員。培訓包括教授花瓶、荷包、葫蘆、生肖掛件、虎頭鞋、虎頭帽等市場效益好的飾品製作,學員們縫製出來的作品如果合格,達到出售標準的將直接由趙懷珠開辦的公司以市場價收購,為他們縫製的作品提供後續的銷路保障,最終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產業。

參加布紮培訓班的楊建英說:“感謝村裡為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平臺,我已經跟著趙老師學了很多期了。前天做好的一頂虎頭帽還賣了500元,比我種土豆掙的錢還多,真是‘多一門手藝多一條路’,很感謝趙老師傳授技能”。

趙懷珠用心靈和巧手賦予布紮新的生命,讓那些不起眼的碎布和絲線講述著白族的一個個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劍川風景、民族習俗、勞動故事。

據悉,目前劍川布紮有3家企業,有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掌握製作布紮技能的人員達1000多人,從事加工的人數有300多人,年收入達160多萬元。

“柔肩”擔起傳承重任

劍川縣開展布紮培訓可謂“非遺”傳承與脫貧致富擦出愛的火花,不僅僅是對全縣意識形態領域“行業扶貧”效果的直觀反應,而且實現了貧困村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貧困村農村婦女通過“非遺+布紮作品+公司+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利用農閒時間從事布紮刺繡,月收入從3千到1萬餘元不等,實現了“非遺”作品與市場對接,“非遺”傳承與婦女對接,成為劍川白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中共雲南大理劍川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華對記者說:“四十多年來,趙懷珠從劍川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精華和養分,默默耕耘,潛心研究民族傳統工藝技藝,始終致力於白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堅持繼承和發展並舉,大膽創新,研發製作了一批題材新穎,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白族民間傳統生活習俗的布紮工藝品,是中外遊客喜愛的收藏品。為劍川白族布扎手工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範例。”

在傳承與發揚中湧現了許多技術精湛,致力於白族手工布紮傳承的代表性傳人趙懷珠就是其中典型代表。趙懷珠生於1947年,8歲跟著母親做了第一個“老虎”布紮掛件,一直對布紮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迫于生計,16歲時跟師學藝成為了一名理髮師。後來,隨著生活慢慢改善後就放棄了自己“穩定”的職業,開始追求自己年幼時的夢想,從30歲開始從事布紮刺繡,這一繡就是40年,每個日日夜夜都在與針線、布料打交道,她的執著與付出也為她換來了“大理州民間藝術大師”“工藝美術大師”等諸多榮譽。2014年9月,趙懷珠被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非遺”融入百姓生活

日前,劍川縣委在全縣8個鄉鎮、32個貧困村開展了“行業扶貧”暨群眾文明素質提升宣講活動,圍繞“扶貧先扶智”,深入全縣4個貧困鄉鎮,2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3個彝族相對集中的區域開展了32場宣講活動,通過白曲、彝族調、歌舞表演、小品相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提升貧困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

值得一提得是,此次宣講活動在各貧困村取得很好的效果,群眾思想意識有所改變,貧困山區的婦女們也在這次宣講中深受啟發,決心發展產業贏得收入,改變家中困境,但是支撐產業發展的資金、時間和技術方面的問題讓他們犯了難,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個時候,劍川縣婦聯牽頭開辦的布紮培訓就如雪中送炭,讓“非遺”傳承與脫貧攻堅得到完美結合,讓農村婦女們免費學技術,增加技能,贏得收入。

據介紹,2007年以來,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縣婦聯等部門特聘趙懷珠為布紮技藝專業老師,教授技藝。截至目前,趙懷珠在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授課40餘節,培訓年輕布紮藝人200人次。自2014年以來,結合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她先後在劍川縣舉辦了19期布紮培訓班,培訓了1000多名學員。培訓包括教授花瓶、荷包、葫蘆、生肖掛件、虎頭鞋、虎頭帽等市場效益好的飾品製作,學員們縫製出來的作品如果合格,達到出售標準的將直接由趙懷珠開辦的公司以市場價收購,為他們縫製的作品提供後續的銷路保障,最終形成一個長期穩定的產業。

參加布紮培訓班的楊建英說:“感謝村裡為我們搭建這樣一個平臺,我已經跟著趙老師學了很多期了。前天做好的一頂虎頭帽還賣了500元,比我種土豆掙的錢還多,真是‘多一門手藝多一條路’,很感謝趙老師傳授技能”。

趙懷珠用心靈和巧手賦予布紮新的生命,讓那些不起眼的碎布和絲線講述著白族的一個個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劍川風景、民族習俗、勞動故事。

據悉,目前劍川布紮有3家企業,有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掌握製作布紮技能的人員達1000多人,從事加工的人數有300多人,年收入達160多萬元。

“柔肩”擔起傳承重任

劍川縣開展布紮培訓可謂“非遺”傳承與脫貧致富擦出愛的火花,不僅僅是對全縣意識形態領域“行業扶貧”效果的直觀反應,而且實現了貧困村從“輸血”向“造血”的轉變。貧困村農村婦女通過“非遺+布紮作品+公司+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利用農閒時間從事布紮刺繡,月收入從3千到1萬餘元不等,實現了“非遺”作品與市場對接,“非遺”傳承與婦女對接,成為劍川白族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

中共雲南大理劍川縣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華對記者說:“四十多年來,趙懷珠從劍川深厚的歷史文化中汲取精華和養分,默默耕耘,潛心研究民族傳統工藝技藝,始終致力於白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堅持繼承和發展並舉,大膽創新,研發製作了一批題材新穎,內涵豐富具有濃郁白族民間傳統生活習俗的布紮工藝品,是中外遊客喜愛的收藏品。為劍川白族布扎手工技藝的傳承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範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